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大夫精神对领导干部塑造精神世界的启示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古代士大夫精神对领导干部塑造精神世界的启示初探

郝高攀

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党校

摘要:植根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士大夫精神对传统中国社会影响较大,时至今日仍具备着一定的积极价值。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可从士大夫精神中汲取营养,本文从不忘初心,追求理想、求真务实,敢于斗硬、德才兼备,修身养性、清正廉洁,作风正派、在公言公,勇担责任等方面阐释了其启示探索等

关键词:士大夫精神 领导干部 启示

士大夫群体自从春秋战国登上历史舞台后,作为古代统治阶层的主体和社会精英人群,植根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士大夫精神,如社会责任、忧患意识、道德修养等,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稳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时值当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士大夫精神仍具备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可从士大夫精神中汲取营养,不忘初心,追求理想、求真务实,敢于斗硬、德才兼备,修身养性、清正廉洁,作风正派、在公言公,勇担责任等方面下功夫提升自我。可以说,士大夫精神对新时代领导干部精神世界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士大夫阶层与士大夫精神

(一)士大夫阶层

士和大夫在西周的时候均指贵族,战国以后,士成为了社会平民发展成为读书人的泛称,大夫则是官员的泛称,士大夫这一个阶层是靠文化知识、靠道德修养、靠能力才华,能够进入官僚体系治理国家,被国君所用。历代以降,士大夫就成为了兼具知识分子与行政官僚双重身份的群体代称,他们摒弃了先天的血缘决定论,而是通过自己的奋斗上升为社会精英的群体。他们既承担着文化传承和行政管理的职能,更承担了社会教化的责任。虽然各个时期士大夫精神的外在表现形态不同,但其所具备的核心价值如社会责任、爱国忧民、勤政廉洁等却赓续传承。

(二)士大夫精神的表现与内涵

1.士大夫精神的外在表现。士大夫精神的外在表现形态随着王朝更迭、时代变迁,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虽然其外在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内涵本质却有着一以贯之的地方。

士志于道。从战国形成士大夫阶层一直到两汉时期,可以说是士大夫精神的奠定阶段。虽然传球战国时期有着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但居于士大夫精神核心的一直是儒家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士大夫精神也有着法家、道家等不同流派的影响,但把“士志于道”这种精神讲得最透彻的恰恰是孔子。士志于道,作为士大夫的志向是什么,使命是什么,孔子讲得非常明确,当时动乱状态下的士大夫所追求的是解决文化与社会的双重焦虑,承担起社会责任去重建美好的社会秩序。所以孔子才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道”是包括文化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一套价值体系,能够化解士大夫的社会焦虑和文化焦虑。士大夫传承了这种价值观,两汉的“党锢之祸”就是“道统”与“治统”背道而驰他们以身殉道的典型例证,也是这种社会责任能够不断传承下去的原因所在。士志于道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士大夫群体千百年来所坚守的高尚情怀,“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率性自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乱频生、价值体系崩溃的时代,士大夫群体的朝不保夕让他们的精神焦虑转移到了个体上来,转移到了生命中来。士大夫群体更多的开始关心个体心灵的自由、关注人的发展和生命的价值。“生命意识”高度觉醒的背后,让人们看到了对个体尊严的一种反思,这在古代中国“公与私”的领域之中补充了群体映射下的“私”之珍贵,人格独立、个性解放、争取自由也恰恰是近代启蒙运动中所追求的一贯价值。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率性自由之精神对古代士大夫群体的内涵作了有益的补充。

圣贤气象。科举制后,士大夫群体更多的是平民中的读书人。宋朝重文轻武,士大夫群体成为君主治理下的主要力量,他们更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具备了“圣贤气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士大夫群体既可以兼具家国情怀又可以保持自身心态的怡然自得,两者并不冲突,苏轼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在坚持社会道义中并不放弃对自我道德价值的追求,在社会价值的实现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中间有着恰当的取舍,既有浩然正气又有快哉之风。

经世致用。明清时期,长期的重文轻武以及过于注重“内圣”的个人心性修养,导致许多士大夫“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笔下虽有千言,心中实无一策”,明亡的教训也让这些士大夫开始深刻反思。他们开始注重培养对社会事务的实际管理能力,强调经世致用,不仅仅是注重道德修养,更注重经世能力的提升。可以说是一种内在与外在能力结合的提升,德治与功业相结合,真正朝着宪章文武、内圣外王的理想而去。

