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20年普洱市伤寒疫情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3

2011-2020年普洱市伤寒疫情分析

杨,艳 ,李黎莎

普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目的 分析2011-2020年普洱市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普洱市2011-2020年的伤寒发病情况。结果 2011-2020年,全市伤寒疫情整体流行呈现出下降趋势,局部地区有波动。报告病例以散发为主,全年均有报告,5-10月为流行高峰。人群分布以10岁以下散居儿童(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5%)、农民为主。结论 普洱市伤寒发病率逐年下降, 与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人居环境改善、居民健康素养逐步提升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hoid fever in Pu 'er City from 2011 to 2020,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cidence of typhoid fever in Pu 'er City from 2011 to 2020. Results From 2011 to 2020, the overall epidemic of typhoid fever in the city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with fluctuations in local areas. Sporadic cases were reported throughout the year, with the epidemic peak from May to October.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was mainly scattered children under 10 years old (accounting for 45% of the total reported cases) and farmers.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typhoid fever decreased year by year in Pu 'er Cit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health literacy of residents in poor areas.

[Key words]Typhoid fever;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伤寒主要通过污染的水 、食物及日常生活接触而引起传播。普洱市地处云南边境,群众生活水平和卫生意识普遍偏低,通过对我市2011-2020年伤寒流行分析,为全面、掌握我市伤寒流行的现况,完善防控方案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1.2资料分析

伤寒疫情资料用Excel 软件进行录入,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 发病概况

普洱市2011-2020年每年均有伤寒病例报告,共报告伤寒病例1008例,年均发病率为3.86/10万, 2015年、2018年出现流行高峰, 发病率分别为8.18/10万、6.09/10万; 病例均为散发, 无暴发疫情。见图1、图2。

图1  普洱市2011-2020年伤寒发病数

图2  普洱市2011-2020年伤寒发病率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发病以3月份最低, 从4 月份开始上升, 7月达到高峰, 5-10月发病数最多占报告数的65.0%,这与本省和邻近省市分析结果一致【1】【2】【3】。见图3。

图3  普洱市2011-2020年伤寒发病时间分布

2.2.2 地区分布

病例为散在分布, 发病数前三位分别为:景谷、澜沧、思茅, 占报告数的78.5%( 791/1008) ,均为人口集中的地区。

2.2.3 人群分布 

(1)性别分布:男性占50.3%, 女性占49.7%, 性别差异不明显。

(2)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发病年龄分布为:0 岁 ~ 组434例(43.05%)、10 岁 ~ 组 128 例(12.70%)、20 岁 ~ 组96 例(9.52%)、30 ~ 岁组 85例(8.43%)、40 岁 ~ 组 82例(8.13%)、50 岁 ~ 组  例 83(8.23%)、60 岁 ~ 组61 例(6.05%),70 岁 ~ 组 30例(2.98%),80岁及以上 ~ 组 9例(0.89%)。发病年龄以0岁~组为主,其他年龄组无明显差异。

(3)职业分布: 发病以农民、散居儿童、学生为主, 占报告数的86.9%。见图4。除2012年、2017年构成比以散居儿童最高外,其余各年均以农民最高。

图4  普洱市2011-2020年伤寒发病构成

3.讨论

3.1伤寒在我市的流行率逐步降低

3.1.1经调查分析,引起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进食生冷、凉拌食物;据云南省发病率较高地区(玉溪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 71.90% 的伤寒副伤寒患者在发病前均有进食生冷、凉拌食物史4-5;学生患者中多数还有在校外附近摊点食用冷饮和凉拌食物史。②水源污染:农村改水、改厕不彻底,自来水水源受到致病菌的污染,农村居民经常喝未经消毒处理的生水,导致伤寒副伤寒病例的发生6。③污水处理不完善:个别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病人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系统,城郊部分农民使用该污水进行农业灌溉,使得带病菌的污水污染蔬菜,加之当地居民有食用生、凉菜的习惯,导致伤寒副伤寒的传播和流行。④传染源管理不当:个别县医院床位不足,未对传染病病例进行隔离管理,传染科住院病人中大部分病人输液完后便回家或外出,病人分布在城镇不同地点,粪便进入下水道污水系统,导致病菌扩散及持续存在。⑤患者卫生意识较差: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农村地区部分患者,对传染病认识不到位,卫生意识较差,患病后一些轻型和不典型患者未及时就诊或治疗不彻底,成为慢性带菌者,没有进行有效的隔离治疗,造成伤寒副伤寒的传播1

