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综合征临床误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恶性综合征临床误诊分析

燕宇  

鄂尔多斯市第四人民医院  017008

摘要:通过对恶性综合征的临床病症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极为少见的病症,致死率较高,涉及多种药物,误漏诊的概率比较高,及时诊断同时干预措施,作为改善病症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恶性综合征;误诊;分析方法

引言

恶性综合征作为一种由抗精神病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它的发生概率比较低,但是病情风险因数比较高,通过对恶性综合征的认知不断加深,病死率不断下降,本文主要恶性综合征的误诊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防控措施。

1、恶性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现在恶性综合征的发病机理还未确定,在临床治疗上普遍接受多巴胺功能不全理论。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会阻断多巴胺的黑纹状体通路及其他通路。影响多巴胺对中枢体温的正常调节作用,继而引发高热,可以把纹状体多巴胺受体造成阻断,促使其出现震颤、肌肉紧绷,继而造成肌溶解。在抗精神病药物拮抗多巴胺的同时,会造成自主神经的调节工作异常,继而引发心率过快,呼吸困难、出汗量较多、血压调节异常。如果不能在早期诊断出恶性综合征,病情发展到后期会造成机体水电解质混乱、脱水、呼吸道分泌物黏稠等并发症,且横纹肌溶解会引发肝肾功能衰竭等病症,最终造成死亡。

恶性综合症发生机理的假说分为骨骼肌新陈代谢障碍学说和五-羟色胺代谢异常学说,前者认为药物干扰了恶性综合症病人肌细胞钙转运,从而引起了骨骼肌强直、横纹肌溶解和高热。有研究表明,恶性综合征病人脑脊液中的5-羟色胺代谢物5-氢氧基吲哚醋酸增多,因此推测恶性综合征可能与5-羟色胺代谢相关。经过研究分析,恶性综合征和基因缺陷具有关联。

2、分析误诊原因

2.1临床较少见

首先,性综合征被视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发的一种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比较小,甚至部分医生从未遇到过此类病例,所以,临床医生对这种不良反应缺少警惕性,对此类疾病缺少足够的认识。

2.2临床症状不典型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发热作为恶性综合征患者的常见病症,此外还会出现认知障碍等现象,没有明显的病症,根据Levenson恶性综合征诊断标准难以对患者进行准确诊断,代表着首次问诊的漏诊概率较高,虽然部分患者达到了恶性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但是大部分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缺少足够的认识,误诊概率比较高。此外,恶性综合征可以合并感染,由于此类患者常表现为发热、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临床极易误诊为感染,因此将恶性综合征误诊为感染性疾病的最多。另一方面,这类患者时常带有精神异常,处于沉默或是兴奋的状态,临床容易将其误诊为精神病疾病自身控制不良,继而对治疗方式进行频繁调整或是加大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剂量,致使病情恶化,提高了抗感染治疗的概率。

2.3实验室检查缺少特异性

现在,临床上还未研制出恶性综合征的特性实验室检查项目。通过调查分析,恶性综合征会引发肾脏功能以便、肌酸激酶升高、血白细胞计数上升、电解质异常、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但这些化验检测项目并不存在特异性,可见有感染、肝肾机能损害和肌溶解等病变。肌酸激酶增高也是恶性综合症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但同时恶性综合症也会导致白血球数增高、多汗并导致电解质平衡异常,所以,对使用抗精神病药品的病人,如果出现了上述实验室症状就要与该病要区分,而上述的部分病症仅仅根据临床表现和上述化验检测指标就很难识别,作为恶性综合征难以及时诊断的主要原因。

2.4误诊原因

恶性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肌强直等症状,但是部分患者的临床特征不显著,可能表现出血压异常变化、心率过快等系统症状,部分患者没有发热现象,肌酶轻度上升,由神经科以外的科室对其进行诊治,包括心内科、呼吸科等,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不熟悉,容易误诊耽误治疗。因为非神经科医生对恶性综合征的诱因缺少了解,在探查过程中,很容易忽视锥体外系症状,盲目关注发热,将其误诊为不明原因发热,继而给患者持续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耽误了病情。部分患者发热、精神症状起病较急,症状间隔时间较短,发展较快,容易误诊为脑炎,当出现震颤、肌张力高,少数医师易误诊为抽搐发作。特别是PD患者,以往有肌张力增高,出现发热时临床医师考虑感染的可能性比较高,尤其是肺部感染。部分患者在服用利培酮5d后没有显著效果,药物加量后,患者的肌张力明显增高,同时伴有低热,难以自主行走,很容易误诊为肺部感染。由于NMS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能显著改善其预后,所以临床医师应熟悉NMS常见症状、体征,对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肌张力改变或意识模糊等相关症状者,应高度警惕,可能为NMS,尽早诊断和处理。

3、恶性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目前,对NMS并没有特异性治疗措施,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及时停用抗精神病药物。通常在停药1-2周后,症状会自动减轻,但部分病人因为长时间应用抗精神病药品,血药代谢的持续时间较长,停药大约一个月后可逐渐减轻。NMS所用的诊断药品主要有抗胆碱能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苯海索、金刚烷胺、溴隐亭等。本研究中,观察患者使用溴隐亭10-15mg/d,用药1周后,患者高热及肌张力逐渐好转。研究表明,中枢性高热与脑中多巴胺能受体活性的下降密切相关"。溴隐亭是一种麦角酸衍生物,是多巴胺受体激活药物,选择性作用于神经多巴胺受体的突出后膜,增加了对多巴胺受体的敏感性作用,提高了中枢多巴胺活力,起到解热作用,同时对肌强直也有治疗作用。溴隐亭联合物理降温是治疗NMS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上可尝试使用。支持疗法作为NMS的主要治疗方法。

4、恶性综合征的防范误诊措施

针对恶性综合症,由于目前无有效指标来加以评价,也无特异性检测恶性综合症的实验室检测项目,所以,改善恶性综合症预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临床医师能否迅速认识并加以干预。首先临床医生应认识到几乎所有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起恶性综合征,特别是近期药物改变时,其次在使用某些药物或发生合并疾病症状改变时,亦可引起恶性综合征。尽管恶性综合症有严格的确诊标准依据,但从本实验看出,初诊病人40%达不到确诊标准,严格依据确诊指标作出治疗具有很大的延误发病可能。高热、肌强直、意识困难、肌酸激酶升高虽无特殊,但针对使用抗精神病药品的上述症状,要高度警惕恶性综合症发生。

综上所述,恶性综合征作为一种因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多种因素作用下诱发的一种严重不良反应,假如临床医生、患者、或是家属在应用过程中可以了解其危险性,可以做到及早预防。因为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特征,所以加大了诊断的困难程度,临床医师需要对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了解,在碰到类似患者时,可以想到NMS,对病情发展状况进行密切关注,一旦诊断成立,应及时停止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借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加强支持治疗等,降低病死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恶性综合征的误诊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可以提高临床医师和患者家属对此类疾病的了解,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何彦侠,赵慧敏,陈兴,等.恶性综合征临床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20(09):20-23.

[2]鲁玲,陈敏,李竞艳,等.抗精神病药致恶性综合征临床分析与治疗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08):45-47.

[3]赵庆杰,孟珊珊,曹旭政,等.恶性综合征的临床分析与预后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7(11):101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