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规范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规范的影响研究

马佳倩

3204831989****8543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相应制度也在缓慢变化。会计系统就是其中之一。经过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完善,对财务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制度的改革和实施显著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根据目前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会计;规范

预算会计既是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环节,也是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作基础和核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预算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内容的影响,进而得出了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预算管理制度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现行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要求,特别是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只有改革才能突破管理瓶颈,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我国政府职能的行使者,预算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正在迫使公共机构重视预算管理,提高其管理能力和水平。

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有助于公共机构实现各种数据的合并,控制预算执行、后续会计和结果评估,这也使公共机构的财务预算工作更加可控、稳定和可操作,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促进社会资源的共享。

2、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改进自身的会计和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和财务管理环境,同时也促进改革进程的继续。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的现状

1、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理念落后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采用的预算管理制度中的问题逐渐显现。面对当前形势,我们必须加快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加大改革力度。然而,由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改革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原因是我国许多事业单位观念僵化,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缺乏认识,在改革实施中缺乏良好的责任感,甚至形成一定的阻力,导致预算管理制度顺利实施,改革效果不理想。

2、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人员素质的培养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会计制度改革中的体现。由于大多数行政机构不重视会计人员的定期培训和再教育,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无法相应提高,这将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容易出错。一旦出现工作疏漏,将给行政事业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应受到高度重视。

3、业务部门在预算中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有必要提高公共机构各部门对会计预算的参与程度。各部门对下一年度的预算进行预测,对下一年的业务进行预测,汇总预算报财务部门,报领导审核,形成本单位的初步会计预算。自下而上,再改变以往财政肩并肩的工作模式,达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预期效果。

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1、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理念

政府总预算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是我国政府建立的新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它们的关系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公共机构和政府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公共机构有一些独立的收入,因此完全遵循政府机构的会计制度是不科学的。自负盈亏的项目应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后,对事业单位会计原则进行了重新规范,要求事业单位可以适用权责发生制,这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2、增加所有部门对预算会计活动的参与

一方面,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将进一步细化事业单位预算工作。具体来说,改革后的预算核算工作要分部门进行,然后由财政部门汇总发布报告。这使得事业单位内部部门成为预算编制的主体,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各部门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预算编制。这种预算编制方式既细化了预算编制工作,纵向延伸了预算编制的工作,又符合内部各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同时,掌握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也更有利于单位内部控制,让各部门更好地完成各自的工作。另一方面,基于部门的预算编制要求参与预算编制的所有部门的工作人员充分了解预算编制的内容和与会计相关的基本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3、提高公共机构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新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为了在事业单位实现更好的发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需要积极提高专业素质,不断满足新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财务人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未来更好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预算制度改革后,事业单位开始重视会计人员的培训,并通过不断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事业单位会计规范路径

1.树立现代预算管理理念

公共机构必须树立现代预算管理的理念。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需要理解和正确理解预算管理,做好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人员配置,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有效性。事业单位需要做好预算审查工作,充分发挥预算审查作用。预算审查是全面评估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预算审查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确保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完成预算项目审批工作。公共机构应认识到项目审查的重要性,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可行的审查计划。在项目库的建设和管理中,有必要进行项目评审。公共机构需要设立专门的项目审查机构,由相关工作人员组成。遇到技术难度高、专业要求高的项目,事业单位需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项目评审,做好备案整理,确保数据真实性。

2、加强资产管理,提高预算管理的合理性

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构建规范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可以有效改善事业单位预算核算工作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机构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资产管理,改进资产采购、资产使用、资产维护、资产折旧、资产调整、资产处置等流程,并严格执行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对于资产管理中的违规行为,公共机构需要严肃处理,以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事业单位应继续加强资产管理,积极更新和完善财务信息,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提供支持。

3、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加预算约束

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快推进预算管理,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公共机构制定的预算管理制度,既要考虑宏观调控、保障民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项目支出,又要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减少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因此,公共机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进相关工作。首先,要继续推进“收支两条线”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大预算外资金征收力度,实施全面预算改革。其次,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核定收入标准,加强支出监管。按照定员办法,核定各部门基本支出,从根本上解决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两张皮”现象。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越来越精细。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产生了一定影响。公共机构需要转变观念,加强资产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管理,落实管理责任,加强预算监督,以推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公共机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滟斐.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会计规范的影响[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2(14):3.

[2]黄玲.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2(10):3.

[3]封彩虹.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