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堆石墨套管中14C分布情况的分析和讨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4
/ 2

反应堆石墨套管中14C分布情况的分析和讨论

詹琪

中核四川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广元 628000

摘要:反应堆运行过程中,堆芯石墨受到辐照产生部分放射性核素,其中14C半衰期长,分布在石墨套管和石墨砌体中,较难处置,制约了反应退役。石墨套管中的14C主要来源于14N、13C、17O的活化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取样,对石墨套管中的14C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发现14C石墨套管表面14C高于内部,其主要贡献来源于保护氮气活化附着于石墨套管表面。

关键词石墨套管,氮气,14C

1引言

石墨在反应堆中主要用作慢化剂、反射层和燃料套管,主要用于吸收通入反应堆中的中子包裹及保护燃料元件,目前,全球多数石墨反应堆已停止运行,正在进行退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全球现有25万吨放射性石墨需要进行安全回取、处理或处置。与反应堆内其他部件相比,石墨累积的中子注量率更高,活化产物14C其半衰期长,对后续石墨处理与处置有很大影响。

因此,掌握其14C污染深度及分布规律对于估算现存需处理处置放射性石墨数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放射性石墨处理方法具有参考,可为反应堆退役策略制定和修改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对于消除放射性废石墨和老旧核反应堆安全风险具有推动作用,对核行业安全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2国外研究情况

2.1英国

对于石墨反应堆残余14C的总量估算,英国NIREX将相关报告通过网站公开报告中指出热中子通量中有3个产生14C的重要反应,14N(np)14C13C(nγ)14C17O(nα)14C考虑到先驱同位素的相浓度,这些反应的重要顺序如上所示。在一个计算例子中,典型的镁诺克斯型反应堆冷却剂中的平均含氮杂质加上石墨结构本身的最初杂质水平占这种14C来源的61%。AGR相应数据约为70%。由于覆盖气体的氮含量预计RBMK反应堆的石墨中这种14C来源比例也很高。

Magnox是英国第一代气冷石墨慢化反应堆。通常石墨中子轰击导致14C的产生主要是通过14N、13C、17O的中子捕获,但17O的低同位素束和低横截面,Magnox反应堆不太可能17O产生任何显著浓度的14C。13C本质上存在于石墨材料中,因此由此产生的14C更有可能均匀地分布在石墨中。在整个核石墨的制造、组装和存储过程中,空气自然地吸附在表面,引入氮杂质高达10ppm。

此外,由于停机,减压期间空气进入将增加氮气的可用性。因此14N产生的14C很可能不均匀地分布在石墨表面,不仅包括外部几何体,还包括存在广泛、复杂孔隙结构的表面。据估计慢化剂石墨产生的14C中60%以上来自14N,其余来自13C。

2.2日本

废石墨放射性活度与反应堆的类型,废石墨组件的结构,辐照时间等有密切的关系,放射性活度为106~109Bq/kg,被视作中低放废物,放射性核素主要是3H、14C,也含有腐蚀活化产物(57Co,60Co,54Mn,59Ni,63Ni,22Na),裂变产物(134Cs,137Cs,90Sr,152Eu, 154Eu,155Eu,144Ce)以及少量的U和超铀核素(238Pu,239Pu,241Am,243Am14C主要来自石墨中的杂质N和进入石墨中的冷却剂中所含N的活化,放射性活度一般为104~105Bq/kg。

日本原子能公司和东芝公司对东海核电站核石墨中14C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石墨中有23%的孔隙,14C的分布不是均匀的,与深度有关,表面最多,从表面到30nm的深度,14C浓度逐渐减少,大于30nm后浓度趋于水平,0.525m21nm深度的活度427Bq/nm,之后逐渐减少到18Bq/nm趋于稳定,且石墨内部的14C很难析出,浸出率非常低。因此,石墨的污染主要集中在表层,通过热处理或机械剥离可以有效降低石墨块的比活度,可以根据活度实现对石墨分类处理。

2.3俄罗斯

堆照石墨中放射性来源主要有三种:1)石墨晶体结构中原子的活化;2)反应堆运行期间活化原子沉积在石墨表面;3)燃料元件破损等引起的石墨的表面污染。

俄罗斯研究人员对Tomsk7号钚生产反应堆内石墨进行了取样分析与测量(部分测量项目采用间接测量):其放射性核素有3H、14C、36Cl、60Co、63Ni、90Sr、133Ba、134Cs、137Cs、152Eu、154Eu、155Eu、238Pu、239Pu、240Pu、241Am,243Am、244Cm等;其主要放射性源项为14C,石墨中14C的空间分布与热中子能量的分布相似,石墨中14C的比活度与类似堆型的Hanford反应堆内石墨中14C的比活度约高6倍;石墨中3H的比活度比预期小两个数量级,且分布不均匀;放射性物质和裂变产物集中在石墨砌体表面(表层2mm内)。

