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1
/ 2

基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研究

李凌飞

摘要:每一项公共政策的出现,随之而来的价值导向都发挥着作用。其中蕴含的价值导向更是一把双刃剑。然而针对其价值导向的研究其目的便是要让公共政策所产生的积极效用最大化,限制其消极作用的延展,及时调整公共政策的导向对于引导其建设特色美丽新中国以及核心价值观念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对此,本文从公共政策价值导向的双面性进行深入分析,着眼于公共政策延伸出的积极导向和消极导向,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来放大积极导向的作用,并探索如何消除消极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公共政策、价值导向、可行性分析

一、前言

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演化,公共政策对于大众生活的指导意义日益突出。

其一,评价其对公共价值的形成和应用的影响也就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效应,目前也是我国政治学领域亟待突破发展的新研究结论。面对刚刚起步的公共政策价值导向研究,以及尚未建立完整的评价影响系统,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对于公共管理及政府政治生态发展和补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二,指导作用也是公共政策价值导向对于政府公共管理体系以及上施下行的重中之重。我国公共政策评价侧重于现实世界的结果和效果,相关评价的目标是向公众展示政策的成果,很少包含政策内核价值导向的评价以及估测,即是对人接受政策后的反馈估测。完善基于价值的政策评价理论和机制,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使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的重要保障,是应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后果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和社会道德、伦理、和谐等价值考量。

二、公共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

1.满足群众诉求,发挥民主作用

从根本上说,公共政策是对一国政治主体的理性衡量,以实现公共资源的官方分配。因此,民主是公共政治的基本特征,也是公共政策与制度的本质属性。公共政策民主化的任务体现在公共政策上传达公共利益和民主的价值导向,以此来确保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通过全方位展示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全面实实在在地将“为人民服务”真真落地。公共政策的民主价值导向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内在和必然要求,也是政治文明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公民参与政治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是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

2.维持社会秩序,约束法治规范

公共政策规范性价值取导向是指公共行政主体在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中所发挥的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社会秩序、预防社会矛盾、预防和控制社会危机的功能。总结来说,无论一个国家多么发达,公共问题都是普遍存在且不断出现的。民众秩序、环境资源、科教文卫等问题是世界各国必须努力防范的普遍性问题。为了达到在某程度上控制这种威胁的效果,首先要明确如何消除和遏制此类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摇篮。经过对这一全局性问题的集体思考和谈判,形成的共识在公共政策的官方形式中得到明确,并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保障。因此,在公共政策出台之后,政府的公共政策价值导向吸引了来自整个社会民众的关注,并强制成为社会行为的约束和指南。

3.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向上的激励作用

对于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出现的具体问题,政府在引导政策的同时,将有目的性,用公共政策引导社会活动和发展。公共政策为社会的健康运转和人类的社会行为制定规则,可以指导人类行为的进程,使人们获得更好的回报和资源获取。这本质上是对公共政策的调节和管理。积极的动机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例如,一些国家的高薪廉政工作制度让政府工作人员意识到,诚实正直可以带来更好的待遇和美好的未来,这样的政策总能激励政府工作人员做到诚实和公平。

三、公共政策的消极导向作用

1.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的功利性作用

结果至上是功利主义的最高价值准则,因此它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弱势群体的福祉。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导向的公共政策,只寻求一些人的福利而舍弃了公平正义的原则,没有对弱势群体投入应有的关怀,没有公正平衡地进行社会分配,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果某些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体现出了极强的功利主义,便容易出现社会问题的连锁反应。与此同时,政治领域内的功利主价值导向不可避免地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资源不均衡分配、区域不协调发展以及收入不平等严重影响社会。

2.主观偏好进行利益分配的失衡性作用

在一定情况下,公共政策主体方给予与政府立场相一致的群体更多的资源和利益。这种利益分配不平衡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表现形式,这与时代发展主题的变化密不可分,在此期间,权利和利益的平衡分配仍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由于政治价值导向的失衡,偏斜的宏观划分引发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令人深思。

3.暴力执行等粗放式管制的强制性作用

当解决部分公共管理问题时,为了实现政策目标和效用,可能会去采取某些禁止政策受方的目标行为。政策受方的哪些行为应当受到政策主体的限制或制止,或者政策受方不应进行政策释方不支持的行为,这就是必须赋予公共秩序引导功能的暴力胁迫。例如,在外交和贸易往来过程中,例如,在对外交流和贸易中,一些国家在外交失败时违反了国际关系之间的协议或国际标准,受影响国家在外交失败时实施贸易冲击措施,这也侧面反映出公共政策强制导向的消极作用。

四、建议与对策

1.完善公共政策的前期调研

在公共政策预研工作方面,公共政策绩效的研究应当是决策者需要加强探索的工作。通过设立定向研究机构或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公共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政策评价是政府实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重要工具。对公共政策绩效进行科学化、制度化的初步研究,不但可以预测政府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和影响力,也决定和影响着整个政府的效能。当前,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政府公共政策的数量不断增加,干预的范围不断扩大,政策实施的各种风险不断增加,社会对政策有效性的要求和期望也在不断增强。通过何种手段加强应对,提高政府科学决策的效率,也是决策者亟待解决的课题。虽然一些社会调解结构和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方向的专业、学者已经开始去评估与测量相关的影响力工作,但仍然无法将决策者也就是政府组织方面的研究和调查方面的领先地位取而代之。

2.增强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

在公共政策的实施公平、群众响应以及价值导向都有效反映政策影响各方的实际表现,它需要对政策客体进行主观评价,这是对公共政策价值取向进行全面准确评价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广大公民,公共政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驱动力。这就是为什么公民参与在分析政策价值取向时至关重要。社会组织和公众作为公共政策的接受者,趋向于更积极的参与政策的反馈以及导向价值评估,可以极大得促进公共政策的效果更加全面以及客观。总体而言,公共政策的行为导向有可能会忽略了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经验、收获以及体会,然而大众所经历公共政策而带来的思想、行为和习惯的变化,则是对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效果有最为显著发言权的。

3.综合公共政策的评估方法

选择最适宜的评价方法或是综合多种方法,是公共政策价值导向整体过程中重要的也是核心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每种分析方法的优势和弊端十分显著,实际情况也存在不同,这是单一的评价方式有时会导致过度依赖定量评价方法而忽略必要的定性分析的误导和偏差情况。我们可以将两种不同的评估方式进行融会贯通,有机结合。通过透视互补,在公共政策价值导向的事件中,才能相辅相成,结合多种方式才能真正分析处具有真实性和指导性的价值结果。

参考文献:

[1]孙超. 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评估研究[D].南华大学,2018.

[2]孙春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公共政策价值导向[J].东岳论丛,2020,41(08):53-59

[3]韩升.公共政策价值导向性的政治哲学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4(06):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