  1. 士大夫精神的内涵。我们的民族是有精神的民族,士大夫精神虽然在各个历史阶段所表现的形式不尽相同,但其内涵本质却始终如一,那就是“士志于道”,坚守道德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承担社会责任。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为民请命的人、为天地立心的人、为苍生造福的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无数仁人志士为此前赴后继、赴汤蹈火,他们的胸怀与格局、精神与斗志都激励着后来人,也让当下的领导干部看到了许多可以借鉴的优秀品质。

二、古代士大夫精神对领导干部塑造精神世界的启示

士大夫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引领了社会思潮、树立了道德风尚,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召下,传承发扬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士大夫精神所承载着的优秀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如今强调文化自信必然离不开本土土壤。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也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领导干部作为公共权力的使用者,作为社会责任的引领者,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践行者,势必要有优秀的精神才能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当代领导干部一些不思进取、以权谋私、庸政懒政等现象,领导干部更应该从传统士大夫精神中去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塑造良好的精神世界。

(一)不忘初心,追求理想

士大夫“士志于道”,以身殉道,“道”既是士大夫维护的社会正义,又是他们追求的文化传承。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补足精神之钙,守好心中正道。

当今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世界影响力显著增强,正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坚守“道”的结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领导干部更应始终坚守“道”,坚定理想信念,明德守心,攻坚克难,以传统士大夫“士志于道”的这种精神去用好手中的权力,为民谋福、为党分忧、为国奋斗。

(二)求真务实,敢于斗硬

传统士大夫以孜孜追求“道”为己任,在面对大是大非的时候敢于牺牲生命来维护“真”,“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对于他们而言,这种“真”是天下兴亡、是社会责任、是舍生取义,他们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看得很重,不惜以牺牲自己来维护国家安全,求真务实,敢于斗硬。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应该向传统士大夫的这种精神学习,敢于说真话、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敢于斗硬,危险困难面前敢于主动担当,以此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求真务实,不应该去曲意逢迎,而应该像传统的士大夫那样率性而为。领导干部要求真才会有风骨,才不会唯唯诺诺、因循守旧,在真切的环境中去感受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实现个体价值的同时推动社会价值的实现,要敢想、敢干、敢闯、敢拼,不做庸政懒政的“太平官”,而是主动斗硬、勇担使命,在面对改革期间的各种风险挑战面前努力做事。

(三)德才兼备,修身养性

在中国传统社会,士大夫兼修道德与才干以服务社会。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依靠学习走向未来。领导干部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来坚定信仰,要学习专业的知识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还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加强党性锻炼,要用知行合一的力量去内外兼修,不做废品、危品。

士大夫精神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不单单要有能力,更要重视道德品质。不讲政德的领导干部绝不是好干部,不注重自身党性修养的领导干部位置越重要、危害就越大,前车不忘后车之师,领导干部应该向优秀的士大夫们如范仲淹、文天祥等学习,忠于祖国人民、立足现实需要、修身养性养德,干中学学中干,练就一身本领,服务祖国人民。

(四)清正廉洁,作风正派

传统士大夫精神中,为官者清廉自守是一种非常优秀的传统。古往今来,很多清官廉吏如刘宠、包拯、海瑞、于成龙等为百姓所称颂,为世人所缅怀。究其根本,仍旧是传统士大夫精神中所秉持的道德戒律与责任意识在起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始终以零容忍的态势在整治腐败,以永远在路上的姿态在整顿腐败问题。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要永远心存戒惧,慎独慎微,用好手中公权力,作风正派、廉洁自律。

领导干部无论是清廉自守,还是明德奉公,都是共产党人所应保持的政治本色。作风正派才能拒腐防变,克己奉公才能防微杜渐,要向传统的士大夫精神学习,“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五)在公言公,勇担责任

传统的士大夫精神在公言公,不营私、不结党,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勇于承担责任。他们在国家与民族危难之际,往往不惜牺牲生命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前赴后继,死而后已。这种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值得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好好学习。

领导干部应坚持学习这种优秀的精神品质,继承他们的伟大胸怀与格局,始终向着典范学习,始终如一地保持住人民公仆的本色,始终在责任面前永不退缩,始终以在路上的姿态脚踏实地、奋进争先。

参考文献:

[1]张业振:士大夫精神对培育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价值初探[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123-127

[2]张钟声:士大夫精神及其对新时代领导干部的启示[J]. 领导科学,2022(7):147-149

[3]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一种重塑当代人心灵世界的力量[N]. 华声在线,http://news.voc.com.cn/article/201505/201505181234213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