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务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的地位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9
/ 2

文化服务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的地位作用

阿依努尔艾尼瓦尔

阿克苏地区文化馆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中国社会大众文化的主体部分,深刻影响着大众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大众文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因此,需要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创新供给方式,加强传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以此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文化服务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的地位作用。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自信;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运用创新,是我国当前地区文化建设发展工作需重点探索的内容。相关人员应关注新时期国内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地方实际分析群众文化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实行的作用,了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现状,逐步推动地方群众文化建设多样化成果的得出,并以特色化为未来建设发展目标,不断强化创新探索。

1文化服务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的地位作用

1.1优化文化活动开展

公共文化服务支持下,文化活动可形成一定规模,更可依照当地政府的管理需求,规范服务执行流程。执行服务的相关人员可了解民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规律,针对不同的文化活动设计对应规划方案。同时,针对活动参与者身份、年龄、体质的不同,可进一步明晰规划中对活动开展的要求,令多项文体活动更具有参与价值。文化活动的宣传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亦可帮助制定文案,编创宣传海报、广告。此类工作内含诸多细节的把控,可实现通过微调优化活动开展顺行性,避免民众因参加不适合自身身体素质的高强度文化活动,影响其身心健康及其对活动文化内容的兴趣。

1.2促成文化交流趋势

文艺活动开展很容易促成文化兴趣组织的形成。而文化交流趋势的促成,则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给予助力。单就舞蹈这一文化建设相关的艺术形式,便将地区老年大学舞蹈团、地方政府艺术团等组织涵盖在内。上述两种组织的形成与日常练习场地的建设,均离不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引导文化关联组织形成本身便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行之务,而文化交流趋势的促成,便是紧接此类任务的后续延展事务。一般来说,政府多会参照当前时代发展趋势,选择应用信息技术打造文化工作交流平台[1]

1.3重建乡村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也极其深厚,重建乡村文化自信,需要充分传承本土文化,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手段使群众体验式地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要丰富生动地讲好本土的文化故事,摒弃不利于发展的文化因素,开发相关文化业态,吸引投资,盘活尚未流转的文化资源。重建文化自信、突破文化困境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2文化服务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优化措施2

2.1优化群众文化活动建设规划

群众文化建设服务对象为群众,如建设工作方向与建设规划内容偏离群众需求,文化建设发展不仅会“事倍功半”,更甚者,地方原有文化发展结构会被不科学、不切合实际的建设工作所破坏。在原有基础上创新运用公共文化服务,可从完善建设规划入手。公共文化服务过往建设文化服务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政府服务相关人员期间在此类工作中,必然积累了相关场所建设前瞻及管理分析经验。在进行其他文化活动建设时,与之性质相同的建设工作可参考积累经验。过往,相关人员多仅会整理此类经验信息,并不会对其内容进行提炼。

2.2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模式

运营模式创新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改变单一的政府供给与运营模式,试点委托文化企业与社会组织运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高文化产业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度。政府通过与文化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将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全新的管理经验与运营模式、高科技装备应用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从而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率、利用率、多样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政策的撬动作用,激发文化产业的潜能,赋予文化产业参与公共文化发展的新动能。通过优化文化产业价值链,构建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平台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形成可持续的文化发展和供给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2]

2.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来促进文化企业的参与。对于文化企业来说,税收减免、小额贷款等方式不但可以缓解文化企业的资金压力,还能体现政府对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态度;其次,要健全公私合作模式,发展公共文化服务,采用公私合作的方式,能够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丰富数字文化资源;最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利用群众的智慧,引导群众参与建设,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与效率,以满足大众对文化的需要。

2.4依托网络平台供给模式

党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呈现“芝麻开花节节高”景象,在使用智能手机已不是新鲜事物,这为公共文化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供给夯实了物质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要克服信息不畅通、供需不均衡的难题,使供需做到深度契合,必须要依托网络平台,供给模式做到推陈出新,朝着数字化方向去发力。在新发展阶段,政府部门应紧跟网络信息化的步伐,有效整合网络资源,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等传播手段,创新公共文化有机结合互联网服务模式,满足农民对丰富文化服务生活的需求。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例如建立数字博物馆,农民可以借此渠道了解馆内的展品,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充实历史文化知识。通过网络平台,农民可以开阔眼界,拓展获得公共服务产品渠道,提升文化生活品质

[3]

2.5围绕本地文化构建建设机制

本地优秀文化是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基础,部分地区初步寻求地方文化品牌建设时,多会选择本地优秀文化作为建设主体。这样既兼顾了当地民众的文化需求,又为当地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体现公共文化服务应用的创新性,地方政府可围绕本地文化构建群众文化建设机制。如部分地区剪纸艺术于国内相对知名,当地可围绕这一艺术及地区民众需求建设剪纸相关的博物馆,促成剪纸艺术研究协会的形成,并积极举办剪纸相关的竞技、展示比赛,邀请当地食品企业赞助此类文化活动。对于戏曲、舞蹈等形式的文化活动,可通过新媒体举办多地竞技的网上竞赛。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本地优秀文化的传播得以进一步扩大。此类活动的热度如持续提升,可有效激励当地民众自主于平台中分享自身文化艺术水平,向大众侧面展示本地文化建设发展境况。

2.6健全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加强文化管理部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文化产业精英的交流协作,健全常态化的培训学习机制,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运营管理团队的业务水平。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引进并留住专业人才,打造专业的文化管理团队,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保障。同时,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设立科学的志愿者培训制度,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调动基层群众的参与意愿,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文化建设新风尚。

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环境健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完善,大众文化发展迅速并在社会文化中占主体地位,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更新亦要融合考量此部分的创新应用探索,以为我国文化治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姚倩.公共文化服务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1(5):105-107.

[2]王欢.探讨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154-156.

[3]刘志娟.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分析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策略探讨[J].艺术科技,2018,31(10):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