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丹洲古城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3

广西丹洲古城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张莲妹,黄玉莹,王甜敏,曾柏人,刘昕

柳州工学院邮编:545616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环境下对农村传统村落的保护意义实质及传统村落正确保护研究表述,通过实地考察并进行当地访问,对其历史由来、周边自然环境、文化传承、本地建筑发展、少数民族自治环境、传统文化艺术特色、保护与发展利弊权衡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当地居民集体的记忆与记忆重点对整个古城进行多方面地图构建,通过多角度研究分析,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有重点的、有多角度的提出较为适宜丹洲古城及传统文化内涵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少数民族;

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古城,主体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南端的丹洲岛上,四面环水使其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及特色农业资源,经过明清的发展使其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理位置的独特使其成为罕见的水上传统村落。本文研究范围不仅包含丹洲古城的自然风景,还包括岛上历史由来、周边自然环境、文化传承、本地建筑发展、少数民族自治环境等。对岛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研究,结合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理论,根据乡村振兴的内涵及相关政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及讨论,针对相关情况提出合理且适宜乡村振兴传统村落的保护策略。

一、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和村落保护,两者相辅相成,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是为了更长远的保护。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历史文化古镇与古村落的保护研究项目开始受到特别的关注,有关的学科对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建筑布局、传统民俗和文化、旅游开发等为研究主题展开探索。2010年后,学者们逐步深入探索传统村落建筑布局,建筑风格,民俗文化与人文旅游各个项目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多数学者开始关注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去发展问题,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延续深化了的研究主题,还增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保护计划、村落景观规划、人类居住的环境、保护规划的设立、新型农村建设等新的传统村落研究的内容。相关研究成果快速增多,研究学科的方向逐渐从原来的单一变成系统和综合

(二)国家政策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内容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在2022年获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在这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第一阶段,我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环境下,乡村振兴获得了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得到实现到2050年,也就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第二阶段,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保证乡村全面振兴,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愿可以全面实现。

随着党的二十大召开针对乡村振兴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将依法全面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在这一大背景下,立足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乡村得到极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快速发展的结果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遗留的古建筑遭到损坏、土地承载力下降等问题。

(三)丹洲古城现状

丹洲古城于1997年开始环境改造,在建设之初制订了各个阶段与各个时期的详细规划。所面临的的情况是:古城内的环境比较差;思想认识水平还普遍不高;人民经济来源单一,生活水平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丹洲村委与当地居民一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丹洲古城主要从旅游方面进行开发,并结合其他产业全方位地进行开发。其旅游品牌的定位是生态古城,古城定位为生态古迹,“水中之洲”是丹洲古城旅游的标志性品牌,利用珠江主干流中古县城独特的人文景观,创建丹洲生态古城旅游品牌。

(四)三者直接的联系以及存在的问题

现下国家政策鼓励依托地区原有资源开发旅游业等创新创业以实现乡村振兴,丹洲古镇发展应把握发展机遇,积累量变以达到质的飞跃。但是旅游业发展导致建设用地扩张、优秀传统文化之间被取代,当地的传统建筑延续不足。

二、丹洲古城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一)保护意义

我国的农耕文明史源远流长,农耕文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众多连续性极强、风情各具、持久性极强的社会单位与聚落单位。

传统村落不仅具备着传承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促进脱贫攻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使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且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多元的和兼容的,中国的传统村落是具有民族性和国家性的,是历史遗留的财富,是先人留下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可发掘的、不可再生的旅游和教育相关的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风土民俗、历史文化、建筑建造艺术和空间布局格局,反映着村落对外对内之间的和谐。

每一座传统村落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景观与历史信息,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传承,是现代与过去交流的载体,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村落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精神信息,是中国千年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中国的传统村落存在的意义与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不同,同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它的存在是属于另一种特殊的遗产,是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变化于历史长河之中,蕴含着传统建筑与文化特色相融合的珍贵资料。但传统村落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区别的同时,又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并且在传统村落这个厚重的载体里,这两类遗产互相依存,又相互交汇融合,是一个独特且奇妙的的整体。如果把传统村落单纯看作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那就忽视了其内在精神文化内涵,使传统村落有型但无灵

如此大数量的锐减也和当时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较差有较大联系。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飞速,传统村落的经济产业与文化遗产融合度不够,导致传统村落的产业模式难以满足新一代青年的现代生活,急需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村落的保护行动开展又较晚,相关保护经验有限,传统村落文化物质资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二)丹洲保护价值

