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象和联想切入展开小学中低年段诗歌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从想象和联想切入展开小学中低年段诗歌教学

周飞飞

深圳市东晓小学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正如孔子所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小学生学习优秀的古典诗歌,潜移默化中不仅可丰富语言,熏陶情操,培养审美,还可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从统编教材来看,课文中古典诗歌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题材也更为丰富。在实际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一直都是重点和难点,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常用释题、读诗、理解、悟情、拓展,五步教学法,但其实课程标准关于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分学段的,并非一概而论,那么中低年段作为学生学习诗歌的初步阶段,该如何抓住学段特点上好诗教课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想象和联想至关重要

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教学的第一阶段要求:诵读、想象、体验和感受,第二学段则要求:诵读、想象、体验和领悟。可见,想象对于中低年段的诗教课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一)深入教材,发现儿童

小学中低年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尚在逐步发展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身心发展尚未完善。刚刚步入小学阶段,古诗学习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古诗教活就要善于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引导学生活学,培养其学习古诗的兴趣,喜爱古诗的情感。

(二)感受诗歌,生发情感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联想是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在诗教课中它们二者紧密联系,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二、想象与联想的途径

既然想象和联想对于中低年段的学生学习、感悟古诗如此重要,平时的诗教课上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一)借助插图,引发想象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编入都配有插图,插图所占篇幅较大,图画清晰,色彩明丽,所画之物与古诗词内容息息相关,图画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总能最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诗教课上,老师要善于借助插图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二年级下册《村居》,学习古诗前,先让学生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可能会说:“近处有高高的柳树,细长的柳枝,青青的草地,一群在放风筝的小孩,远处有山坡、树木。”插图的观察及表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有初步的自我感知。学生说完图中内容后,老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放风筝的场景,想象此刻插图里的小孩若是自己,会有怎样的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尝试自读古诗,开展自读、范读、配乐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对于“二月天”、“纸鸢”、“东风”,稍作解释,再回到插图,引发学生思考:诗句中哪些景物是插图里没有画出来的?展开想象说一说,再画一画。最后可以让学生拿着自己的画,诵读古诗,谈谈自己的感想。“个性是教育的灵魂。”真正的美丽课堂应是个性课堂,真正的诗教课应是个性化色彩鲜明的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古诗学习不宜讲解过多,应帮助学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会和表达,使学生真正享受学习诗歌的乐趣。

(二)边读边想,层层深入

诵读和想象可同时进行,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说说诗中有什么?诵读古诗,展开联想,让诗歌中的景物(事物)具体,思考是怎么样的?最后发挥想象,想象诗歌中的场景还可能会有什么?

(三)调动感官,展开想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境非独景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而苏轼曾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正所谓“一切景语皆为情语”,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古典诗歌都是情与景相交融,故而在诗教课上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真切感受诗歌的意境,并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是听觉、触觉,“江上秋风动客情”是感觉,“知有儿童挑促织”和“夜深篱落一灯明”是视觉。在诗教课上就可启发学生:从诗中你听到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寒声。听到萧萧秋风吹动梧叶,感受到跨江而来的凛冽秋风,如果你是诗人,那么“江上秋风动客情”会让你想到什么?会有怎样的思绪?正当思念家乡,想念家人时,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光,料想应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若你是诗人看到此景,会不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有过这样夜下捉蟋蟀的情景,目睹此景心中又会想起什么呢?整首诗歌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想象、联想之门,将读与想巧妙结合,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悟。

(四)借助粉笔画,丰富想象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老师的粉笔画亲切而奇妙,形象而生动的图面更容易将学生代入诗歌的意境之中,达到深刻的认知。

在《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一书中,于老师给二年级的学生讲授《草》让我印象深刻。于老师在关键之时,恰当之处,信手捻来的粉笔画为学生通往想象之路架起一座思维的桥梁,课堂趣味盎然。如:于老师讲到“原上草”即为草原上的草,提问学生“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他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教师用图画的形式解释“离离”,使得教学更具有形象性了。紧接着,于老师又问“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

孩子们看着老师的粉笔画,展开想象,有说“长得很高,很密”,有说“长得茂密,一颗挨着一颗”,也有说“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当讲到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时,于老师用彩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刚发芽的小草,提问“这是春天的小草,春天的小草怎么样?谁能看图说一说?”学生回答后,于老师又画了一棵长得茂盛的草,问学生“夏天呢?”而后,又画了一棵老叶发黄的草,问生“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怎么样了呢?”接着又画了一棵枯黄的草,问生“冬天呢?”老师用图画画出了“草”在一年四季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形象鲜明地描绘了“一岁一枯荣”的情境,赋予了小草灵动的姿态和鲜活的生命,极大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后,于老师说“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说将“草原图”上的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说着又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用不了多久,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回答后,于老师又画了一幅小草的根部在地生长的图画,引导学生思考“春风吹又生。”将粉笔画与想象巧妙相结合,在循循善诱中通过这样想象化的教学方法让低年级的学生学懂古诗,润物细无声。

、想象与联想的呈现

想象和联想对于中低年段的学生学习古诗至关重要,其呈现方式也是多样化,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采用画一画,吟唱的方式,从而实现想象和联想的有效呈现。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可用说一说,写一写进行语言训练,也可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内容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古诗的学习与语文素养的培养,与生活的善美紧密相连。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中低年段的语文老师,要重视想象和联想在诗教课上的重要性,切不可诗教课程序化、单一化、死板化,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提高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美,从心出发,真正喜爱古典诗歌。

参考文献:

[1].杨春娇《懵懂的诗意——漫谈小学古典诗歌教学》 理论探讨

[2].刘虎元《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问题》

[3].廖晓琴《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教学论坛

[4].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