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及DSA影像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7
/ 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及DSA影像特征

乌云必力格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010010

摘要:研究颅内静脉窦内血栓的临床表现。方法:对30例经 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内血栓的 CT、 MR及 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第一周,脑静脉窦内有条带状或三角形的高密度影,有脑水肿的征象,有脑梗塞或出血性梗塞。MRI平扫显示有严重的脑水肿症状,有深的引流区、弯曲的浅静脉和皮质出血性梗塞。MRV显示静脉窦狭窄或阻塞。DSA主要表现为:静脉期循环时间延长,局部或广泛性静脉窦未显形,有局限性或广泛的侧分支静脉。结论: CT检查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R检查是一种有效的、随诊的方法.它可以弥补 CT的缺点.在阳性检出率和病变分布上与 DSA非常吻合.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CT/M;DSA影像;特征

引言:脑静脉窦内血栓是一种罕见的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所有脑血栓的3.5%。临床上以头痛、恶心、呕吐、高颅压、脑出血、癫痫病为多见,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51%的病人只有高颅压症状﹐而影像学则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主要方法﹐头颅 CT是最普遍﹐常被最先采用的检查方法﹐文献报告可见空三角征、束带征﹑高密度三角征及渗出性梗死﹑脑水肿﹑脑室改变[等。磁共振显示渗出性梗塞、脑水肿、静脉窦内流空信号的消退比 CT更有价值;DSA则是 DSA的“金标准”,它可以作为相应的治疗手段。本文回顾30例经 DSA确诊的宣武医院颅内静脉窦内血栓的 CT、 MR、 DSA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提高病人的预后。

一、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及DSA影像特征分析

(一)分析资料

总体数据:2019年-2020年间,30名住院病人中,男性13名,女性17名,19~56岁,平均(28.3~5.2)岁。病程从7天到6个月,平均3.4个月。临床症状以头痛、恶心、呕吐14例、视力减退7例、四肢无力、2例失语、4例癫疯发作。30例病人视乳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腰椎穿刺压都在220 mmH以上。

(二)影像学检查

CT扫描30例,共60次 CT扫描,所有病人都做了2次 CT扫描;3例患者均行 CT扫描。16例患者在发病后第一次 CT扫描,10例在7~12次 CT扫描。第2、3次 CT最晚为70 dMR,所有经过临床体格检查和腰椎穿刺证实存在高颅压的病人,都使用1.5 T MR装置﹐行磁共振。包含 TWI TWI序列, MRV为18例。DSA对30名病人行 DSA,全部行右(左股动脉,5 F)动脉鞘,对侧6 F静脉鞘(静脉内溶栓),第一次静脉注射肝素钠,以每公斤体重1 mg的2/3次静脉注射,直至全身肝素化,随后1小时内给予第一次半剂量。第2 h后又降半﹐继续按此剂量持续1小时,并持续肝素。采用5 F型猪尾管进行主动脉弓造影和5 F单弯单侧颈动脉造影,对全脑动脉的循环和静脉回流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在600-700 ps的压力下,主动脉弓造影的速度为15 mL/s,25-30 mL;颈内动脉压力为300 ps,速度为5毫升/秒,总量为9毫升;以4毫升/秒的速度,以6毫升/秒的速度,脊柱动脉压力300 ps。三种非离子型的 am nipaque (碘海醇注射液)通过高压注射器注入。

