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后评估发展及评价标准简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绿色建筑后评估发展及评价标准简介

洪家俊

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

摘要:绿色建筑是推进绿色低碳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存在着“重设计、轻运行”、技术堆砌、体验感不强等问题。绿色建筑后评估是提高项目运行维护能力,检验技术路径是否合理,促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本文结合绿色建筑的现状,对绿色绿色建筑后评估的发展情况与评价标准进行论述。

关键词:绿色建筑;后评估;评价标准

1引言

绿色建筑后评估是对绿色建筑投入使用后的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研、现场考察、数据分析等形式,客观的表达绿色技术实际落实情况、反映使用者的使用体验、科学指导项目运营的一种手段。绿色建筑后评估即可以对单个建筑提供综合评判,为绿色建筑业主、物业单位和开发单位在运行期间提升建筑性能和品质提供依据;也可以对一类建筑进行研究,积累第一手建筑使用反馈资料,指导同类新建建筑在规划、设计方面的持续优化改进。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发达国家晚,但发展快,目前已基本形成政策配套、标准完善的推进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达到66.45亿平方米。但绿色建筑工作仍面临着“纸上绿建”的问题:绿色建筑技术和措施只存在于图纸,而未落实到位,或落实了的技术措施并未起到相应的作用。这导致民众对绿色建筑可感知程度不足,使用者使用体验感不强,绿色建筑经济效益不显等问题的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技术体系构建没有注重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为追求满足星级目标盲目堆砌技术,项目本身并不真正“绿色”;二是后期运营管理不到位,部分技术并未产生设计情境中的作用,未关注到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和使用体验,影响绿色建筑的品质和性能。

2 政策背景

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在全国建筑业改革发展暨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会议上发言:“探索大型公共建筑后评估机制。在使用阶段对建筑的功能、造价、综合效益、环境影响等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其他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19〕92号提出“建立建筑‘前策划、后评估’制度,完善建筑设计方案审查论证机制,提高建筑设计方案决策水平”。

2019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正式实施。较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新标准更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了绿色建筑性能要求。新标准6.2.12条要求定期对绿色运营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进行优化。

3 绿色建筑后评估发展情况

项目后评估产生于美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广泛运用于经济投资活动的结果评价。20世纪80年代,美国普莱策(W. Preiser)开始研究建筑的使用后评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简称“POE”),并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基础。普莱策认为“使用后评估是一个系统的、正规的评估流程。人们可以选择对一个建筑投入不同程度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最后都可以在一两天,一两个月或更长时间中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评估结果”,并将后评估分为“描述式”、“调查式”和“诊断式”三种类型。

图1 建筑使用后评估基本方法和原理示意图

在中国,对后评估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在我国推广后评估的必要性更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有大量的建设性活动,为避免由于不科学的决策带来的巨大资源的浪费,国务院分别于2014年、2016年、2019年发布了关于城市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使用后评估。但后评估在我国仍属于初级阶段,更无相关的绿色建筑后评估工作经验的积累。

4 绿色建筑后评估评价标准简介

为填补相关空白,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办公和商店建筑版),2019年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绿色建筑运营后评估标准》T/CECS608-2019。

4.1《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办公和商店建筑版)

《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办公和商店建筑版)(以下简称“指南”)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编,于2017年3月印发。

《指南》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是,两者评价对象相同,因此两个评价体系尽量采用相同的框架,《指南》的评价框架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设置六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外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不同的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侧重于评价绿色建筑采用的技术或措施是否到位,《指南》是对绿色建筑运营效果的最终评价,无需考虑单项技术或措施的到位与否,却包含了单项技术或措施应用中其他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所以,前者倾向于措施性评价,而后者倾向效能性评价。

《指南》分为控制项与得分项,其中控制项为必须满足的条文,得分项设置不同分值,最终根据项目加权后的总得分,分为三个等级:及格(50分)、良好(60分)和优秀(70分)。

