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质平音乐教育实践之“开放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刘质平音乐教育实践之“开放性”研究

刘恋

湖南师范大学

摘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校音乐教育逐渐得到重视音乐教育家刘质平正是身处这一时期的先驱者,他于二十世纪初赴日留学学有所成后毅然决然的投身于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回国后几十年如一日的深耕于音乐教育事业,为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以中国音乐教育家刘质平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其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开放性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当下的音乐教育实践提供参照。

关键词:刘质平;开放性;音乐教育实践

一、教学内容中的开放性体现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课程设置上借鉴西方但不完全照搬,而是根据我国需要决定取舍,注重基本训练,音乐课添加本国声乐、器乐及本国音乐理论。在上海美专任教时,西乐方向设有:声乐、钢琴专业、乐理、和声学等,声乐和钢琴科由从美国音乐学校学习归来的李恩科老师担任。中乐方向有:昆曲、京剧、笛、京胡、昆曲京剧的简史及中国乐器的沿革与性能等。昆曲与京剧的老师皆是有名的演员或研究者担任,并用工尺谱教学,乐器的学习以及理论的学习皆围绕昆曲、京剧,形成了良性循坏的国乐课程体系。此外,音乐系音乐课程时间每周二十四小时,每日平均四小时,中西音乐各半,分配均匀。其二,在教材方面,在各校任教期间,由于一些教材存在缺陷或缺失的情况常有,刘质平常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教材,所编教材内容涉及之广,兼顾中西,如《开明音乐教程》中,他在内容选择上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对整个西方音乐知识体系进行循序渐进的全面系统的梳理。还在书中向学生简要介绍了很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家,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在歌曲集上,其作品《读书乐》《中国体操学校运动会歌》《观心》等,借鉴西方创作技法,结合学生的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以祖国的壮丽山河、经典诗词等为素材创作歌词,谱写了一首首中国儿童乐歌,在当时中小学广泛流传。他所作的歌曲《中华》,歌词如下:“中华、中华、我中华,五大民族是一家。昆仑山上常积雪,蒙古荒漠飞黄沙。日东升,月西下,照我伟大中华。[1]”此外,为了给学生更为直观而全面的中国民歌音乐艺术感受,他不顾辛劳前往全国各地收集、整理了数以千计的民歌,诸如《探亲家》、《买扁食》、《卢沟问答》等优秀民歌就是通过刘质平的宣传、传播、传授,被广大学生以及中国音乐迷们所熟知[2]

二、教学活动中的开放性体现

为开阔学生视野,刘质平经常邀请中外著名学者前来学校进行多种题材的讲学,如著名的日本宫顿博士“关于艺术者”的讲演、陈独秀关于马克思主义,以及洪深有关戏剧和助力子等的短期讲座。1923年4月,邀请著名日本民族音乐学家田边尚雄到艺师作题为“中国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的专题报告,这一切引起了包括刘质平在内的师生们强烈发展民族音乐事业的决心。不仅“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以吴梦非、刘质平等为代表的专科师范曾面向广大民众,举办了各种业余学校。开创性的用函授形式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附设音乐通信讲习所,以及与上海美专、东方艺术专科学校联合举办的四期暑假学校。刘质平与一批艺术名家担任教学,以此平台宣传中国音乐,介绍欧洲音乐研究法。吸引了各省在职的艺术教师和业余艺术爱好者。他们在艺师的短期学习既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也给全国基础艺术教育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在当时,美育作为艺术教育的实践形态,在中国近代受到学者们的极度关注。刘质平也不例外,他与吴梦非、丰子恺等人创办了《美育》这一刊物。“古今贯通、中西融合”是此刊物的一大编辑特色。《美育》杂志每期刊发的作品,不仅有中国古今艺术问题,如:李鸿梁《我国戏曲的沿革》、胡怀琛《中国文学溯源》等,而且还有西方艺术理论的译介,如:吴梦非的《美育是什么?》、杨介夫译的《大戏曲家莎士比亚小传》、张志彭译的《十六世纪时代的英国剧》等[3]。《美育》杂志的创刊,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也将西方音乐文化引入国内,提高了我国国民的艺术认知和与艺术审美鉴赏力,其历史意义不可赘言。

三、教学方法中的开放性体现

一方面,在办学方式上,“科学、自由、民主”的旗帜下,向西方学校汲取经验,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时,提倡男女同学,空前活跃了学习氛围,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有明显的提升。并减少授课时间,任学生组织各种诸如艺术教育、唱歌、作曲、国乐、国画、外语等二十余种课外研究会,并请教师和校外名家做指导。同学们在课外研究会里一道切磋技艺,发挥自己特长,打破陈规,使全校呈现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另一方面,在重视中国民间音乐教育观念的作用下,在山东师范学院任教期间,为了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有更为直观的深入了解,刘质平带领学生到山东曲阜孔庙去实地接触埙、瑟等传统民间乐器,这种直接接触传统民间乐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了最真切的感受,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并且引起了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重视。

刘质平学识渊博,艺德兼备、学贯中西,不仅注意音乐理论研究,且重实践,是我国音乐教育的躬行者。他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无不贯彻着开放性主张,等对于处在萌芽时期的音乐教育事业走向规范化、系统化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1989.[M].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0.

[2]杨和平编著《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3]孙继南《一份残存的珍贵音乐教育史料——刘质平“文革日记”解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2):14-23.

[4]王燕 王艳荣《音乐多面手刘质平的人生旋律》[J].兰台世界,2015(7):21-22:。

作者简介:刘恋,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学。

邮寄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暮云街道卢浮原著别墅区16栋102刘恋收,电话13974891413


[1]  孙继南《一份残存的珍贵音乐教育史料——刘质平“文革日记”解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2011年第2期。第21页。

[2] 王燕 王艳荣《音乐多面手刘质平的人生旋律》,兰台世界.[J].2015年七月上旬,第22页。

[3]  杨和平编著《浙江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群体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02.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