丹洲地处桂西北,素有三江南大门之称,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丹洲历史悠久,环境清幽,沉淀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文化,是多民族的村落,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四百多年前的繁盛之地,由于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即使多数的古建筑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但从现尚存的城墙、城门、会馆、书院等众多相关遗址中,仍旧能看出当年丹洲古城的宏伟。它们见证丹洲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陪伴着丹洲走过一程程岁月。丹洲具有深厚的建筑研究意义,众多古村落,古城墙,都是建筑学和人文学科不可缺少的瑰宝。

三、丹洲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一)传统村落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方式

在发展方面,传统村落想做到保持自己原有特色的同时,发展相关特色旅游文化事业,首先要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紧跟社会潮流发展速度,继承发扬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创新“驱动力”。其次,要突破自身局限性,改变其以前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落后局面,充分运用互联网+,最有效的就是发展服务行业然而服务业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是最大的,若不妥善管理危害也将是最大的。环境方面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垃圾处理当地的土地承载力下降严重。文化影响方面,自古文化侵略也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当传统村落开始发展便要做好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准备,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下作用各种方式进行宣扬丹洲当地的文化,运用数字记忆的特殊之处与其有点将丹州的文化习俗保存记录下来,使其不至于被岁月变迁而遗忘甚至于遗弃,合适的方法是其功大于过,利用当今的各种高速高质量的发展丹洲的经济与文化,正确适当地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二)传统村落发展的保护方向与保护的形式

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基本原则,对古建筑的保护提供了基础。由于传统村落建筑多为木、石材料建筑,在经历了时间、风雨的磨砺,不少建筑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所以在保护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依据村落建筑的格局以及肌理进行划分保护,其次需要保留传统村落原有的建筑风貌,翻新修缮部分建筑体,维持其寿命。还需要保护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人文风俗,传统技艺,特殊风俗活动等等,让传统建筑“活在”原来的氛围里。而我们的保护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借鉴故宫博物院的保护及发展形式。保护但并不是完全封闭起来,让人可以进入到建筑中,而不是拦在建筑外。是要让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人文文化,传统,风俗在人与人之间流传起来,传承下来;要让建筑文化,建筑特色深入当代人的心中,让优秀的建筑文化得以保存,加以延续,这也是保护传统村落的一大意义。

在保护方面,发展便会带来破坏,破坏了便要进行保护行动,前文中提到发展传统村落会对环境有的危害,这是难以避免的,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发展中找寻对环境破坏性最小的发展方式。其中互联网+是发展传统村落的最好方式,因为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利用互联网进行村落文化环境及文化物质遗产宣传对我们传统村落的环境与人文氛围破坏最小的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视频以及网络直播开始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便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李子柒利用短视频的形式,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笔墨纸砚,造纸,蜀绣等等,都在网络上引起一波热潮,吸引更多年轻人,甚至是各国友人学习,探讨我国传统文化。或许我们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模式,乘着互联网的热潮,将传统村落打破局限,推出舒适区,在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

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传统村落的转变是历史长河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古村落物质形态的保护难度越来越大,这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对古村落的保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构建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精神的特色乡村空间以及特色的保护发展相结合的灵活模式,才能实现古村落的意义以及价值得以延续,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晓菲.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研究[D].广西大学,2021.DOI:10.27034/d.cnki.ggxiu

[2]尹旭红.《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丹洲古城传统民居修复方案》[J].现代装饰(理论),2015(12):17.

[3]冯光澍.三江县丹洲古镇建筑保护与恢复策略[J].广西城镇建设,2014(05):38-41.

[4]王振东. 地域文化在广西传统与现代民居建筑中的传承与创新[C]//.中国创意设计年鉴·2020-2021论文集.,2022:396-401.DOI:10.26914/c.cnkihy.2022.018428.

[5]陈聪,劳国炜.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现状分析[J].大众科技,2021,23(08):140-142+164.

[6]李开旭.全球化经济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22(26):16-18.

[7]黄庭晚,张大玉.中国传统村落遴选指标与价值评价演变研究[J/OL].城市规划:1-6[2022-10-2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378.TU.20221020.1120.008.html

[8]吴永.三江县传统村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广西城镇建设,2014(11):131-134.

[9]Xin Zou. The Feasibility of Opening the Major of Ancient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Donggu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 Advances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022,4(3).

[10]LiZehong,MiaoXinran,WangMengyuan,JiangShuguang,WangYuxia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Regulation of Mountain Village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Example of Zhaotong, Yunnan Province[J]. Sustainability,2022,14(18).

[11]Junxin Song. Ethnic Minority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Oroqen Nationa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and Humanities Studies,2022,2(2).

基金来源: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S202213639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