报告发病率最高的景谷县位于平坝地区,是傣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地,习惯室外如厕、河中沐浴,水资源丰富容易被污染,饮生水和吃生菜导致感染;澜沧县大部分是山区,经济、卫生条件落后,自我防护意识较差,通过粪口传播感染是导致肠道传染病主要的原因。思茅区是市政府所在地, 经济和餐饮业相对发达, 部分人员喜欢到外餐,喜食凉拌菜, 但餐饮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较差,也容易被感染。 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改水改厕、健康教育工作的推广普及,对控制肠道传染病的流行起到重要的作用2-3

3.1.2发病年龄以0岁~组为主,该年龄组正是身体智力发育阶段,喜欢爬、摸,捡东西食用,无任何卫生防护意识,容易通过污染的水、食物及日常生活接触而感染。建议家长、学校提高卫生意识的教育,培养勤洗手、不食用不洁食物等良好生活习惯。

3.2当前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工作

3.2.1普洱市对肠道传染病的监测没有伤寒的任务数,科室之间开展的水质和食品监测结果没有共享,缺乏相关的数据分析资料。对开展进一步的分析工作及指导传染病控制策略制订提不出更多的依据。

3.2.2普洱市伤寒存在诊断准确率低、报告病例数不真实的问题。

在《云南省重点地区 460 例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准确性调查结果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不同地区伤寒和副伤寒诊断符合率有统计学意义( =45. 59,P <0. 001),红河州诊断符合率最高(62. 22%),最低为普洱市(6. 38%)7。2018年和2019年普洱市对当地医疗机构上一年报告的伤寒、副伤寒病例开展真实性调查,调查发现部分病例无发热等临床症状、单份血清肥达氏检测阳性就能诊断上报、甚至有的病例出院诊断与伤寒无关也诊断上报,得出诊断符合率在50%左右,反映出报告的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与实际病例数不符,可能存在过诊、误诊、误报情况。建议医疗机构严格按照《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WS280 -2008)诊断病例,规范报告疫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报告的及时性。建议疾控中心对医疗机构所报病例及时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诊断标准的及时进行订正;对医疗机构伤寒、副伤寒诊断报告工作要进行指导和培训,对出现的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及时开展调查处置。

参考文献:

[1]黄玉芬,刘志涛,云南省2008—2010年伤寒副伤寒发病情况,,职业与健康 2011 年 9 月第 27 卷第 18 期2131-2132.

[2]王淑媛, 李昆, 李雪梅,1999- 2006 年玉溪市红塔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疾病监测 2008 年7月30日第 23 卷第 7 期415-416.

[3]姚光海,王涛 ,田克诚,贵州省1999 -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医学动物防制 2009年 3月第 25卷第 3期161-165.

[4]曾丽萍,赵微,余庆福,等.2000—2003 年玉溪市红塔区伤寒和副伤

寒疫情[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2):199 -201.

[5]王淑嫒,李昆,李雪梅. 1999—2006年玉溪市红塔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J]. 疾病监测,2008,23(7):415 -416.

[6]黄玉芬,秦明芳.云南省 2006—2008年学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7):869 -870.

[7]伏晓庆,徐闻,姜黎黎 ,云南省重点地区 460 例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准确性调查结果分析,现代预防医学 2017 年第 44 卷第 17 期 第3254-3257页.

作者简介:

杨艳,女,主管医师,主要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李黎莎,女,主管医师,主要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