(三)结果

CT30例1次 CT显示15例有颅内静脉窦内血栓的直接或间接表现;在16例患者中,在发病第一周进行 CT扫描,9名患者呈阳性。另外10例患者在7~12次 CT扫描中均检出6例, CT检查中有15/30的阳性率。第一次 CT检查呈阳性,第二次 CT和第三次 CT检查都呈阳性,只是影像学变化更为显著。MRI 30例中,25例显示病变位置有静脉窦显影或未显影,其中25/30:8例见邻近的深静脉或浅静脉扩大(图1),6例可见点状或片状出血,并有广泛性脑水肿,11例脑室扩大;MR检查未见1例。MR病变在上矢状窦13个,横窦6个,乙状窦3个,直窦1个,颈内静脉2个,上矢状窦2个,横窦,1个横窦。有18名患者接受 MRV检查,1名患者 MRV未见异常,其余17名患者均有17/18名患者未见静脉窦显影,8名患者出现邻近静脉窦扩大。病变的分布与磁共振成像结果一致。2.3 DSA 30例 DSA显示病变区静脉窦显影不佳或未显影,有不同深度或浅静脉扩大。病变的部位有14个,上矢状窦6个,乙状窦3个,直窦1个,颈内静脉2个。2例为上矢状窦和横窦,1例为颈内静脉。6例上矢状窦阻塞患者, Tro la nd静脉和皮质静脉弯曲,3例有眼静脉扩大;2例为横窦闭塞患者, Tro la rd和 Labbe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迂曲;2例:岩下窦-颅底斜坡静脉丛显影,1例为眼静脉扩大,2例为颈静脉阻塞,2例为眼窝静脉丛;岩下窦到颅底静脉丛的乙状窦闭塞1例;1例直窦阻塞,只有皮层静脉扩大。有一位病人在接受了半年的治疗后,在持续的抗凝剂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复发的症状。1例 DSA在 MR及 MRV无反应时,只见上矢状窦前1/3处显影较浅﹐其引流静脉扩张﹐术中予尿激酶50万单位动脉途径泵入﹐症状即刻改善﹐术后继续抗凝治疗﹐复查腰穿压力正常。全部患者均出现颅内深静脉或浅静脉扩张,静脉期循环时间延长超过8小时(6~7秒);

二、讨论

脑静脉窦血栓的发生是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大脑静脉系统的狭窄和阻塞。脑静脉窦是由血管壁包裹的血管,它自身没有弹性,血液流动很慢。脑静脉窦血栓是感染、免疫反应、人流和产后、血液高凝状态、或血管窦周围占位性病变所造成的。结论: DSA是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的“金标准”,它能直观地反映出血流路径,从而能区分出是否处于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期。所有受累静脉窦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阻塞,并伴有邻近的深静脉或浅静脉弯曲及静脉循环。上矢状窦内血栓形成时,可见到额叶前静脉﹐眼静脉﹑侧裂静脉及颅底静脉丛;临床表现为:眼静脉引流﹐眼部胀痛﹐严重时眼球凸出﹐眼睑静脉曲张﹐眼底无眼上眼静脉显影﹐海绵窦充血,岩石上及岩下窦显影;在乙状窦和颈静脉血栓的形成中,可以看到颅内静脉丛和头外翼静脉丛,颈部和枕部静脉丛。侧支引流术以 Trola nd静脉、 Labbe静脉、大脑大静脉和侧裂静脉为主。此外,静脉窦的发育不对称或先天不发育,以及巨大的蜘蛛网膜颗粒等也是重要因素,而且在静脉窦不对称或先天不发育的情况下,常伴有血管和先天性畸形。DSA的诊断率为30/30, DSA的诊断率高于 MR和 CT。DSA可以进行动脉及下肢静脉的溶栓﹐对于狭窄的血栓静脉窦狭窄患者,可以采用支架置入改善狭窄的治疗﹐是唯一具备诊断﹑治疗同时进行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创伤性,技术和条件都很高,而且治疗成本很高,很难推广应用。随着 DSA设备和导管技术的不断完善,这种检查和治疗一定会在更多的医院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林偲,王云玲,丁爽,王金英,罕迦尔别克·库锟,贾文霄.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识别及分期的应用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32(07):1090-1094.

[2]王伟.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影像诊断及血管内治疗进展[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07):76-78.

[3]文一红,刘海涛.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在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J]. 血栓与止血学,2022,28(03):944-94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