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出题、组织破题,新兴代国有企业锻造“四个合格”党员干部队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3

时代出题、组织破题,新兴代国有企业锻造“四个合格”党员干部队伍

李亚威1 ,杨晓娟2

(1.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2.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本文以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如何创新干部队伍管理机制,并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以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文章首先分析了国有企业面临的发展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搭建复合型的党员干部人才队伍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素质,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的措施。其次,文章探讨了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的重要性和实施要求,提出了严格依照程序进行、注重人性化管理,做到严肃认真、有序开展的原则。最后,文章指出,推动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是推动党员干部达标管理和整体素质提升的必要手段,可以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表现,维护企业正常的运营秩序,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动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党员干部队伍

新兴代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事关企业发展大局,围绕新兴代国企党员干部结构、认知水平、组织现状、制度建设四个维度,结合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中心工作融合情况,对党员达标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强化思想作风建设、建立达标管理体系、落实组织生活制度、赋能党员干部团队、加快党员干部培养、创新管理管控机制等六个方面,“破题”新兴代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一、党员达标现状分析

新兴代国有企业在持续推进人力资源总量扩大的背景下,党员干部队伍也在稳步壮大。值得关注的是青年党员在干部队伍中的迅速崛起,他们充满活力、思维敏捷、见解独特,展现出多样化的认知特点。然而,这也给各级党组织带来了统一青年干部思想、提高企业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挑战,使得党员干部队伍达标现状面临一定的困境。在认知水平方面,部分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有限,这使得他们在看待问题时缺乏深度和广度。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组织政策的理解和贯彻往往不到位,甚至有时不能做到全面理解和彻底贯彻。在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过程中,部分党员干部的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在关键时刻,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明显。在发展党员过程中,部分党务工作者重视发展对象的思想汇报数量,而忽视了思想汇报质量,这也导致了党员队伍内部的质量参差不齐;在组织运行方面,部分党组织在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政策解读宣贯方面表现得不够全面,缺乏对党员知法守法、知纪守纪的教育。在许多基层党组织中,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往往身兼数职,对党建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导致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党员因工作繁忙、出差较多等原因,未能按照相关规定参加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和组织生活会,这使得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制度建设方面,尽管各级党组织已经下发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党员干部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导致执行力不够到位。部分党组织已经建立了党建工作方案、党员达标工作方案以及相应的工作制度、指标和流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对应的党员达标体系,尤其是实施细则和具体指标的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建制度的实际效果和党员干部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新兴代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队伍在壮大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知水平、组织运行和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各级党组织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对青年党员的思想引导,提高他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深化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增强业务能力,提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党务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党建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员达标体系,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通过以上举措,将有助于新兴代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队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

二、破题措施

各级党组织要把推行党员干部达标管理,与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各项工作有机融合、统筹推进,用好日常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各项措施,努力为达标管理创造良好条件。

(一)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锤炼干事创业优良作风

各级党组织应认识到,强化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行党员干部达标管理的基础。因此,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多种形式,如党员自发学习、组织读书班等,丰富学习方法。党员在日常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的基础上,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学会运用业务知识,深入理解企业和业务,发挥党员在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开展“党员先锋工程”实践活动,设立党员标杆,采用“设岗、划区、建队”的策略,将重要任务、重点项目、重要工作分配给先进党员推动。制定责任清单,签订党建责任书,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定期对党员责任区进行评比,激励党员引导党建分包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对党员履职尽责的监督机制。同时,为表彰先进党员,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全面落实党员干部“挂帅出征”的要求,在抓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同时,定期深入重点经营和履约项目,与项目员工共同生活、工作,培养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作风,确保重点项目履约,推动重大经营项目落地。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实践、专业、文化等方面的锻炼,发扬攻坚克难、产业报国的战斗精神和信仰,提升敢打必胜的斗争本领。鼓励干部队伍深入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建设等多方面的培训和锻炼,将为新兴代国有企业培养出一支“四个合格”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时代出题、组织破题提供有力保障。

(二)科学建立达标管理体系,持续优化党员干部队伍

各级党组织应将党员干部达标管理纳入党建工作总体规划,专门研究部署,并科学制定具体的达标要求,拟定党员达标管理实施细则。各党支部需结合实际情况和年度工作任务,制定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细化量化达标要求,并及时在党员大会上进行通报公开。党支部定期汇总党员达标情况,逐人反馈审核意见,接受党员的申辩及党员群众监督,形成审核结果。党支部对党员达标情况进行汇总统计、集体研究、综合评估,以党员年度达标情况作为评价其现实表现的主要依据,并研究评定党员等次。坚定贯彻执行“二十字方针”,促进选拔、任用、培养、留用人才的科学规范。制定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选拔任用管理办法、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办法及职务晋升考核管理办法,明确了干部管理工作的程序。紧紧抓住打造高质量、复合型中层干部队伍这一关键,提出以加强系统能力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实施国有企业系统能力提升工程,全方位、多渠道、常态化地建设和提升国有企业系统能力。国有企业需实现党员干部优化组合和合理流动,从“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的转变,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1]。组织开展第一批竞争上岗工作,公开选拔中层干部。制定系统管理部门职能模块管理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系统管理和人员配置,充分发挥系统管理部门职能,提高系统管理效率。通过科学建立达标管理体系,持续优化党员干部队伍,新兴代国有企业将锻造出一支开拓创新的“活力源”,带动发展的“排头兵”队伍,有力地应对时代出题、组织破题所提出的挑战。

