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建筑施工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分析

姜滨 

深圳市恒浩建工程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房屋建设的规模、数量越来越多,同时人们对住宅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是目前我国住宅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对提高房屋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房屋的使用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支承结构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运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希望能对其在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应用有所借鉴。

关键词:房屋建筑;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施工技术

钢筋混凝土支承结构是目前我国房屋建筑工程技术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对提高房屋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工程质量起着关键作用。针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加强对钢筋混凝土支承结构施工工艺的研究,是优化钢筋混凝土支承结构施工工艺的重要要求,同时,对提高我国住宅建设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 在房屋建筑施工中使用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的优势

1.性能好的原材料

钢筋混凝土是一种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混凝土,包括钢筋,混凝土,水泥,矿粉,等等。在工程建设中,技术人员必须对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这样下来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混凝土支撑结构的抗压强度。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和钢板,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显著提高其抗剪性能,从而能从源头上提高房屋建筑的稳定性。

2.结构具有整体性

在实际应用中,钢筋混凝土支承结构的整体抗拉、抗压性能一直是业内工作人员研究的热点。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对钢筋混凝土支承结构的整体性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保证工程的高质量完成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工程技术人员要重点研究其整体性能,综合分析其抗震、抗剪切、抗渗性能,并将其施工工艺运用于工程中,使其整体质量达到行业最新水平。

3.施工操作便捷

由于钢筋混凝土的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而水泥砂浆和钢筋原材料可以从市场上采购。而用于混凝土浇筑的砂石,则可以就地取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操作是非常容易的。

二、 房建项目钢筋混凝土施工的重点和难点

该项目采用2600 mm厚的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支承结构体系,项目的墙板、顶板断面尺寸都比较大,因此如何控制结构的自重和施工荷载是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墙体板的载荷应为40.5kN/m2 、顶板的载荷为 53.28kN/m2。在具体的施工中,需要施工技术人员严格地控制模板支撑系统,做好钢筋混凝土支承结构的施工工艺,按照工程用途和行业规范的要求,做好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管理。

由于现有的施工工艺不能满足所需的荷载,经与设计单位协商,采用下列施工技术措施。即,在底板和壁板的连接点上,设计施工缝,其它墙体和楼顶都是一次浇筑混凝土。由于大截面的混凝土结构易产生开裂,所以在浇筑结束后,应着重于混凝土的养护。在这一工程中,钢筋砼支护结构是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工程建设的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钢筋混凝土支承结构的关键节点技术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筑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支护结构要点分析

1.支撑体系的设计与制作

在房屋建设施工过程中,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的稳定性,对钢筋支承系统和模板进行了优化设计。在顶板的设计上,选用了两种高质量、18毫米厚的复合胶合板,其截面大小为100毫米*80毫米,木片之间的间隔为200毫米。另选择2根48*3.5 mm的钢管作为支承系统,并控制纵向和横向之间的距离,保证中间间距500毫米*500毫米,并控制水平钢管的竖直间距,以保证垂直间距不大于1500 mm。为了提高支承系统的整体稳定性,采用了采用φ16号螺栓进行拉结的方法。

对于墙板模板的设计,工程技术人员按照工程合同规定,选用18 mm厚的胶合板展开施工,而其中竖楞部分采用100 mm*100 mm的木板,并将木板间距控制在200 mm以内;外楞段采用两个直径48的钢管,下端间隔200毫米,中部和上部间隔500毫米。在实际工程中,为了提高钢结构支承系统的稳定性,还采用M16螺母进行锁紧。在钢结构支撑体系建设中,必须保证内部横向支撑和大截面面板支撑的一致性,从而构成整体的拉结支撑体系。对于钢结构楼板支撑体系的设计,选用18 mm厚的砖模,通过优化钢管水平支撑和角支撑体系,构成较为坚固的钢模板支撑体系,为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可靠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混凝土浇筑施工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保证了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前提下,确定3个输油泵,分别对不同位置的剪力墙进行浇筑,具体的浇筑方案是采用1.6 m厚的直管直线剪力墙。当混凝土浇筑到1米厚时,立即将泵送至加速装置,再将泵送至直线加速装置,如此循环进行,直至最终完成房屋楼顶的浇筑。

在建筑工程中,技术人员还应重视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采用“分段顶点、循环推进、一次到顶”的施工原则,并严格控制各层浇筑厚度,保证不超过300 mm,从而提高工程质量。在实际的浇筑过程中,还应参照不同的混凝土类型,根据工程的设计要求,对浇筑的时间和高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模板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要注重钢筋混凝土的质量,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保证结构的施工技术能够达到目前的行业水平。

3.混凝土结构的冷却和维护管理

为了保证房屋建筑混凝土支撑结构的安全、稳定,在具体的施工中,采用DN40型的镀锌水管,将其缠绕在墙柱、顶板上,起到冷却作用。采用此技术可有效地减小混凝土温度的变化,采用DN25镀锌钢管作为测温装置,共5台,于混凝土浇筑12小时后,进行温度测量。为了获得精确的温度资料,技术人员在混凝土快速升温过程中调整测温频率。在混凝土浇筑3—5天后,每隔2—4小时进行一次混凝土测温,然后每6小时测量一次,并记录下温度的数值。利用测温作业,可以实时了解房屋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温度指标的变化。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确定了混凝土内、外温差在25℃以内。为了提高混凝土的质量,采用了蓄水养护的技术措施。要求工人用麻袋覆盖已浇注的混凝土,并用水进行养护,持续14天。

4.结构施工中的瑕疵修正

在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工程完工后,结构的完整性和外观是否有明显的损伤,将会对房屋建筑的美观度和支撑系统的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工程技术人员不能有效地控制钢筋砼结构的施工质量,将会对承重结构的承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建设单位必须加强对钢筋砼支撑结构的质量控制。在受力构件发生显著的变形后,应及时分析其变形部位,在不影响整体稳定的情况下,再进行清理。在进行变形清除作业时,必须保证支承构件的平整程度。如果有关结构发生渗漏,应及时采用相同等级的混凝土修补。在发现有大量的钢筋裸露在外的情况下,施工技术人员应对其表面进行清扫,采用局部支模的方法。在浇筑完毕后,必须进行振捣,以保证支模施工的可靠性,从而提高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承结构的施工工艺,可以有效地防止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保证房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通过对工程实例的分析,阐明了其在工程中的优越性,指出了其关键和难点,例如如何有效地解决大跨度钢筋砼支撑结构的开裂问题,使其充分发挥其优良的性能。在施工阶段,通过设置施工缝、加强钢筋施工、钢结构支撑系统的设计、施工工艺的优化,确保了房屋建设项目的高质量完成。本文的研究将会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不但可以加速工程技术的更新,也可以为业界人士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才有 , 范金顶 , 李波 . 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性能及其在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J]. 城市建筑空间 ,2021,29(S1):291-292.

[2] 张如东 . 房屋建筑施工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阐述 [J]. 四川水泥 ,2020(10):158-159.

[3] 魏志刚 . 房屋建筑施工中钢筋混凝土支撑结构施工技术探讨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0(1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