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加强蚕病有效防治促进养蚕增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浅论如何加强蚕病有效防治促进养蚕增收

郑光强 ,徐自斌 ,资礼花

芳华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陆良  655600

摘要: 蚕病危害困扰着养蚕农户,也影响着蚕桑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控制蚕病危害是蚕茧、蚕种优质高产,促进整个蚕业生产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益的一个重要措施,加强对蚕病的有效防治,是促养蚕增收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蚕病;发生原因;有效防治;增收

前言

近年来,蚕农均会遇到一个普遍现象,养蚕的前、中、后期,蚕的长势都很好,而在蚕上簇后就不吐丝。看着白白胖胖的蚕,一季的辛苦又白付出了,给蚕农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蚕病危害困扰着养蚕农户,有效的蚕病防治是蚕茧、蚕种优质高产,促进整个蚕业生产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1.加强蚕病防治的意义

随着我国养蚕技术的不断进步,蚕农在蚕病防治方面也有重大提高。但在一些新养殖蚕茧的地区,蚕农仍缺乏一定的养蚕技术与经验,蚕病危害会随之出现。家蚕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等病害都会随时发生。病毒病特别是血液型脓病呈流行趋势,真菌病和细菌病在个别地方危害也较为严重。最近几年,农药、化工行业的发展,大棚蔬菜的兴起使环境变化更为复杂,加上农林生产,特别是林果、烤烟、蔬菜生产上大量使用农药治虫,导致蚕中毒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多,给养蚕带来极大危害。总之,只有把蚕病防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才能有效控制蚕病危害,达到有效蚕病防治,促进养蚕增收。

2.蚕病发生原因

2.1不规范的消毒和用药

部分蚕农在消毒防病工作中投入少,不消毒,少用药或不用药。另外,伪劣蚕药的使用,大量引进所谓对脓病等病毒病有效的治疗药剂、治病又增丝的药剂等行为,将蚕病防治工作导向歧途,致使蚕病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蚕农蒙受经济损失。

2.2病原污染

养蚕过程中管理粗放,密饲不及时除沙、不提青不分批、不注意淘汰弱小蚕和病蚕等,增加蚕座内传染的机会;桑叶贮放在养蚕室内,增加了病原污染桑叶;不注意通风排湿,蚕在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中,造成蚕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和抗逆力下降;不及时定点处理好蚕沙和病蚕,乱抛病蚕,乱堆放蚕沙,有的甚至用来喂养家禽家畜,使各种病原进一步扩散,污染养蚕环境;采茧后,用过的簇也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致使病原长期滞留在室内外养蚕环境中。有的地方,养蚕用水被污染,从而加剧了病原的反复传播。

2.3桑园管理不善,桑叶被浓核病病毒等感染

桑园管理不善,造成叶质差,影响到蚕的体质,抗病力、抗逆力减弱;桑园虫害严重,得不到及时防治,增加了害虫与蚕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染的机会,蚕病发生增多。同时,由于自然环境遭受化学农药的污染,导致蚕中毒。

2.4高温高湿天气诱发蚕病

蚕房通风性不好,遇到高温高湿、低温多湿天气,蚕发病的概率加大。出现高温高湿天气时,各种病毒的活跃度会明显增加,蚕房中温湿度一旦控制不当,蚕体上就可能感染一些病毒,蚕沙、病蚕中就容易存在大量的病毒,这些病毒又会污染蚕房、蚕具,成了污染源。

3.蚕病有效防治措施

目前用灭蚕蝇有效地防治蝇蛆病,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其它蚕病只能立足于消毒预防。因此,必须加强科普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蚕农实施以消毒为主的蚕病综合防治措施,把蚕病防治技术与饲养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

3.1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

3.1.1做好蚕室及其周围环境、贮桑室、蚕具的彻底消毒工作

在认真清洗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消毒。消毒药物的选择,一定要选用高效广谱的消毒药物,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等,严格按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不仅要重视养蚕前消毒,而且对养蚕期间消毒和蚕期后消毒也不能忽视,把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全过程。饲养中严格分批提青,隔离与淘汰弱小蚕和病蚕。采用漂白粉、防僵粉、新鲜石灰粉、灭僵灵等按规范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减少蚕座内相互传染的机会,控制病毒病、真菌病的危害。

