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文化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邵安妮1  ,解本娟2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2嘉里(沈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文化建筑,通过辨析文化建筑与建筑地域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得出应从自然环境、历史人文作为文化建筑创作的切入点,继而通过解读经典案例,从回应自然环境、体现历史人文两个个层面探讨了文化建筑实现地域化表达的策略方法,以期对建筑地域性表达有更为深层次的认知,同时为今后文化建筑地域性创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建筑;回应自然环境;体现历史人文;地域性表达。

1、文化建筑与建筑地域性

文化建筑这一特殊的建筑类型,在时代的发展下,有了质的转变,不同于之前的文化类建筑,是向少数上层人士或是专业人士开放的,而是开始面向公众。目前文化建筑发展为公共建筑类型之一,主要用于传播和保存文化,常见的有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剧院等。随着经济文明的快速发展,文化建筑的公共性程度也加大提高,大多数自上而下建造的文化建筑向大众免费开放,极大地满足了市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文化建筑的内涵已经随着社会本质需求外延,它不单单是文化传播的物质容器,也是文化内涵的深层体现。在全球化浪潮下,为了对抗文化冲击,越来越多城市意识到文化建筑的重要性,一座有着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建筑往往能成为城市地标,地域文化象征,为当地注入文化活力,成为集体文化交流的聚集地。例如:西班牙为了使失去活力的工业城市—毕尔巴鄂重生,建立了古根海姆博物馆。博物馆大胆的设计风格,为当地带去了相当可观的文旅收益,引发了“毕尔巴鄂”效应。

2、文化建筑地域性创作的切入点

文化建筑作为建筑文化的表达载体,体现地域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历史使命。然而,地域性文化的呈现不仅仅是单一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结果,往往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多方面的权衡,是经过综合考虑创作出当下的最宜解。建筑师在创作时,基于地域性的目的,往往需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认识区域的历史人文,是对自古以来“因地制宜”建造理念的有机阐释。因此,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成为了建筑师进行相关构思的切入点。

3、文化建筑地域性表达方法

在对文化建筑当代发展的趋势以及地域性创作切入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就实现文化建筑地域性表达的具体方式上,建筑师在实践中通过回应自然环境和体现历史人文去阐释地域性。

3.1回应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相较于其它影响建筑创作因素而言,具有绝对性,且各区域的自然环境都有异同。因此,自然环境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集体记忆感,就比如提起南方,会想到多雨潮湿,而北方则是干燥寒冷。传统的地域建筑,不是有意识地去寻求地域性,而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进行经验性地建筑建造,由此顺其自然地突显出地域特色。自然环境包含自然气候和地质地貌:①在建筑创作中对于自然气候采取积极利用的态度,也是对当下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的一种回应:圣雄甘地纪念馆,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低技术生态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者。纪念馆通过采用当地的传统材料:砖、瓦等以及借鉴传统建筑形式对当地气候的处理方式,将其组合转化,建筑最终采用6m×6m 的柱网单元进行布局,设置不同的院落,院落之间互相穿插,形成管道式通风效果,以此来回用当地潮湿的气候。同时建筑细部也体现出建筑师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深刻认知:水院与混凝土制造的凹槽排水管的组合以及用木百叶做的窗户 ;②对于地质地貌采取和谐与共的态度,不再是以往简单粗暴地破坏,直接为建筑提供平整的基地:山海美术馆,gad设计团队的又一力作。建筑选址于昆明市西,翠峰生态公园内。公园整体的地质地貌未经开发,山水盎然,环境幽美。基于对场地的认知,建筑师打消了平地起建筑的做法,转而顺应地势,将建筑拆解,顺势而为将各功能铺开,与山,水,竹同呼吸,形成多重关系的聚落;而BIG团队在丹麦设计的TIRPITZ 博物馆则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模拟地形。基地位于丹麦的西海岸,有着沙丘地貌,big设计团队基于建筑结合景观和当地文化的理念,将博物馆低调地嵌入岸边的沙丘中,远远望去仿佛还是那片自然景观,整个由混凝土架构起来的建筑物没有破坏整体的历史背景,尊重那些原本在沙丘上炮兵堡垒。建筑融于此间,慢慢靠近建筑,才能察觉此处通幽,逐渐展开的空间序列内敛地吸引游客步入博物馆深处的下沉游廊。

3.2体现历史人文

历史人文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是集体成员共同认可的。它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有形的是地域发展中流传的典型器物、传统建筑形式等,是物质层面集体所能看到的具体形态。无形的是区域集体经过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普遍认可的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不同区域的文化性格有着质的区别。因此,在建筑表达中体现历史人文,则能唤起集体成员的深层情感。通过几代建筑师的一次又一次实践,建筑对历史人文的体现不再仅仅简单的复制、局部粘贴等,而是从形、神等更深层次提取,抽象和概括出地域历史人文特点,有机运用于文化建筑的创作中。①对有形的传统建筑积极借鉴: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大师在国内的作品之一。苏州作为贝聿铭的故乡,他对苏州有着深厚的解读。博物馆设计借鉴了许多传统的苏州建筑,“粉墙黛瓦”的基本基调,园林式布局的整体借鉴。几何形的屋顶与深灰色粘土制的瓦片隐喻“黛瓦”,白色的灰泥墙则是“粉墙”。建筑在细节之处,也无不体现着苏州风情:②对无形的地域文化积极阐述:富春山馆,基地位于富春江畔的

富阳,古称“富春”,是元代画家黄公望隐居之地。黄公望以富春江为背景画下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表达文人精神世界。王澍从《富春山居图》和《写山水诀》中的“远山”、“次山”、“近山”汲取了灵感,在建筑的空间表现上进行转译,“三远”法混合的山形轮廓组成了传统山水画中的景观意象。王澍通过建筑的地域化表达,使建筑与黄公望的宏篇著作人文精神形成超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由此,《富春山居图》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富春山居馆》拓展。

4、总结

文化建筑,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从回应自然环境、体现历史人文两个个层面出发,着重探讨了文化建筑实现其地域性的手法。目的在于帮助建筑师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获取经验性的启发。同时,希望从中找出些普适性规律,不止运用于特定的建筑类型创作,对其它类型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卢峰,龚恺,李文军,翟辉,钱江帆.文化建筑与建筑文化[J].城市建筑2009(09):6-8.DOI:10.19892/j.cnki.csjz.2009.09.002.

何镜堂,海佳,郭卫宏.从选择到表达——当代文化建筑文化性塑造模式研究[J].建筑学报,2012(12):100-103.

孙悦添,张蕾.博物馆地域文化建筑设计的思考——以TIRPITZ博物馆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