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3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邵慧峰

长春市南关区中医院,吉林 长春130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在多种治疗下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患者在自愿的前提下对其用:针刺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手法结合针刺;针药结合及其他疗法。结果:针灸治疗方式要比单一用药治愈率高。结论:颈性眩晕患者实施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针灸疗法;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引言:颈性眩晕症患者又称颈后椎动脉慢性压迫疼痛综合征、椎动脉慢性缺血压迫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压迫综合征等,常见于中老年人,以其头颈部有位置性的眩昏症状为其特点,发病率相对较高,约占颈椎疾病40%。现代医学普遍认为颈性眩昏主要原因是颈椎疾病引起的一种继续复发性颈部眩晕,是由于双侧颈椎肌肉增生、生理上的弯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椎管狭窄等原因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或动脉扭曲,使得双侧颈动脉的供血不够导致了供给脑部的血流量下降造成了眩昏。针灸治疗术是预防和治疗颈性眩晕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通过针灸诊断治疗该病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疗效,现将相关临床试验资料整理如下:

1.针刺疗法

A组把60例颈性眩晕的临床病人随机试验后将其划分为组成临床治疗组与临床对照组各30例。治疗试验组分别给予中药针灸治疗风池、完骨、天柱、百会、颈椎和夹脊穴;临床对照组分别给予盐酸尼莫地平或者氢氟乙酸桂利嗪盐水口服,丁咯地尔或其他舒血宁静点以利于提高患者大脑的正常供血。治疗两周。结果:药物治疗对照组临床患者的总临床有效率96.7%,对照组临床患者的总临床有效率70.0%。两组的临床比较性医学差异均认为具有临床统计学的重要意义(P<0.05)。本文研究表明针对采用现代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肩颈性头痛和头晕眩昏,疗效准确。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分组

病例数

治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29

1

96.7%

对照组

30

21

9

70.0%

B组把107例颈性眩昏症患者随机的进行划分分别为局部针刺控制组55例与局部药物作用控制组52例。针刺组主要采用针刺风池疗法搭配四关穴按摩作为主要方法治疗,药物注射组则主要采用长效口服药物盐酸苯甲氟桂利嗪颗粒胶囊。连续反复治疗15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效果治愈前后经颅多普勒运动监视系统检测了颈椎动脉的正常血流,并对其进行了反复随访3个月。结果:使用针灸治疗组总综合有效率89.1%,药物组总综合有效率65.4%,两组的疗效比较结果差异具有重要统计学指导意义(P<0.01);使用针刺组椎动脉的组织血流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使用药物治疗组(P<0.01);使用针刺组的临床复发率也要远远低于药物组(P<0.05)。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风池穴搭配四关穴为主方法治疗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口服盐酸氢氧氟桂利嗪颗片胶囊的临床治疗,且其临床复发率相对较低。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分组

病例数

治愈

无效

总有效率

针刺组

55

49

6

89.1%

药物组

52

34

18

65.4%

C组采用经过调理神经髓海法进行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症,将40例眩晕病人随机地将其划分为临床观察组与临床对照组,两组均以灸法针灸颈部的夹脊穴、完骨、凤池、天柱。观察组患者取出颅顶3针(用于百会、左右和三神冲)、昏迷和进入晕听治疗区(此针置于耳尖上或垂直上1.5cm处)、调衡三针(位于枕骨粗隆顶端及左右旁开各3.5cm)。结果:观察组治愈12例,有效8例,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与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见表3。

表3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分组

病例数

治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20

20

0

100%

对照组

20

16

4

80%

2针灸疗法

A组采用施加针刺方法配合艾灸方法治疗颈性眩昏100例,针灸直刺双侧颈椎风池穴和与病变椎体的夹脊穴,同时施加艾灸,所针刺的穴位逐次施温各5min,每日1次,10次艾灸即可,操作1个月的疗程。结果:有效治愈70例,好转22例,无效8例,总治疗有效率大约92%。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以上的针刺治疗方法及其配合艾灸疗法对于颈性眩昏的治疗作用显著。

B组采用压灸百会穴与针刺夹脊穴相互联系来治疗颈性眩晕,发现这种方法在治疗颈性眩晕愈显率上比较传统的针刺方法要好得多。治疗组首先在颈部夹脊穴进行针刺,行针到针感不明显时立即佩戴 g6805电针仪,留针20 min 。出针后把艾绒捏成底部直径约1cm 的一个圆锥形艾注放入百会穴中再点燃,将其烧到所有艾茸的气泡均为1/3时用艾条将其快速地压灭。每次连续进行一次压灸3次,治疗20天。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6.7%,对照组愈显率为4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推拿手法结合针刺

A组将120名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及治疗组。对照1组单纯使用西药(现为眩晕暂停、安定)的治疗;对照2组选择了传统的针灸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首先对患者的颈肩部肌肉和穴位进行了推拿20min ,然后在颈部、头部、肩背部的穴位各自进行一次点穴,最后通过运用正骨术的方式对病人的颈椎和穴位进行了复位治疗,并配合对照2组的针刺法。结果:近期临床证明对照1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别为62.5%,对照2组病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别为67.5%,治疗组治愈率为92.5%。

B组采用结合龙氏神经正骨的手法和结合针灸治疗患有颈性眩晕症的患者,将70名患有颈性眩晕的临床患者随机地分成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结合龙氏神经正骨的手法并同时结合针灸手法治疗,对照组只分别采取了一种常规的结合针灸方法。结果:除去脱失病人,治疗后各组33例治疗脱失患者病人,治愈23例,显效7例,好转2例,无效1例;治疗对照组32例治疗病例脱失患者,痊愈15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4例。两组的总体所有效率差异通过比对ridit进行分析,P>0.05,差异大小具有明确的显著性。表明手法结合针灸优于常规针刺。