表1 《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办公和商店建筑版)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分值

权重

(办公建筑)

权重

(商店建筑)

节地与室外环境

土地利用

25

0.13

0.14

室外环境

27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24

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24

节能与能源利用

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率

55

0.19

0.20

照明系统节能率

15

动力设备节能

12

可再生能源利用

8

节能管理及维护

10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水系统规划

20

0.16

0.15

节水器具

15

节流措施

15

非传统水源利用

20

用水管理

20

用户用水主观调查

10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节材设计

26

0.13

0.14

材料选用

54

节材管理

20

室内环境质量

声环境

24

0.19

0.17

光环境

25

热环境

23

空气品质

28

运营管理

管理制度

29

0.20

0.20

技术管理

47

环境管理

24

4.2《绿色建筑运营后评估标准》T/CECS 608-2019

《绿色建筑运营后评估》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于2019年7月正式发布。

《标准》借鉴日本CASBEE评价体系,根据负荷L指标和质量Q指标两大属性评判项目的综合性能和实施效果,其中负荷L指标是指建筑项目对外部环境和社会经济等造成的影响或冲击,质量Q指标是指建筑项目所界定范围内,影响使用者的环境品质。评价体系由9个一级指标构成:L1污染物控制、L2碳排放控制、L3能耗、L4水耗、L5建设运营成本、Q1空气质量、Q2用水质量、Q3室内舒适度、Q4用户满意度。每个一级指标总分10分,下设若干二级指标,并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GB/T50908-2013、《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GB/T51153-2015等有关标准,对不同建筑类型赋予不同权重,计算最终得分。

表2 《绿色建筑运营后评估》评价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分值

各类污染物控制L1

废气、污水、噪声排放

5

垃圾站卫生状况

3

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

1

建筑碳排放控制L2

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展示

4

建筑碳排放量逐年分析及优化

4

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碳排放量

1

建筑建造及拆除阶段碳排放量

1

建筑能耗强度L3

能耗指标实测值

10

建筑平均日用水量L4

建筑平均日用水量

10

建筑建造运营成本L5

建筑建造运营成本展示

6

建筑建造运营成本经济合理

4

室内空气质量Q1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2

室内细颗粒物浓度

2

室内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

2

室内甲醛浓度

2

室内氨浓度

1

室内苯浓度

1

用水质量Q2

生活饮用水水质

7

直饮水水质

1

集中生活热水水质

1

其他用水水质

1

建筑室内物理性能Q3

室内背景噪声

2

专项声学性能

1

天然采光质量

2

人工照明质量

1

热舒适质量

4

用户使用感受Q4

建筑室外环境满意度

2

建筑室内空间满意度

2

建筑总体综合满意度

6

项目等级根据最终得分在Q-L图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得分在A、B、C、D四个区域内的项目,由高到低分别对应钻石级、金级、银级、铜级。

图2 Q-L分级

5 结论

本文从我国绿色建筑现状出发,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后评估发展情况,对相关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并得到以下结论:

  1. 后评估在我国仍属于新鲜事物,多数人员并不了解,政府主管部门虽然通过政策、标准等引导进行后评估,但收效甚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后评估的要求,仅是100多条评价条文中的其中一条,还是得分项,绿色建筑后评估推动力度有待加强;
  2. 我国《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办公和商店建筑版)、《绿色建筑运营后评估》标准虽然已经实施,但应用并不广泛。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有待检验,评估标准有待完善;
  3. 进行绿色建筑后评估的项目寥寥无几,在国内尚未形成后评估工作的氛围和评价标准尚不完善的前提下,部分意愿开展绿色建筑后评估工作的从业人员面临着“无从下手”的局面,评估流程和工作机制有待建立。

参考文献

[1]庄惟敏、张维、梁思思.建筑策划与后评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庄惟敏、韩墨.建筑使用后评估基本方法与前言技术综述[J].时代建筑,2019(4):46-5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