(三)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

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将其作为推进党员干部达标管理的核心抓手,切实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深入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严密的组织生活中磨练坚定的党性、提升素质能力,推动达标管理工作稳步展开。组织党员干部签署承诺书,践行承诺,将完成指标、不触碰红线底线等要求融入各个领域。抓住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提升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不断强化党员干部自我学习管理,提高理论素养、个人修养和领导艺术,增强战略决策能力、全局协调能力、科学发展能力、创新突破能力。强化党员干部大局意识,提升站位意识,善于平衡事务性工作与政务性工作的关系,摒弃杂乱无章的事务,专注于解决重大问题,用钉钉子的坚韧意志解决瓶颈问题,避免陷入琐碎业务中,失去方向和重点。党员干部要做到分工不分家,站在大局和整体利益的高度,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领导,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活力、领导有力的政治局面。通过这些措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为新兴代国有企业培养出一支具备强烈大局意识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实现时代出题、组织破题目标提供有力支撑[2]

(四)扩大容量提升素质,赋能党员干部管理团队

为了扩大容量和提升素质,赋能党员干部管理团队,我们要创新管理人员的“师带徒”以及党员骨干的“三向培养”机制。选拔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术精湛、思想觉悟高的优秀党员和业务骨干,安排他们到关键岗位接受锻炼,培养出既懂数理化、又懈政治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要贯彻落实国有企业系统能力建设规划,从国有企业后台调配专业青年骨干到一线兼职锻炼,实现前后台工作的紧密结合、高效沟通。在实践中进行比赛式培训、磨练干部、成就人才,以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3]。强化选人用人导向,发布竞争上岗实施方案,扩大选拔干部的视野。特别要关注在急难险重工作一线的干部,识别他们的潜力和能力,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供机会和舞台。这将促进优秀青年党员脱颖而出,让干部工作规矩和用人导向在大家心中树立起来。我们还要强化岗位实践锻炼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系统管理部门职能模块管理机制。选拔青年党员干部到模块负责人岗位锻炼,把职能模块作为培养后备干部人才的主要阵地。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了后备干部人才的分层次、阶梯式培育,为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为新兴代国有企业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实现时代出题、组织破题目标提供有力支撑[4]

(五)加快党员干部队伍培养,增强企业发展基本力量

为了加快党员干部队伍培养,增强企业发展的基本力量,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拓宽党员干部选拔视野,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需要通过多渠道发现和使用干部,坚持“赛场选马”和依事择人的原则,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环境中培养锻炼优秀干部,并优先选拔那些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干部。 除此之外,还需要抓住“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这四个关键点。这意味着要建立健全的正向激励机制,保护那些勇于改革、探索新路的干部,宽容那些犯过失的干部,鼓励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 此外,需要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在基层一线墩苗历练,实行多岗位锻炼,探索总部干部下基层的制度化安排,落实“三向培养”机制,着力在实践中锤炼和检验干部的政治品格,促进干部的健康成长。 此外,还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中层干部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措施,重视讲担当、重担当的用人导向,真正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以此避免“躺平”“卧倒”“佛系”干部的存在,使其受到惩戒和压力,激发求变的动力。 另外,要持续推进“系统能力建设工程”,各国有企业要出台新的系统能力建设方案,以素质提升为重点,全面锻造干部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努力让更多“千里马”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竞相奔腾,真正落实“人尽其才,共同成长”的人才发展观

[5]。 最后,需要坚持“业务产出与干部产出”同步,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党员干部成长的角色意识、主责意识和紧迫意识。同时,还需要将人才培养绩效纳入对各级负责人的考核中去,明确各系统、各单位以及各级党组织抓党员人才队伍建设的职责机制,分领域、分层次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构建形成有梯次的配备培养格局,保证使用上有梯队、选择上有空间,尽快改变干部使用捉襟见肘的局面。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对干部队伍培养的投入,提高干部队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干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让干部的工作更有意义、更有成就感。企业也需要重视干部队伍的培养,为干部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帮助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创新干部队伍管理机制,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

为了创新干部队伍管理机制,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需要根据国有企业的业态定位和发展需要,坚持外引和内培并重的方针,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人力资源引进力度,着力搭建结构化、专业化、多层次、复合型的党员干部人才队伍结构,力求与新生代国有企业业态、职能设置、能力打造、产业结构、战略发展相适配。这意味着需要加强党员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二十字”方针,制定配套办法制度和薪酬激励机制,促进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科学规范、措施有效,以奋斗者为本,为实干者赋能,为创业者鼓劲,营造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局面。同时,还需要认真研判新兴代国有企业发展形势和能力现状,搭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的能力体系,构建党员干部三维素质模型,提出加强系统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实施国有企业系统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和提升国有企业系统能力,为国有企业高歌猛进、高速发展打下“人”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需要把处置不合格党员作为推行党员干部达标管理的刚性约束,把党员干部参加达标管理情况,作为考察党员干部平时表现的重要依据,结合日常工作、学习等方面表现,客观分析、准确认定不合格党员,并稳妥有序地做好处置对象的教育转化和思想工作。这要求在不合格党员处置过程中,既要严格依照程序进行,又要注重人性化管理,做到严肃认真、有序开展。

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落实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发挥党支部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干部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激励有效、监督到位的达标管理体系,创新具有时代特点、符合企业情况、贴近党员干部实际、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党员发挥作用途径,实现党员干部日常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作风优良、素质过硬、执行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杨志浩. 运用大庆精神加强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21.

[2]刘昱.加强国有企业青年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8):264-265.

[3]费萍.“端本澄源、源清洁流”——以完善党员干部选拔机制为端口促党风廉政建设[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7(04):15-20.

[4]杨锦光,莫健.浅议在国企深化改革中如何加强企业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J].科技风,2014(19):243+245.

[5]王德宽.浅议在建设“双百亿”发展战略目标中如何加强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J].才智,2009(06):31-3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