4针药结合

A组使用舒经化瘀方合"晕三针"治疗颈性眩晕64例,并进行了同期常规治疗56例对照。对照组给予静脉坐位牵引、抗眩晕药、血管扩张药物等的常规护理;治疗组:1在正确的常规诊断基础上,给予舒经化瘀方②"晕三针":风池(双)、颈百劳(双)、大杆(双)常规针刺。得气后须使酸麻胀感扩散至整个项背部。结果:虽然治疗对照组总临床有效率较年平均值下降为96.8%,对照组总临床有效率较年平均值下降为92.9%,但经ridit数据分析,治疗对照组总临床有效率显著地均优于临床对照组;临床治疗对照组针对患者的脉浆血液流变学异常检测各项指标主要包括患者全血血液黏度(高、低切)、血浆血液黏度、纤维素和蛋白原在每次治疗后都显著地均小于或在治疗前(P<0.05或高于P<0.01)。

B组采用药物针药相互作用结合疗法治疗颈性眩昏120例,将200例临床病人随机按组划分分别为两个对照组80例和其中观察组120例,对照组临床给予其用盐酸氢氯培他绽酸钠注射液或者静脉注射进行治疗;其中观察组在给予其中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药物针灸结合治疗。结果:其中对照组的平均有效率值与平均值对比为87.35%,观察组的平均有效率值与平均值对比为96.67%,两组相互对照比较,差异较大具有比较显著性;临床观察中两组根据椎状体基底和主动脉的平均出血量和压力改善率明显地要优于对照组,经过多年的临床统计科学研究和临床处理,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P<0.01),而且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并没有显著性的对比差异(P<0.05)。

5其他疗法

①针刀联合治疗

采用针刀的联合治疗一共选取颈性眩晕患者35例,根据患者类型分为针刀组、牵引+针灸组和药物组。针刀治疗组在颈椎棘突线、关节突线、肩胛提肌停止点部位处,找到颈椎压迫疼痛点、条索状颈椎结节等部位作为一次治疗点,选4号针刀部位进行施术;牵引+针灸组采用枕领布带牵引方法后予以针灸治疗;药物组采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西比灵。结果:针刀组在总体综合效果评分、改进效果指数和总有效率这三个主要指标上与其他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意义(P<0.01),而其他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②电针治疗

采用针灸和电针两种相互配合疗法进行治疗颈性眩晕40例。取穴:百花聚会、四神聪、双侧滴水风池、供养气血、天柱。针灸手术得气后,将利用g6805型高压治疗仪上的高压导线进行连接高压到两侧的高压供血-天柱,用低频(2hz)断续波进行高压通电30min。结果:痊愈18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1例。这也就说明使用电针对于颈性眩昏已经完全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作用。

③穴位注射

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60例,并设对照组60例。治疗组60例选取足三里(双)、风池(双)、全息颈穴(双)注射当归注射液;对照组采用推拿手法配合中药内服。结果:治疗组60例,治愈55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60例,治愈36例,显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1.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④耳穴综合治疗

将62例子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地分成两组,两组均采用静脉滴注香丹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及耳穴疗贴按压术的综合治疗,取穴:百兽聚会、风府、水池(双)及神门天柱(双)等穴位作为主要穴;耳穴:主要包括了耳神门、交感、肝、肾、内分泌、皮质下、枕、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⑤刺络放血方法

把60例颈性眩晕病人随机地划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使用针刺联合电针仪(电针组)和针刺联合刺络放血(针刺刺络组)进行治疗。两组均分别选用了大椎、风池(双)、大风府、百会、四神聪、颈夹脊、百劳双、晕听区(双)等穴位,针刺操作相同。电针组针刺后在颈部颈夹脊接两组电针;针刺刺络组在常规针刺后,选取太阳、头维、前顶等穴及脊柱相关反应点,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结果:针刺刺络组总有效率93.10%;采用电针治疗组有效率82.14%。针刺刺络治疗诊断组和针刺+电针法治疗组结果相比

P<0.05,差异有重要统计学现实意义。

讨论

针灸在治疗颈性眩昏症状等方面具有较佳的治疗效果,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患者,且针灸治疗的方法简单易行,值得应用和推广。

但目前仍然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① 大多数关于颈性眩昏的临床研究其样品含量相对较小,且大多只能局限于近期对其疗效的观测与评定,长期随访的数据尚未可知,对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维持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展② 大多数临床资料虽设有对照组,但设立对照组的方式不够严格,且病例纳人标准缺乏统一,概念模糊③ 目前临床的实验观察指标较单一,仅限于TCD观察脑血流的变化,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也不够深入。电生理学检查中的一种脑干诱发性电位[ baep ]从一种电生理学的角度来反应人体脑干的功能状态,对于椎-基底动脉缺血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和检测手段,可以将其作为诊断和研究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观察性指标。④ 大量的临床报告表明多种治疗方式综合用于治疗颈性眩昏比单一治疗方式更为有效,因此,须要做进一步研究,寻找一种更好的综合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杜慧萍.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833(01):92-94.

[2]宋飞跃,王庆,田卓等.基于近10年数据挖掘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选穴规律[J].颈腰痛杂志,201738(05):416-419.

[3]相宏杰,宋晓明,鲍燕等.颈性眩晕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8):14-16.

[4]张晖,侯腾,陆建虎.颈性眩晕针灸治疗方案的初步优选[JJ.世界中医药,2017,12(02):401-404.

[5]上官守琴,杨志宏,柯尊宇.西比灵联合阿普唑仑治疗头晕的疗效分析[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635(03):288-290.

[6]罗玲玲.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官[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07):189-191.

作者简介:邵慧峰(1978.5-),男,汉族,吉林蛟河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