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近溪“赤子之心”思想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罗近溪“赤子之心”思想研究

田鋆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摘要:作为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的罗近溪,以“赤子之心”作为自己为学的宗旨,并以《中庸》释赤子之心,认为赤子之心实际上就是圣人之心,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良知良能。在体悟天人合一后,将“生生”之宇宙法则视为赤子之心的形上依据,将孝悌慈视为赤子之心的具体落实,强调赤子之心的“自觉悟”。

关键词:罗近溪;赤子之心;孝悌慈;生生

罗近溪(1515-1588),名汝芳,字惟德,江西省南城县泗石溪人,被称为近溪先生,门人私谥曰“明德夫子”。罗近溪是王阳明弟子王心斋(1483-1541,名艮,字汝止)传弟子,是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和代表人物,被誉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泰州学派“唯一特出者[1]237罗近溪关于赤子之心的诸多言论,在《罗汝芳集》中都有记载,而赤子之心其实是罗近溪的哲学核心。

一、不学不虑的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最早见于孟子一书孟子提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他认为圣贤之人与普罗大众的区别在于,圣贤之人能长存小孩子的天真单纯之心,而普通人则在成长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初心。然而持有赤子之心的人并非都能成为圣人,还需通过“尽心”等方式修炼此心,如此去恶向善才能成为圣人。因而在孟子那里,赤子之心只是成圣的一个发端或条件,后天的工夫更为重要,从赤子之心到圣人之心的修行过程是十分漫长的。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说罗近溪为学以“赤子良心,不学不虑为的”[2]762罗近溪对赤子之心的看法与孟子有所不同。《罗汝芳集》中记载了罗近溪关于赤子之心的大量言论,首先从一段对话来了解他对于“赤子”的定义:

罗子曰:“……我今问:子原日初生亦是赤子否?”

曰:“是。”

罗子曰:“初生既为赤子,难说今日此身,不是赤子长成?”

曰:“今我此身,果是赤子养成而非他也。”

罗子曰:“此时我问子答,是知能之良否?”

曰:“是知能之良也。”

罗子曰:“此个问答,要虑学否?”

曰:“不要虑,不要学也。”

罗子曰:“如此是为宗旨,尽是的确为有矣,安得犹言似有而无耶?”[3]36

在罗近溪的思想体系中,赤子就是指幼小的孩子,故赤子之心就是孩提之心。每个人初生都是小孩子,随着岁月推移成为大人,也仍旧是由那个原初的身体长成。他认为,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有一颗赤子之心,这颗赤子之心具有不学不的特质;长成之身,自赤子而来,故赤子之心,不虑不学,亦以此身,长存于世。

他在《中庸》释义中说:“中庸者,民生日用而良知良能者也,故不虑而知,即所以为不思而得也;不学而能,即所以为不勉而中也。”[3]7赤子之心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与圣人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统一的,因而赤子之心实际上就是圣人之心,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良知良能,而凡夫俗子和圣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觉悟本心。所以罗近溪并不像孟子那样追求对本心的修炼,而是强调赤子之心的不学不虑,提倡觉悟本心:

若论吾人天命之性,其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浑然与圣人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之体,如金在矿,何尝少他分毫?......随感而应,良知良能,明白圆妙,真是人人具足,个个完全。但天生圣神,则能就中先觉先悟,于天命此个圣体,直下承当受用,正如矿石过火,便自融化透彻,更无毫发窒碍间隔,却即叫做圣人。然究其所觉悟的东西,则只是吾人现在不虑不学之良知良能而已。吾人只少了圣人此一觉悟,则便如一片精金,空只藏在矿中而不成受用。[3]104

他用“炼矿取金”解释凡圣之别:赤子之心就犹如金子藏于矿中无法直见,唯有经火淬炼才可得到,但在取之前后金子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只是见与不见的区别;而砂石则与矿石不同,砂石不管如何淬炼都无法成金,所以近溪再次强调赤子之心的先天存在性。他虽恳认赤子之心的存在,但从未认其为实体,他反复强调的赤子之心不学不虑是从良知现成的角度而言的。张学智在《明代哲学史》中说,罗近溪在承继王艮“良知现成自在”的基础上,再融合易与禅提出的“赤子之心,不学不虑”之宗旨,实则是将良知现成思想发展到了极端[4]250

二、赤子之心与孝悌慈

孝悌慈是罗近溪晚年讲学的宗旨,他总是在日用常行中论及对赤子之心与孝悌慈的看法:

圣贤之学,本之赤子之心以为根源,又征诸庶人之心以为日用。[3]268

在他看来,生生是为宇宙法则,宇宙间一切都是生生法则的表现,而我们最关心的则是人的生存和繁衍,罗近溪认为赤子之心浑然天理,在人的生衍过程中最能完整体现宇宙生生法则的是赤子之心的持存,而赤子初生是孝悌并贯彻人伦日用,“孩提之爱亲是孝,孩提之敬兄是弟,未有学养子而嫁是慈[3]108,所以生生是孝悌慈的基础,孝悌慈是赤子之心的具体落实。孝悌慈作为赤子之心的现实显现,不学不虑的特性自然是一脉相承的:

