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地”探“理”满洛邑 因地制宜觅发展——基于洛阳旅游资源与乡土地理关系整合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1
/ 3

寻“地”探“理”满洛邑 因地制宜觅发展——基于洛阳旅游资源与乡土地理关系整合的研究

王颖娣

洛阳市涧西区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  471003  

摘要:洛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人杰地灵的自然山水、雍容华贵的牡丹花、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等。教师引导学生整合洛阳旅游资源与乡土地理的关系,认识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为洛阳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新思路,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旅游资源;整合;乡土地理;旅游资源开发

洛阳,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独特的环境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自然旅游资源。

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人文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绮丽多姿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异彩纷呈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洛阳宝贵的财富。本文在学生对洛阳旅游资源分类整合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案例,探究其与乡土地理的关系,为家乡旅游资源开发建言献策。

一、洛阳旅游资源分类及与乡土地理关系的整合

洛阳旅游资源多姿多彩,师生整合后共有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特色美食、牡丹文化、传统民居等七个方面,我们从这些不同方面选取典范进行实践探究。

(一)鬼斧神工 自然山水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洛阳留下了美不胜收的自然旅游资源:黄河小浪底、老君山、鸡冠洞、重渡沟、龙潭大峡谷,白云山、龙峪湾、天池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1.黄河小浪底风景区

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位于洛阳市孟津区,是由山水自然风光和水利工程组成的大型旅游区。小浪底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而且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挑战性的杰作,也是我国第二大水利工程,主要功能为防洪、防凌、减淤,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等。景区以小浪底工程为依托,以山、水、林、草为特色,集科普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体。 

2.老君山

老君山,原名景室山,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记录着19亿年来华北古陆块南缘裂解、离散、增生、聚合、碰撞、造山等构造演化过程。老君山有国家级保护动植物100多种,中草药800余种。相传在春秋时期,道教始祖老子在此归隐修炼,使之成为“道源”和“祖庭”。北魏始于其上建老君庙以纪念,唐太宗时进行重修,并赐名为老君山,现已成为中国北方道教信众拜谒圣地。

(二)追忆历史 古都风韵

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令人叹为观止。

1.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我国古代文学、科技、教育、哲学领域中许多辉煌的成就都与洛阳息息相关:《汉书》、《资治通鉴》、河图洛书、五行八卦、熹平石经、龙门二十品等。先祖们留下的珍贵遗产,历经岁月凝结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白马寺、龙门石窟、丝绸之路、大运河、关林庙、丽景门、王铎故居、白园等,无不阐述着河洛文化。

2.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作为隋朝的新都、唐朝的东都和武周的神都,幅员辽阔。隋唐洛阳城的规划设计完美地与洛阳山川地貌结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洛阳四面环山,西有崤山、函谷关,东有邙山余脉、虎牢关,南有伊阙、外方山,北有邙山,易守难攻。洛阳又位于伊洛平原之中,地势平坦,适宜人居,还有诸多河流交汇,不仅方便城市用水,亦可作为护城河进行防御。

(三)厚重工业 “一五”见证

洛阳还是闻名遐尔的工业城市,“一五”期间,全国重点工程有7项落户,洛铜、洛轴、一拖、洛矿等。洛阳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留存了大量的工业遗产和历史风貌建筑,成为独一无二的工业旅游资源。

1.东方红农耕博物馆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位于洛阳中国一拖对面,收集了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农耕机械,拥

有收藏、展陈、宣传、教育和研究等多种功能。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物史料,配以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再现农耕发展的历史画卷。以“东方红”为代表的文化IP唤醒了无数人关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回忆与情怀,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父母曾经奋斗过的地方”看一看,每年游客接待量达50万人次。

2.老厂房“新身份”

洛阳作为工业重城,一些厂矿企业的老厂房、老街坊见证了洛阳工业发展的历程,经过岁月的洗礼,它们有了“新身份”。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已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信重工和一拖集团部分厂区被国家工信部评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涧西工业文化遗产街区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涧西区建设路北侧的东方文创园,园区内坦克、齿轮、履带车等工业元素装饰品让人心潮澎湃,曾经的车间、厂房被改造为影院、餐厅、健身房、剧本杀场馆。老城区中州中路北侧的天心文化产业园,前身为国机重工洛阳建筑机械厂,经过改造利用,焕发了新生机。

(四)革命传承 红色年华

洛阳是一座具有深厚革命底蕴和传统的城市,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铸就了河洛大地鲜明的精神底色。洛阳红色文化资源有旧址、旧居、纪念地、烈士墓、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多种类型。

1.洛八办

洛八办,即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是洛阳目前唯一对外开放的革命旧址纪念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战期间,洛八办是党组织开展统战工作的前沿阵地,成为连通延安与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枢纽。洛八办现有手枪、步枪、机枪、手雷、子弹、炮弹、航空炸弹、军事证章、军用工具、生活用品及侵华日军地图、侵华日军笔记等文物藏品。

2.焦裕禄精神

在洛阳矿山厂工作期间,焦裕禄刻苦攻读工业知识、勤学苦练生产技术、探索实践管理方法,历练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工业干部。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形成了宝贵的“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精神代表着洛阳工业创业创新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推进企业的改革发展。

(五)市井烟火 特色美食

洛阳环境适宜,特产丰富,古为帝王之都,美食品种繁多。既有出自古代宫廷的佳肴,也有来自民间的美味,是洛阳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洛阳汤文化