3.1.2处理好污染源:病蚕、蚕沙、旧簇

发现病蚕应立即拾出,投人消毒缸中,严禁用病蚕或发病蚕的蚕沙喂养家禽家畜,防止病原体扩散。蚕沙要及时制成堆肥充分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病原;未经堆沤的蚕沙,不能直接施入桑田或农田,更不能在蚕室或桑田附近摊晒蚕沙,防止病原体飞逸散播。旧簇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已经损坏不能使用的应回收销毁,还可继续使用的应经熏烟、漂白消毒后,将其整理好集中保存在室内。

3.1.3建立健全防病卫生制度

如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桑叶筐和除沙筐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蚕室门口要有浅的石灰坑,坑内石灰粉要经常保持新鲜,进出蚕室需经石灰坑消毒;蚕室内放置病蚕用的消毒缸;贮桑室要经常冲洗消毒等。

3.1.4治理桑园害虫,减少中间宿主

桑叶害虫(如野蚕、桑螟等),不仅争食桑叶,还会罹染病毒病。虫尸、虫粪中的病毒,污染桑叶,成为养蚕发生浓核病的一个传染源。因此,应结合桑园治虫,严加防治,消除了中间宿主,杜绝桑叶污染;与此同时,还应采取桑叶消毒,以减轻叶面的病毒污染。采回的桑叶应放在专用的贮桑室内,切忌桑叶堆放在蚕室内,以防病原体污染桑叶。并可采用蚕用消毒净1倍水溶液或0.3%有效氯漂白粉液(或漂粉精液)进行桑叶叶面消毒。

3.2改善饲养环境,降低养蚕环境中的病原体感染

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养蚕布局,避开大田农业用药期;选用推广抗病力和抗逆力强的蚕品种;饲养中根据蚕的生理特征,创造适宜蚕生长发育的的条件,保持蚕室适温适湿,注意通风换气排湿,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蚕座干燥清洁;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提供适熟、新鲜、营养丰富、无污染的桑叶,做好眠起处理。在养蚕过程中,注意对症使用蚕药,如添食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可以预防病毒病的发生;用灭蚕蝇防治蝇蛆病等。

3.3加强饲养管理,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饲养环境虽经消毒,但仍不可能完全排除在饲养过程中病毒从外部侵入蚕室及微量病毒存在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蚕体强弱成了病毒病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而蚕的饲养条件也极大地影响蚕的抵抗力。例如饲育中喂饲不良桑叶、饲育温湿度的过高过低、桑叶含氟量等都会降低蚕对病毒的抵抗力,本来对普通健康蚕完全不感染的低浓度病毒这时也会使蚕儿感染发病。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的体制也很重要。

3.4正确选用蚕用药剂

目前蚕用药剂主要有:第一类是消毒药剂,福尔马林、蚕用消毒净、消杀精等是高效广谱消毒剂,可用于蚕室蚕具或叶面消毒,灭僵灵用于蚕体蚕座消毒;第二类是治疗药剂,抗生素类药(如克蚕菌胶囊等)主要用于防治细菌病,灭蚕蝇用于防治蝇蛆病;第三类是生理调节剂药,如蚕用蜕皮激素溶液等。根据蚕药的性能、当地蚕病发生情况、养蚕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以及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对症、安全、药效稳定、便于使用”为原则选用。

结语

总之,有效的蚕病防治极为重要,一方面加强蚕桑科技的普及,让广大蚕农了解和掌握新的养蚕技术,重视有效的蚕病防治;另外行动上实施以消毒为中心的综合防治蚕病的配套技术,正确选用蚕用药剂,有效控制蚕病的危害,促进养蚕增收。

参考文献:

[1]梁明生、李国灿、袁金祥、叶树联、吴满宁等,陆良实用养蚕技术[J],2002.3 

[2]王兴华,栽桑养蚕实用技术[J],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

[3]平光明,王小艳,试论马街镇落簇蚕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202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