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皮温变化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皮温变化的研究

叶洪战

天全县中医医院  四川雅安  625500

摘要:目的:评估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局部皮温变化情况。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7月接诊且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50例患者,测量术前、术后不同节点双膝关节皮温,分析双膝关节皮温变化规律。结果:术前,健侧、患侧膝关节皮温无明显差异,P>0.05;较之健侧膝关节,患侧膝关节术后不同阶段(术后第3d、1周、2周、4周、8周)的皮温更高,P<0.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存在局部皮温增高问题,能够反映关节内炎性反应情况,若是持续时间长、皮温过高需要警惕膝关节内感染。

关键词: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膝关节;皮温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的前向稳定结构,一旦遭受损伤,则膝关节前向不稳,容易诱发骨关节病,或是导致膝关节退变。当前保守疗法难以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且会提升再次损伤概率,而实施关节镜下早期重建,则能重建韧带及其功能,效果确切,且兼具微创、安全等优势,所以得到临床推广,不过重建术后感染是严重并发症,需要采取积极防范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有报道指出[1],通过测量重建术后膝关节皮温,能够反映炎症状况,掌握无菌性炎症变化规律、持续时间。基于此,本文以2020年1月—2021年7月接诊且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50例患者为例,就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局部皮温变化情况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20年1月—2021年7月接诊且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50例患者,其中:男/女为28例(56.00%)/22例(44.00%),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9.7±5.4)岁,右膝13例(26.00%)、左膝例(74.00%),车祸伤2例(4.00%)、意外扭伤4例(8.00%)、运动损伤41例(82.00%)、高处摔伤3例(6.00%)。纳入标准:①前抽屉实验、Lachman实验阳性;②伴有膝关节不稳症状;③充分了解研究方法、目的,自愿作为受试者。排除标准:①膝关节手术史者;②失去随访者;③合并下肢骨折者;④合并其他韧带损伤者;⑤不配合检查者。

1.2方法

手术方法:全部入组者行腰硬联合麻醉,患肢上止血带,移植同侧四股腘绳肌肌腱,同时在镜下实施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法,另外,术前1h使用1.5g头孢呋辛钠,术后不置入负压引流管以及不进行药物抗凝治疗,仅追加1次抗生素,并且术后24h内以帕瑞昔布镇痛,术后2d起锻炼膝关节,而术后1周进行膝关节屈曲活动时应当达到90°。

皮温测量:选用德国Domotherm红外线数字体表接触式体温计,测温范围0-100℃,测量点为紧邻髌骨内下、外下、内上、外上的平均值,整个随访阶段均采用同一支皮温测量仪,并且操作时指导患者双侧膝关节保持休息位,均在暴露20min后再测量,测量时室内温湿度一致。

1.3观察指标

将双膝关节皮温作为观察指标,测量术前、术后不同阶段(术后第3d、1周、2周、4周、8周)的皮温状况[2]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处理数据,双膝关节皮温为计量型数据,表示为(x±s),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代表数据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术前,健侧、患侧膝关节皮温无明显差异,P>0.05;较之健侧膝关节,患侧膝关节术后不同阶段(术后第3d、1周、2周、4周、8周)的皮温更高,P<0.05,见表1。

表1双膝关节皮温对比(x±s,℃)

时间

健侧

患侧

t

P

术前

31.59±1.71

31.28±1.41

0.989

0.325

术后第3d

32.24±1.06

34.57±1.26

10.006

0.000

术后第1周

32.52±0.94

34.37±0.85

10.322

0.000

术后第2周

32.24±0.95

34.26±0.78

11.620

0.000

术后第4周

32.44±0.78

34.15±0.82

10.684

0.000

术后第8周

32.09±0.69

34.10±0.67

14.778

0.000

3 讨论

ACL由胶原纤维束组成,包括本体感觉作用(如运动觉、调节神经反射、位置觉)、力学作用(如限制膝关节旋转、前移),有助于维持膝关节稳定,但是随着国民锻炼意识增强,ACL损伤患者数量增多,不仅会造成膝关节不稳,也会诱发骨性关节炎,以及损坏关节软骨,故需尽早治疗。现阶段主要以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ACL损伤[3],效果确切,但是关节镜手术仍有一定的创伤性,术后容易发生关节感染,而皮肤温度是反映局部组织炎性反应的重要体征,通过了解其变化规律,能够评估有无膝关节炎症。

本次研究表明,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侧膝关节皮温明显提升,且与健侧膝关节皮温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随着时间迁延,患侧膝关节皮温逐渐降低,不过仍高于健侧水平,可能与术后早期炎性反应有关,赵晓东等

[4]学者指出,在术后第1-20周时,患侧膝关节皮温显著高于健侧,P<0.05,但是术后第24周时健侧与患侧膝关节皮温无差异,P>0.05,此报道结果证实了本研究的有效性,同时提示尚需延长随访时间,通过观察术后更多时间点的膝关节皮温,了解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皮温变化规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皮温容易受到患者状态、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本研究通过检查前先行暴露20min膝关节、取四个测量点的平均值,且保持测量时室内温湿度一致,有助于减少干扰因素,提高测量结果准确性。

综上所述,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测量患者膝关节皮温,能够评估炎症反应程度,警惕膝关节内感染,以及调整训练量,需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健,王永健,王海军,等.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皮温变化的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20,20(2):128-132.

[2]徐洪港,徐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感染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内镜杂志,2021,27(3):76-81.

[3]孙传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研究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6):63-64.

[4]赵晓东,吴月明,赵晓云,等.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周围皮温测定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26(10):959-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