洛阳饮食文化可以浓缩为一个字——“汤”。在洛阳,约有二三十种汤,主要的有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杂肝汤、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胡辣汤等八大类。洛阳人的一天是从喝汤开始的,离家游子归来第一件事,往往是去熟悉的汤馆来一碗心心念念的汤。各式各样的汤也成为外来游客打卡体验的项目,是洛阳城的一张名片。洛阳四面环山,雨量较少,饮食多用汤类,在冬季可以抵御干燥而寒冷的天气。洛阳人爱喝汤,也与丰富的水源有关,境内有黄河、伊河、洛河、瀍河、涧河等,水好汤才好。

2.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属于豫菜系,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最久远的名宴之一。洛阳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为汤汤水水;二是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洛阳水席有荤有素、选料广泛、可简可繁、味道多样,酸、辣、甜、咸俱全,舒适可口。洛阳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膳食多用汤类。水席所用原料均为产自当地的萝卜、莲菜、白菜等,经济实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水席文化。

(六)万人空巷 牡丹花城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是牡丹的原产地、发祥地和重要的传播地,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及悠久的栽培历史,被称为“牡丹花城”。

1.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洛阳土地肥沃、黏性大,水热条件适中,加之历代园艺大师巧植善种,不断涌现出色、形皆佳的牡丹珍品。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文化盛会,现已成为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

2.牡丹产业

洛阳以牡丹深加工产品开发为主线,加快牡丹籽、花、茎、根等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延长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品质;同时重点打造技术先进、产品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构建高质量的牡丹深加工产业体系。洛阳牡丹从入食、入茶、入酒,到保健品、化妆品,再到牡丹瓷、牡丹画、牡丹剪纸等文创艺术品,绽放出绚丽的产业之花。

(七)聚焦生活 传统民居

洛阳因黄河、洛河汇聚于此,包含山地、丘陵、平原、黄土台塬等多种地形地貌,多样的生产生活类型与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洛阳地区多样且相对特征较为明显的传统民居类型,大致分为合院式和窑洞式。

1.窑沟村原始村落

窑沟村原始村落,位于汝阳县柏树乡,延续了原有村落石头形态和院落布局。村落主要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之中,交通落后,材料运输不便,因此建筑材料多就近取材,底部用石头堆砌,上部土块垒筑成墙,表面抹黄土。村落建筑较低,一般设置一层半,上层多作为储藏物品用。房屋墙壁超50cm,冬暖夏凉,建筑易保存。窑沟村传统民居依山而建,具有采光好、通风性好和视野开阔的特点。

2.洪涧村农耕文化园

洪涧村农耕文化园位于洛阳市汝阳县城关镇较偏远闭塞的村庄,该地区属暧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凉爽干燥、四季分明、降雨量少,这些自然条件造就了窑洞的存在。窑洞顶部设小坡屋顶,墙体微突,防止雨水直接冲刷,门顶窗上留通风口,屋脸上部为青砖砌墙,土质结构紧密,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坚固耐用。

二、洛阳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通过实践探究,学生认识到洛阳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推进社会发展,意义非凡。

(一)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外来经济投资,有利于增加政府税收,促进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的关联度比较大、链条比较长,能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大量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

(二)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旅游者观光消费,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推进该地区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旅游区也将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推动旅游资源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经济的循环良性发展。

(三)传承文化特色,加强文化交流

旅游资源的开发促使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相互接触,加强文化交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树立鲜明的文化形象,丰富文化内涵,培育良好文化形象。

(四)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家园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一些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等也将得到保护和修缮,共建美丽家园。

三、洛阳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学生时刻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积极宣传、策划,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合理建议,更具有时效性和实用性,地理核心素养稳步提升。

(一)加大整合力度,注重综合开发

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区域间的相互合作,既要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又要注重与周边地区的互补,达到整个区域健康、快速开展。如实践活动中学生针对栾川、新安、嵩县等山水生态度假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全面整合规划的建议。[h1]

(二)营造特色品牌,提高竞争优势

洛阳旅游资源不胜枚举,但多数知名度较低,没有形成特色品牌。建议从龙门石窟、白马寺、洛阳牡丹或者文化中选取代表性的内容作为特色品牌形象,充分利用电视、报刊、抖音、快手、学习强国、旅游电子优惠券等媒介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竞争优势。

(三)深挖文化底蕴,增强文旅结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建议大力挖掘洛阳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恰当地利用历史传说、历史遗迹、历史人物、民族精神、民俗风情等文化底蕴,增强文化和旅游更好地相互融合,并开发多样化的文旅产品。

(四)重视传承保护,构建协调发展

洛阳旅游资源独树一帜,应把“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贯穿于开发的始终,进一步完善保护旅游资源的地方性法规,加大投资的审批和监督力度,坚决防止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确保旅游资源可持续协调发展。

(五)倡导全民参与,实现共建共享

旅游资源的开发,从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到辅助的金融、保险、通讯等,它有赖于政府、社会、企业乃至全民的参与。洛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倡导全民参与,如学生们提出的鼓励市民充当旅游资源的代言人。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又将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回馈社会,实现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洛阳.http://baike.baidu.com/view/2411.htm.

[2]王贵祥. 古都洛阳[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7):6

[3]朱士光. 中国八大古都[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2

[4]徐学书.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103

[5]叶鹏.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文化思考[N].洛阳日报,2011.9.21

[6]谭成文.杨开忠.彭朝晖,论古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洛阳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7(2):83-84.

王颖娣 1975.12 女 本科 洛阳市涧西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中小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地理教育教研


[h1]未提出切实整合、综合开发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