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管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管理研究

彭峰

来凤县住房保障中心 湖北省 恩施州445000

摘要: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建设工作,也是一项基层组织动员工作,需动员居民一起谋划、协调、评价、管理。做好宣传工作,需实事求是,客观传达老旧小区改造的主要政策、创新做法和典型成功案例等,让居民了解改造工作。同时,要加强相关部门街道的协调,各方共同努力,使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得到长效有序的管理。

关键词: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管理

老旧小区改造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重点,由于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破旧、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环境质量低下,政府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中存在着资金压力大、改造难度高、沟通协调困难、组织管理困难等诸多问题,以及后期缺乏管养等,制约了项目的推进。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老旧小区改造的项目管理。

一、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特点

城镇老旧小区大多处于老城区,地理位置优越,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高。老旧小区的居民结构层次复杂,意识形态不同,对事物接受能力表现出较大差异。居民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在面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时基本都持欢迎态度,因除改善自身生活环境外,还会带来小区房屋的增值。但在改造工作具体实施中,又表现出“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利己心态,如对项目妨碍个人利益改造的不认同和改造工作的不支持。除居民意识形态不同造成改造工作进展缓慢外,老旧小区建筑本身也有局限性,如建筑破坏程度不同、现场情况和设计图不符等,造成已有设计方案变更,这些情况无疑给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

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概况

1、存在的问题。老旧小区楼房房龄长,所以常伴随着常年失养失修问题,存在的质量问题可归纳为:①老旧小区使用的公共基础设施存在严重老化问题,如顶层的楼顶防水问题、小区建筑墙面脱落问题、下水管道清理不及时及堵塞问题。②原建设参照标准不高,老旧小区参照建设标准已不能满足当前发展要求,如屋面外墙保温标准、外门窗高标准要求、热计量改造标准等欠缺。③小区配套设施年久失修,呈现出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前居民居住及出行便利。比如,老旧小区往往是六层左右楼层,无电梯,存在“出行难”问题;在小区电力设备方面,常出现能耗增多问题,电力增容问题亟待解决。④小区公共卫生配套设施不完善,小区内部环境卫生状况差,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这些常见问题需解决及改进。与一般新建住宅项目不同,在改造老旧住宅项目时,应充分协调居民需求。对于老社区内水电管道改造,居民协调困难,施工工作中易发生冲突,影响施工进度。例如,社区居民对统一更换外窗态度明显不同,一些新装修房子无需更换窗户;虽然有些门窗破旧不堪,但一些居民认为无必要更换外窗,因此反对统一更换,拖延了改造进度,甚至造成工程中断。居民的素质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老旧小区的改造过程,一些居民会在小区公共场所摆放杂物和违建,随意停放车辆,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与成本。

2、改造内容。①小区建设用地方面,改造内容应包括基础设施改造,如供水、道路、供气和消防的总体规划及部署。②对于年代久远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往往需拆除旧危房,对于符合新建设标准的建筑,还需根据新政策同时增加相应设施和修复功能性设施。③提升类改造,如建设幼儿园、便利店、卫生室、小花园、停车库等。

3、改造形式。①老旧小区项目重建。针对严重老化的小区,结合其地理位置,规划总体发展布局,重新制定小区改造规划。②老旧小区项目维修升级。清理违建,项目施工前应将小区内建设的违建全部拆除,并要求居民将私自占用的公共用地恢复原状;建立电动车充电棚和临时停车位;开展照明设施改善、绿化补植、停车场复建等工作。③保护老旧小区原项目。保护老旧小区,应从对老旧小区人文观念评估入手,注意对需保留的部分采取防范保护措施;做好易碎物品的防护工作,避免在施工改造中造成人员受伤。

三、小区改造项目管理措施

1、根据群众需求,广泛听取居民意见与建议。小区是居民的家园,群众对改造需求是第一位的。因此,一方面,必须改变以往政府主导模式,突出居民需求导向,提前加强现场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科学制定整治方案,公开征求整治范围内居民意见,争取理解及支持,确保整治提升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加强宣传,深入分析改造目的与意义、权利义务划分和各方责任等,培养居民主体意识及参与意识,注重提高居民自主改善居住环境的自觉意识。

2、注重组织协调,畅通项目实施管理工作机制。过去,改造采用由政府主导、住建部门实施的简单模式,整治改造停留在表面,无法进一步推进。近年来,一些地区老旧小区改造启动了系统推进模式,从多个层面加强老旧小区改造的组织领导,完善领导小组及办公机构。由住建局牵头,规划、城管、乡镇(街道)、社区等部门以及水、电、气、通信、环卫、市政、绿化等专业单位协同推进。同时,建立老旧小区改造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问题的集体讨论,按改造目标和部门分工,分解落实改造任务,定期组织督查。

3、关注舆情采集及应对,确保民生工程快速推进。老旧小区的改造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必须通过现场会、居民代表会等方式做好宣传,如实记录、认真宣传,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倾听民心、为民办事。对于群众在整治提升中提出的各类问题,通过基层社区和信息平台全面收集各类信息,包括整治提升意见建议,积极欢迎群众和舆论监督,积极处理各种建议与意见,确保民生工程在阳光下顺利推进。

4、注重改造过程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开工前,需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并在小区发布公告,同时,组织总包单位、监理、设计、自来水、电力、燃气、通信等单位召开技术交底会,邀请质量监督、安全监督、规划、市政、消防、排水等管理部门对改造工程提出技术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应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改造效果。①落实两项职责:要求监理公司按合同约定承担综合协调及现场监管责任,要求施工方承担现场施工管理责任。除签订施工合同外,还必须签订施工责任承诺书,对工期、居民安全、施工安排等作出承诺,若履行不到位,将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②开展两项检测:抽样送检工程材料,视频检测下水管道,严格控制材料、施工质量;③开展两个检查:一方面,安排工作人员派驻改造工程现场进行定期巡查,同时,镇和社区工作人员也要开展定期协调监督;另一方面,组织相关专业部门不定期对项目进行全面检查,严格规范施工行为,提高现场施工管理水平;④实施两项制度。通过每周例会制度,及时跟踪项目进度,沟通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及问题,讨论解决方案;通过工程量变更审批制度,控制工程投资,确保资金使用不超预算。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改造工程保质保量顺利实施。

竣工后,邀请规划、质监、消防、档案等部门专业人员参加综合验收,指导项目做好技术收尾和资料归档工作。此外,抓住工程付款节点,逐级审批,督促施工单位对质保期内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整改。

5、扶持长效管理,巩固改造成果。整治提升是手段,后期如何实施长效管理是有效维护老旧小区改造成果的基础。对于整治改造后的老旧小区,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属地化管理,明确改造后老旧小区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改造后的公共部位、设施设备由施工单位按合同约定维修,过了保修期的由当地政府实行长效管理。另一方面,应积极发挥社区管理及群众自治作用,并利用手机短信平台、社区活动等载体,号召居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活动,增强广大居民爱惜及保护公共财产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葛红刚.基于老旧小区整治与改造的实践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