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3

基于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于守水

华电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 天津市 滨海新区 邮编:300461

摘要:产业金融数字化是产业金融发展阶段质的飞跃。是以基于数字科技赋能,实现多方协同共治相互信任体现公平的产业金融模式覆盖产业链中各要素的金融服务生态。近年来虽然在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困难,不同行业与地区的差异、缺乏标准规范指导、配套设施不完善,多重因素制约了产业金融的创新与突破,但在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产业金融走向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本文基于产业金融对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如何把握决策方向做了深度思考,对研究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思考

1产业金融数字化的背景

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的结合,也就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点提及,数字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十四五”发展的重点目标。而在产业数字化变革的进程中,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产业金融预计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但产业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则起步较晚,是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5G等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建”技术落地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应用模式、技术方案、标准规范、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产业金融走向数字化的关键因素是:首先是新形势下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不均、不平衡、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效率低下,需要产业互联网发挥优化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的作用,从而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而产业互联网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搭建以平台经济为模式的多方协作生态圈,通过对需求、供给资源的撮合与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产业链生态共治与共赢。而作为驱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产业金融的发展尤为关键。金融起到了对产业链各环节的资金协调、优化配置、普惠扶持作用。而在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智能技术加快了产业金融的革新,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产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融合;其次政策要求产业金融普惠化、便利化,激励创新模式的孵化。金融作为资源优化与配置工具,政策导向影响作用明显。在政府、监管对于服务实体经济、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支持企业的政策引领下,金融机构寻求科技突破,增大扶持,重点发展科技金融的意愿明显。数据智能、区块链、信息安全等技术作用于信贷、风控、数据要素开放,构建信用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了产业金融的数字化升级进程;过去传统产业与金融结合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需产业金融转型升级。传统企业业务以人工作业为主,效率低下;依赖于政府、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数据要素分散,部门间存在藩篱不利于协同共享;下沉市场信用积累缺失,覆盖度低下。随着金融逐步从“封闭金融”走向“开放金融”,从“线下”走向“线上”,金融叠加科技能力、走向平台化与生态化已成为未来趋势,要求各方商业主体运用科技创新、变革传统服务模式。

2产业数字金融内涵的理解

产业数字金融,当前业内尚未有严格的定义。基于产业金融发展的阶段及形态依托数字科技赋能,实现一种多方协同共治、公平可信任的产业金融平台模式,形成覆盖产业链中各要素的金融服务生态。因此,产业数字金融应涵盖以下特点:数字科技。产业数字金融首先是一种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应充分借助数字科技促进实体产业与金融服务的融合,成为产业升级的支撑力量。以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5G等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科技能力,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中的多维度信息采集、数字资产确权与安全共享、数据资产沉淀与转化,解决了数据割裂、数据篡改、多方协作难、中心化信任成本等问题。平台模式。产品数字金融顺应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本质是通过平台链接产业链上下游多方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平台模式的优势是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多方协同效应和整合能力,但劣势在于以“中心化”核心企业主体信用为背书的金融服务门槛较高、触达深度不足,难以下沉到上下游的企业中,制约了金融服务发展。所以,以“去中心化”的多方协同金服模式产生,解决了中心化信任带来的存在诸多问题。多方协同共治体现公平可信任产业数字金融应当利用“去中心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实现产业链多方的协同治理,无论是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供应商、中间商或配套公司,还是金融机构、政府或社会化组织,都是产业数字金融中的参与主体。多方通过技术手段打造了可持续、可信任、良性循环的金融生态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建了开放式的多方信任环境,并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信息资源的确权、共享与安全分发。金融服务生态。产业数字金融的最终目标应是实现可持续、良性循环的金融服务生态。通过多元合作、激励机制实现共生协同、各方利益共赢。通过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产业生态圈和金融生态圈,实现高效的产融结合。

3产业数字金融的基本要素

在一些产业数字金融实践中,构建以“

端、链、数”为核心的平台解决方案,即:建设产融门户端,形成资产流量池,并对接资金方服务;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信任机制,构建产业数字资产的存证、确权与流转平台,链接核心企业、中小微、金融机构、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多方;融合产业场景中多维度的大数据资产,凭借数据智能、信用技术建立授信、额度定价、风控能力。

4产业金融数字化的技术基础

数字科技在产业金融中的应用围绕数字资产确权、采集、加工与治理,通过数据驱动业务的体系,辅助金融对产业提供资金、融资渠道和各类金融工具,亦帮助产业对金融提供客户、渠道等资源,以及业务场景的反哺。这一过程其实与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相辅相成。在技术应用中,通常是多种方案的结合——整合大数据、物联网、AI、区块链多种能力,构建技术与业务架构体系,嫁接、串联原有业务系统与资方系统,可细分为基础平台技术、算法智能技术与信用风控技术三大部分。

4.1平台技术域主要包括基础云计算平台、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区块链平台。其中云基础设施负责计算资源、数据库存储、负载均衡、网络管理等基础设施;大数据,对数据生产资料的汇总、批量与实时计算与分析;区块链负责应收与应付账款、票据资产、电子信用凭证等资产的数字化管理,以及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多方节点管理,确保数字资产透明、可信、安全;物联网则通过传感器、硬件和边缘计算技术实现多维度数据的实时采样收集。

4.2算法智能域以基础数据资源为原料,通过数据集特征提取、算法建模、知识构建等工作,为企业信用风控提供算法决策支撑外,对物联网设备数据、区块链数字资产的算法分析也是补充手段。