3石墨套管

石墨套管是反应堆中多种石墨材料的一

介于石墨砌体和燃料棒之间用于保护石墨砌体石墨套管大体分为开口和不开口两种,石墨套管内径在43.4-43.7mm之间,外径在64.5-66mm之间,长度分为150mm、250mm、300mm、400mm、600mm等5种类型,石墨套管结构类型如1所示。

图1 石墨套管结构类型

4石墨中14C生成机制分析

热中子通量中有3个产生14C的重要反应,14N(np)14C13C(nγ)14C17O(nα)14C

根据上述三个反应分析,石墨套管中的14C的来源如下:

1保护氮气通过14N(np)14C反应生成14C,附着于石墨套管表面;

2石墨套管中的13C杂质通过13C(nγ)14C反应生成14C;

3)保护氮气经石墨空隙进入到石墨套管内部通过14N(np)14C反应生成14C,滞留在石墨套管中。

根据上述14C的来源,反应堆运行时没有O存在杂质中存在的O含量很少,且17O同位素丰度仅为0.04%因此通过17O(nα)14C反应生成14C可忽略不计。

根据同位素丰度、反应截面计算反应产生14C的份额,计算结果见表1。表中的结果仅代表石墨套管表层14C来源的份额。

表1 14C生成份额

活化元素

同位素丰度

生成反应

反应截面

生成份额

14N

99.63

14N(np)14C

1.83

78.75%

13C

1.10

13C(nγ)14C

0.0014

21.25%

4石墨套管取样及分析

反应堆中所用的是高纯度石墨,石墨套管在反应堆运行过程中,受长时间辐照和高温影响,可能会出现内部孔隙率增加,强度和密度降低,套管轻微收缩、弯曲等变形情况。根据其物理特性,采用专用机械剥离取样装置,对石墨套管内外表面分别进行分层剥离取样,单层取样深度0.5mm

为了防止取样过程中不同深度放射性石墨之间的交叉污染,取样过程中,每一层样品选择专用石墨粉末收集装置,完成一个样品取样后,更换新的收集装置。在完成一个样品的取样后,采用真空吸尘加酒精擦拭对放射性石墨套管表面进行清理,去除表层残余的松散石墨粉末,对剥离刀具进行清理去污。

F:\项目资料\1、【非密】反应堆石墨套管污染深度及剥离技术研究\9-实施过程资料\照片\热试照片\微信图片_20201110091221.jpg

图2 剥离的石墨样品

表2石墨套管剥离样品分析数据

深度(mm)

14C

外层

0.5

1.32E+06

1

2.44E+05

1.5

3.32E+05

2

6.57E+04

2.5

3.36E+05

3

1.19E+06

3.5

1.04E+06

4

3.38E+05

4.5

3.70E+05

5

3.48E+05

内层

0.5

2.45E+06

1

8.13E+05

1.5

9.35E+05

2

1.15E+06

2.5

9.34E+05

3

3.27E+05

3.5

3.44E+05

4

1.05E+06

石墨套管的总厚度约为11.15mm,对套管内外层总剥离厚度为9mm,基本贯穿套管。从上表数据可知,由于内外表面直接与保护氮气接触,石墨套管内外表面14C含量明显高于内部表面略高于外表面。经比较内外表面0.5mm1mm14C活度浓度可知外表面氮气生成14C约82%,表面氮气生成14C约占67%,与理论计算值有一定差距,氮气生成14C后在石墨套管表面的附着系数有关。套管中14C分布趋势如图3所示

图3套管中14C分布情况

根据上图可知,在套管内外表面的14C含量较高,在内外层3-3.5mm处出现拐点,这些由于石墨套管内部的凹槽套管壁的孔道影响,在凹槽和孔道处也是与保护氮气接触的位置,相当于石墨套管表面,因此14C的含量发生的变化。

4结论

石墨套管在反应堆运行过程中14N和13C通过14N(np)14C13C(nγ)14C反应生成了14C石墨套管中。13C石墨套管中均匀分布,14N石墨套管表面接触,因此石墨套管表面、与保护氮气接触的14C含量相比于内部较高,而石墨套管内部14C基本呈均匀分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