但人初生,则视、听、言、动、思,浑而为一;人而既长,则视、听、言、动、思,分而为二。故要存今日既长时的心,须先知原日初生时的心。子观人之初生,目虽能视,而所视只在爹娘哥哥,耳虽能听,而所听只在爹娘哥哥,口虽能啼,手足虽能摸索,而所啼所摸,也只在爹娘哥哥。据他认得爹娘哥哥,虽是有个心思,而心思显露,只在耳、目、视、听、身、口、动、叫也。于此看心,方见浑然无二之真体,方识纯然至善之天机。吾子敢说汝今身体,不是原日初生的身体?既是初生身体,敢说汝今身中,即无浑纯合一之良心?渐渐凑泊将来,可见,知得人真,便知得心真,知得心真,便存得心真。虽汝初学,不免要着力点检、操持,然较之窍路不明而粗蛮执滞者,自是天渊不类矣。

[3]43

赤子初生时是万物一体的圆融状态,其用眼耳舌鼻身等感官纯粹地观察世界,所见所听所触所爱敬的都只是骨肉血亲,自然拥有孝悌之能力。虽然年岁渐长后身心二分,但由于出生之身成长并无更替,故身中不学不虑的赤子之心尚存,只是如矿中金石般遮蔽不见,唯有在日常的孝悌慈中觉悟此心,重拾儿时的赤诚,持守那个“晓知爱爷、晓知爱娘,伶伶俐俐,不消虑、不消学的天地生成真心”[3]142才能成圣近天。

三、赤子之心与天人一体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罗近溪认为孟子用“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便概括了孔子之所谓三畏,所以赤子之心,于近溪观之,乃天命所至,圣人之言也。故而首先从宇宙生生不息的创生系统来说,赤子之心秉承天命,“人受天地之中以生”[3]34,我的身体就是天命流行的产物。其次,我的身体又是父母阴阳结合而生,依罗近溪而言,赤子之心就是天人合一的成就,人的日用常行就是天人合一的表现:

且泛观天地之间,其地有百千万方,每方有百千万人,然耳目之明,知能之活,孩提则均一爱敬,爹娘则均一抱,穿衣吃饭,日用往来,直至老死,则均一,更无少欠,真是王道平平而不些子寻思,王道荡而不费些子气力。若要通天,只此便天可通;若要地,只此便地可彻;若要统人统物,只此便人物统一。[3]228

赤子之心原就是天人合一的表现,且人人秉承天理,但并非人人都是圣人。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希贤希圣希天,然普通民众何以成圣?罗近溪认为关键仍在于赤子之心,他提出成圣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注重赤子之心的“自觉悟”:

心为身主,身为神舍,身心二端,原乐于会合,苦于支离。故赤子提孩欣欣,长是欢笑,盖其时身心犹相凝聚,而少少长成,心思杂乱,便愁苦难当了。世人于此随俗习非,往往驰求外物,以图得遂安乐。不想外求愈多,中怀愈苦,甚至老死不克回头。惟是善根宿植、慧目素清的人,他却自然会寻转路,晓夜皇皇,如饿莩想食,冻路索衣,悲悲切切,于欲转难转之间,或听好人半句言语,或见古先一段训词时,则憬然有个悟处,所谓皇天不负苦心人。到此,方信大道只在此身,此身浑是赤子,又信赤子原解知能,知能本非虑学,至是,精神自来贴体,方寸顿觉虚明。如男女媾精以为胎,果仁沾土而成种,生气津津,灵机隐隐,云是造化,而造化不以为功,认为人力,而人力殆难至是,此则天心道脉,信为洁净精微也已。[3]37

在他看来,孩提初生的时候处于身心一体的状态,此时的孩子一派生机活泼的样子,常常欢笑,与家人其乐融融;随着年岁渐长,心思越发杂乱,开始外求于物、贪图享乐,便徒增忧愁,此时身心逐渐二分;唯有迷途知返、觉悟本心,回到最初身心合一的状态,才能重新灵机迸发继而成贤成圣。可以说,赤子初生时的心无杂念状态离天最近,年少长成后欲求愈多离天愈远[5]59-62。而对赤子之心的觉悟与否,他说:

此个界限,一言可判,日用不知,则道心而人矣;日用而知,则人心而道矣。盖人受天地之衷以生,其生也,知觉云为,夫孰非心?亦孰非道?但寓于目耳形骸之中,动以人胜,而纵欲时多,故心以人名,而不免于危也。心虽在人中,而道实在心中,但人自不觉耳。若天牖其衷,而一旦觉悟,则耳目之听视、形骸之运用,皆浑然见得是心,心皆浑然见得是道,愈觉悟则愈浑化,愈浑化则愈微妙,故心以道名,而复赞叹其微也。[3]33

简单地说便是日用而知即觉悟本心。人生天地中,即行于大道之中,但欲求过多时道存于心而不知,唯有觉悟到日用常行皆是道才是见心。

黄宗羲认为罗近溪在谈话中令求学者当下豁然开朗、即刻受用,其认为罗近溪一改理学浅薄概括的风气,恢复且继承了阳明心学,是泰州学派的修正者[2]762作为最为直接体现良知现成的赤子之心思想可以说是罗近溪为学的核心和宗旨,赤子之心浑然天理,而孝悌慈是赤子之心的当下实现,又正是在觉悟天人一体后,罗近溪系统完整的哲学思想才最终形成。

参考文献:

[1]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3.

[2]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罗汝芳.罗汝芳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4]张学智.明代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 阮春晖.阳明后学现成良知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