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对策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2

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对策探析

骆书学

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谷里街道办事处,江苏南京,211164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引领下,群众与基层干部的工作动力得以提升,有利于推动全面治党战略的落实。本文针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原则进行阐述,并提出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层党建;不足;对策

前言:美丽乡村建设是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党执政关怀的重要体现形式,保障乡村建设的效果则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所在。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者在各项工作当中的引领作用,是基层党建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视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引领,可以体现出其方向性原则,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第一,村庄规划。其中指出村庄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的规划要求;第二,村庄建设。其中规划农村道路、桥梁、通信等生活设施与农业生产设施建设要求,意在提高农村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第三,生态环境。明确指出农村地区水源、土壤、空气等环境质量要求,强调生态保护工作的落实,其中包含乡村外貌维护、环境绿化以及河道治理等环境治理指导;第四,经济发展。指出美丽乡村建设对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产业发展需求;第五,公共服务。其中规定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建设、公共教育建设、文化体育建设等方面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要求;第六,其他方面。包括乡村风俗文化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保障与监督等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在于将乡村地区建设成宜居家园,这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核心要义,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导向。

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原则

(一)坚持服务大局

服务大局是各级党建工作队伍应坚持的价值观念和发展定位。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者成员应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中心,充分整合党建工作资源,将其转化为发展资源,并将基层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保障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者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实现哪里有党员、有群众,哪里就有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者工作。为深入推进党建工作队伍工作的全面覆盖,党建工作队伍成员应积极强化党建工作队伍核心引领作用,力求实现乡村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1]

(二)坚持战略思维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人员要侧重于党建工作队伍的执政能力建设,强化自身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预见性,保障实践工作的可行性,落实日常党建工作期间,需要考虑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宏观的角度着手,全面思考和研究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认识到党建工作的发展规律,着重分析党建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以此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战略性和系统性。

(三)坚持务求实效

党建工作队伍成员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谋划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善于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梳理并明确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路,在掌握群众实际需求的同时,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力量,确保每位党建工作队伍成员能够各司其职,保障各个部门相互融合,建立起系统性的工作机制,以此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能够向着共享、共融的方向发展,保障群众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社会环境能够认可基层党建工作。

(四)坚持改革创新

    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在于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创新工作内容与形式。这就要求党建工作队伍成员能够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将党建工作队伍的优良传统与时代发展内涵有机结合。明确党建工作队伍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要求,保障切实有效地落实党建工作,掌握党建工作发展规律的同时,使其体现出时代性、创造性特点。

三、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不足之处

(一)基层党建工作组织队伍机制不健全

从农村党建工作队伍发挥功能的角度来说,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队伍普遍表现出政治功能有限、社会功能弱化以及服务功能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党建工作队伍在落实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等工作期间,其功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再加上部分农村地区党建工作队伍在贯彻落实部分工作时,未能体现其社会功能,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者出现过度干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情况,影响群众自治、自主管理等工作的顺利推进。而党建工作队伍的日常工作事务相对繁琐、复杂的因素,致使党建服务工作缺乏针对性[2]

除此之外,在落实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基层组织队伍存在思想认识不够深入、群众服务意识不强、组织制度不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队伍的日常工作呈现出形式化等问题,致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二)基层党建工作队伍引领机制不健全

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美丽乡村建设、法治与德治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等实际情况,建设出相对完善的引领机制。然而,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者未能意识到上述三个层面的重要性,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的人力、物质资源受限,难以建设出全面、整体的美丽乡村建设体系。

首先,“村庄规划”方面,受到农村地区群众的文化水平、政治素养等因素的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普遍暴露出“空心化”问题。大部分农村群众难以主动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环节,这也是乡村基层党建工作者难以带动群众实现自治的重要原因。缺少针对农村地区群众的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导致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向着行政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其次,在“村庄建设”层面,部分农村地区的基层党建工作队伍将“以法治民”视为工作主导,落实“从严治党”等方面的工作存在严重不足,因此,日常事务工作中体现出法律程序不完善等问题。部分党建工作队伍则表现出缺乏执法能力等不良情况,习惯听从上一级党组织的指挥与命令,缺乏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思维,忽视乡村基层群众的实际生活、生产需求。

最后,从美丽乡村建设德治的角度出发,德治一直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队伍最容易忽视的工作环节,部分乡村地区未能建立起基层组织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与反馈机制,未能彰显出党建工作队伍的权威性与主体地位,从而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实施效果。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在道德引领方面始终局限于党建工作队伍内部的自我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党员在引领群众方面的实际作用,德治难以渗透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当中。

四、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彰显党建引领,强化美丽乡村建设

想要保障党建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党建工作队伍的所有工作人员重视突出队伍的组织功能与队伍建设,充分表现出党员的带头组织的模范作用,以此促进党建引领功效的体现。

发挥党建工作队伍相互对应的方式,明确网格管理任务的基础上,让优秀党员或积极分子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网格管理工作当中,保障党员带头作用的充分发挥。从群众路线的角度出发,加强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知,强化其自主意识,加强群众与党建工作队伍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建设美丽乡村党建工作队伍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激发队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队伍的建设者、组织者则要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吸收,活跃党建工作队伍建设,以此保障党建工作队伍能够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服务。

(二)实施三治结合,推动党组织队伍重塑

乡村振兴视域下,结合党建工作思想引领,实施“三治结合”意在突出自治、法治与德治的功能,并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与结构,这对美丽乡村建设后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经济发展建设”相关工作为例,党建工作队伍应重视目标引领,在落实自治的过程中,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与发展拥有正确的发展导向;其次,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当中,如监督、决策等环节,突出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最后,党建工作者应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情况,建立公开、透明的经济建设工作,以此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环节群众的参与度,做到为群众“办实事”。

法治是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环节的重要制度保障。首先,基层党建工作应深入群众当中,分析群众的切实需求,收集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环节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落实相关工作;其次,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保障法治资源与群众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借助法治化的工作方式,在遵循国家法律规定的同时,制定相关制度,力求实现“以规治村”“有规可依”;最后,定期开展法律、法制宣传工作,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为群众构建优质的法治环境,以此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法律基础[3]

德治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推进的重要支撑。以“乡村风俗文化建设”工作为例,党建工作队伍内部可以开展家风评比活动,向群众展示党员家中的优秀家风,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上,引领群众认识到家风的重要性;其次,基层党组织成员可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不定期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强化群众对当地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了解,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精神助力;最后,借助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向群众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内容,鼓励群众一同参与其中,强化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同感。

结语: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为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可从彰显党建引领作用、实施“三治结合”等方面入手,完善党建工作队伍建设的同时,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力求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侯进炳.基层农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讨——以九岭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4):48-50.

[2]付志欢,周源国.红色基因元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以九湖村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9):130-133.

[3]孟庆渡.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党建与村庄治理共同体构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22(02):7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