4.3风控技术域在产业数字金融平台中,不仅仅是对于传统主体信用的风险评估,而要结合确权数字资产、企业公开信息、税务与发票、企业交易与资金等多维度数据的加工处理,实现企业风险排查与预警,并与传统公司银行、融资担保、租赁、供应链保理的信贷风控体系相结合。可以看出,产业数字金融架构是多层次、综合性的技术栈组合,不仅仅是单一系统的搭建或单一技术的应用。这对于企业对数字科技运用能力、以及对原有信息系统改造是有一定要求的。需要企业、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多方协作,基于产业特点与属性,针对性设计解决方案、并分阶段实现。

5实践中产业金融数字化的问题与难点

相比发展已较为成熟的消费金融科技,产业数字金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实践难点主要在于:

5.1观念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

产业数字金融是借助数字科技手段,实现对传统产业金融模式的颠覆性创新。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从“主体信用”到“可信数字资产”、从“核心企业”到“多方共享协同”、从数据封闭到数据安全开放以及各地方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区域产业集群,对数字科技的赋能作用和实现逻辑还存在不同的认知差距。创新意识较好的城市,政府与金融机构更愿意借助与科技平台的合作来尝试开展试点;而在相对保守的地区,企业、金融机构则非常审慎的对待数字科技在产业金融中的应用,仍持观望态度。

5.2缺乏标准,制度配套难保障

产业金融数字化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在于数字资产的产权归属。对平台中各市场参与主体的数据权限与隐私、合规应用目前仍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保障。在多方协作过程中,涉企隐私数据的滥用与误用问题仍普遍存在,对企业主体权益缺乏保护;受限于数据安全技术缺乏统一标准,各地区粗放式发展的现象还比较明显,难以全面覆盖农村及中小企业普惠金融;数字规则体系封闭,开放化程度远远不够,政府数据要素开放市场规则与标准制定仍未确立,也间接造成一部分地区保守观望、不敢突破。

5.3数据割裂与生产资料碎片化

产业金融是多方协作的关系,通过数字科技构建可信任的跨部门协作,难点在于数据生产要素割裂,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之间的经营类、信用类、资金类等数字资产无法互联互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不一、且系统之间协同成本较高导致数据资产驱动的决策链路就难以打通、难以推动金融服务效率优化。

5.4运营滞后或缺位,业务闭环难跑通

产业数字金融需要对产业的痛点和深层次需求的准确把握,对细分产业业务流程、金融在产业链多方参与主体中的价值与利益分配、数字科技在风险管理与信息安全应用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这需要充分具备产业链上下游的业务剖析、并通过运营手段拉动多方商业主体参与平台共建。不仅需要理解技术应用,也需要盘活生产关系、梳理生产要素。实践中“重技术、轻运营”的问题在各类产业金融平台中较为常见。线上平台搭建好了,但资产流量无法聚合,资方触达不够精准,数据资产未能持续化治理,最终并未跑通业务闭环。单纯依赖于技术的应用是远远不够的。产业数字金融平台的成功一定依赖于“技术”与“运营”的相辅相成。现实情况是,由于不同行业差异大、业务复杂度高,对全链条业务梳理难度极大;缺乏价值吸引企业流量,未能实现各方利益有效分配;产业与金融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足,金融、科技作为局部环节的价值工具,难以深入产业内核与本质。

需要对细分行业有深刻理解,通过持续化业务运营、数据运营、生态运营能力才有机会成功。实践中看,越来越多的核心企业选择与科技供应商、金融机构共同合作、联合运营,寻求跑通资产供给到数字科技再到金融服务的业务闭环。

6正确把握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的策略方向

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在加快。无论从市场面还是政策面,都利好于这一领域。在数字金融应用上,各类电子信用凭证、商票贴现、订单融资、贸易金融、区块链资产证券化的业务模式与创新解决方案在逐渐增多。一些处于探索、跑通模式的阶段,一些项目逐步产生了效益与转化。地方政府、产业集团、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之间的深化合作,推动了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在金融市场方面,非金融企业贷款在细分产业分布中呈现出差异化特点,对该领域的创新金融发展或会产生积极影响,对于不同产业的信贷不良率、回报率和偿债能力,给予了未来贷款投放的评价建议。可以预见,在工业制造、信息科技、零售消费、文化娱乐等行业中的发展态势较为积极,有助于推动产业数字金融在这些领域中先行先试。在政策方面,国家对产业金融的数字化转型支持力度亦在不断加强。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多部门提出对创新发展产业金融提出了重要指示,其中重点突出与产业金融数字化有关的政策导向: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匹配,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制造业智能转型行动。制定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抓紧研制两化融合成熟度、供应链数字化等亟需标准,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制造服务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开发适合制造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加强区域协作,增强产业布局协同性,依托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增值服务的生态系统。

7结语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前进的步伐,产业金融数字化的前景是光明的。行业应重点关注资产侧观念的转变、资金方科技的运用、政府侧标准的制定;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制度建设、数字技术的共同发力。

参考文献:

[1] 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政策环境、模式比较与实践路径[J].陆岷峰; 欧阳文杰. 理论月刊,2023 (03) :49-62

[2] 商业银行如何推进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J].冯振; 夏芊. 中国银行业, 2023 (02):81-83

[3] 产业金融数字化转型路径[J]. 王鹏. 中国金融, 2022 (24) :96-97

作者简介:

于守水, 男, 汉族,籍贯:山东高青县, 1982年3月生, 硕士研究生 ,工作单位:华电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职称:经济师,研究方向:供应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