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中头颈CTA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4
/ 2

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中头颈CTA的运用

解洪萍

青海省大通县中医院 ( 青海省 西宁市) 8101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中头颈CTA的运用。方法:选取于2022年3月至2022年5月参与研究的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共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分析40例患者的DSA检查的临床资料,将其列为对照组;现将40例患者进行CTA检查,将其列为观察组。对比分析观察组对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经检查结束后,观察组的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的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果:头颈CTA应用于诊断椎基底动脉变异,其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的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头颈CTA检查相比于DSA更为安全,该检查方式应用于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之中,能够为后期治疗提供有利的资料,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变异;头颈CTA;DSA检查

前言

椎基底动脉属于脑部最为重要的供血动脉,其会分散出大量的小血管,为脑部提供血液供应,如果椎基底动脉出现变异后,则会使得大脑后循环缺血,使得患者出现反复眩晕的症状。椎基底动脉变异相对复杂,如:管径异常、椎动脉异位起源等。大多数情况下椎基底动脉变异的原因是由于先天发育所导致。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颅脑血管病变等情况,严重的威胁着其生命健康[1]。因而在对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准确的知晓其变异情况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将选取于2022年3月至2022年5月参与研究的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共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究分析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中头颈CTA的运用,详情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22年3月至2022年5月,参与研究的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共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照组与观察组中的患者为同一批的4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39-76岁,平均年龄为:(61.24±2.73)岁。病程为1-3年,平均病程为:(2.21±0.57)年。对照组与观察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采用DSA检查:采用平板减影血管机,经患者股动脉穿刺颈内动脉之后,置入动脉鞘,进行主动脉弓造影,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对比剂剂量:8-10ml;流率:4m/s。对患者的双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正位进行图像的采集工作,如发现椎基底动脉异常,则可采用旋转采集以及三维重建技术,使得变异部位以及周围组织更为清晰的显示出来。

1.2.2观察组方法

观察组采用CTA检查:采用双源CT对患者进行椎基底动脉减影CTA检查,收集原始数据薄建后传入处理工作站,联合使用仿DSA软件、二维、三维处理方式进行影像重组。

1.3观察指标

经检查干预后,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检查结果,其中包括:椎动脉行径变异;椎动脉异位起源;开窗畸形;永存胚胎性血管;椎动脉管径变异。

2.结果

经检查干预后发现观察组中,

椎动脉行径变异存在12例;表现为:椎动脉进入横突孔位置出现变异,双侧横突孔异位穿入;椎动脉走向表现出明显迂曲;基底动脉压迫延髓。

椎动脉异位起源存在8例,表现为:椎动脉起始于主动脉弓;管径相比于对侧健侧椎动脉狭窄;主动脉弓直接延续发育至小脑后下动脉。

开窗畸形存在7例,表现为:单侧椎动脉开窗畸形,双侧椎动脉开窗畸形。

永存胚胎性血管存在6例。

椎动脉管径变异存在14例,表现为:左侧椎动脉管径异常;右侧椎动脉管径异常;椎动脉颅内段管径变异。

观察组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检查结果完全一致。

3.讨论

据资料显示:椎动脉起源部位异常会伴随行径以及管径的异常,而椎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弓,会使得动脉行径延长,使其进入横突处时出现位置变高的情况,在没有椎体保护的情况下,椎基底动脉容易受到刺激,从而出现扭转的情况,同时椎动脉会受到周围组织的挤压或是牵扯,继而影响血液循环,引发椎基底动脉缺血。血管局部出现窗式变异,会使得血流流率改变,对血管壁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很大可能引起粥样硬化,使得患者出现脑血栓的风险上升[2]

DSA检查能够有效的反应患者血管的信息,且对于小血管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能够有效的反应椎基底动脉变异的位置、形态、类别等信息。但与此同时,DSA检查会为患者带来一定的创伤,在患者接受检查之后,其并发症发生率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尤其是对于年龄相对较大的患者来说,其耐受能力普遍偏低,采用该检查方式具有一定的缺陷,同时据资料显示,其对于血管管壁的结构显示存在一定的误差。CTA检查对于头部、颈部血管的病变具有相对较高的检查准确率,还具有检查速度快,图片成像清晰的优势,在利用其观察椎基底动脉变异时有着很强的优势,同时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其能够选取任意角度对数据进行重建,对于腔内血管壁钙化等情况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来[3]

综上所述,头颈CTA检查相比于DSA更为安全,该检查方式应用于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之中,能够为后期治疗提供有利的资料,值得推广与应用,本文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邱云.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中头颈CTA的运用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5):193-194.

[2]邱志伟,朴成浩.头颈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10):146-147.

[3]高博,潘晓晔,蒋敏.头颈CTA用于椎基底动脉变异得诊断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