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 2

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徐平平 ,徐蒙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10013)

:自2019年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以来,湘赣边区域合作从初建期驶入快车道。在中央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背景下,湘赣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在综合交通、现代农业、红色文旅、渌水治理等领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但不能忽视的是,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还存在着资源开发缺乏内涵与外延、产业升级优化滞后和区域联动效应不强等问题,应从发挥区域内产业比较优势、互补优势,形成现代产业协调体系;利用数字经济信息化方式赋能,推动文旅发展品牌共响;相互协调商议,统一规划,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设立湘赣边区域协调发展“资金池”,形成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探索生态补偿多元化的改革方案,实现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方面探索湘赣边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联动高质量发展。

关键字:湘赣边区域;实践模式;体制机制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江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20JL0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湘赣边区域作为省级边界区域,是区域发展和区域治理的延续与提升。自提出区域发展、区域治理以来,国内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关于湘赣边区域发展模式研究的方面周灵灵、张琦等分别基于对湘赣边革命老区民生事业、红色文化旅游、生态屏障、区域交通的发展状况调研分析,提出构建湘赣边革命老区民生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的实施路径、工作重点和保障机制。赵平、杨英杰等]立足于中央和湘赣两省发布的各政策文件及战略决策,以湘赣边区域内发展现状,提出实施交通基础设联通、红色文化旅游提升、渌水流域联防联控和区域品牌共建共享,有力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于省级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方面。张文涛、肖大威、廖路思等[[1]]着眼粤闽赣省际边界区代表性城市的交互关系,梳理边界区与协同体的耦合机制,分析边界区的多元协同与尺度重组,并从新发展理念切入边界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区域协同发展积累空间实践借鉴。刘通、孙攀、戈大专等[[2]]分别以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区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产业差异度等方法,分析省级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与与类型划分。刘海龙、张羽、王虎等分别以典型流域型省际边界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湘黔两省更名共建铜仁·凤凰机场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省际边界地带区域合作的约束因素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实施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现有的文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并且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二是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的研究,考察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围绕着一些热点问题如“撤县改市”、“市领导县体制”、“撤消地区行署建立实体市”等,展开激烈的争论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对策。刘志强、邹卫星、周立群等[[3]]从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的体制性障碍入手,并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一体化发展为例,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问题,认为区域政府合作是现有体制下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刘军,陈亚欣等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一体化实践看,在新发展格局下,提出财政制度安排、规模效应、产业升级以及协同创新等路径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刘丽萍、刘家树等从生产函数、新经济地理和管理学的的综合视角下,建立理论和计量模型,发现经济地理因素是影响两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提出适度提升城市规模和质量、调整行政区是较为合理的政策安排。

(二)国外研究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在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区出现了世界性的中心城市、大都市连绵带和城市群体,如英国大伦敦都市区、法国巴黎大都市区、荷兰兰斯塔德都市圈、美国纽约都市圈体系、日本三大都市圈以及韩国汉城大都市区等都市圈。从这些都市圈的运行过程发现,都市圈的发展能够促使产业集聚和提高规模经济效应,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提升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给世界各国和城市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姜乾之、张靓[[4]]在研究东京为核心的东京大都市圈崛起过程中,发现东京大都市圈政府主导型的治理结构,重点包括统筹规划机制、顶层管控机制、区域竞合机制与市场协调机制,有力支撑了东京大都市圈集约化、多核心的空间拓展和经济绩效实现,为我国的都市圈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融合发展的的必要性。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红色文化传承、跨省产业协作、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引导湘赣边区域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协同发展

。充分利用湘赣边区域中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目前发展的情况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明确这四个方面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为避免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中具有相同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更应该加强生产以及营销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湘赣边区域比较优势、互补优势,着力推动湘赣边交通设施互联、产业配套互促、旅游市场互拓、标准规则互认、生产要素互补。

三、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发展的基本现状

地理相近、人文相亲,湘赣边区域的人民天然就有一份感情。近几年来,湘赣两省共同推进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让两地心连心、让“老表”并肩行。湘赣边区域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策源地,是中国人民军队的重要建军地,包括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株洲市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岳阳市平江县,郴州市安仁县、宜章县、汝城县、桂东县,江西省萍乡市全境,九江市修水县,宜春市袁州区、万载县、铜鼓县,吉安市井冈山市、遂川县、永新县,赣州市上犹县、崇义县等24个县(市、区),总面积5.05万平方公里。

近年来,湘赣两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积极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共同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在金属新材料、矿山机械、锂电池等领域联合攻关,共建了萍乡、浏阳等一批合作产业园。全面深化红色文旅合作,联合举办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共建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秋收起义·湘赣红旗”精品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线路。共同创建“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平江酱干、茶陵红茶、汝城辣椒、井冈蜜柚等一批湘赣边优质农产品备受市场青睐,推动了区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扎实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高速公路、区域连接线、旅游公路不断完善,《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落地见效,多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湘赣边区域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协调发展的实践模式探究及体制机制保障分析

产业发展深度协同。产业发展是湘赣边区域融合发展的重头戏,从省际交界地区协调发展的角度对产业分工进行布局,通过交界地区间的产业合作实现生产要素互补产业配套互促,达到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陶瓷、花炮、玻璃、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在园区发展、人才培育、公共平台搭建、“湘赣红”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国际陶瓷之都、中国花炮之都、中南玻璃高地、湖南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长株潭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文旅发展品牌共响湘赣边区域具有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优势资源基础。以“两山”铁路开通为契机,以毛泽东同志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秋收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协同策划一批湘赣边红色文旅精品线路,进一步打响区域红色文旅品牌,打造湘赣边全域旅游重要节点。利用数字经济信息化方式赋能,加快红色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搭建统一的智慧红色旅游信息化平台,实现广告统一投放宣传、客源资源数据共享等功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两省各地方政府应相互协调商议,统一规划,针对具体的建设情况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统一支出,强化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同支出的资金保障机制,在合作共建的统一规划、统一支出、统一建设的模式下展开合作,提高地方政府间的协作效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保障能力,打造分工合理、定位清晰、互为补充的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借鉴欧盟成员国缴纳“会费”和长三角区域发展促进基金的形式,设立湘赣边区域协调发展“资金池”,使区域内各地方政府用于供给公共服务的支出资金趋于平衡,各地区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共同提供公共服务,降低区域公共服务提供差距,实现区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减少区域公民的对立,促进湘赣边区域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域社会共治机制,联合开展渌水治理、安全检查、治安防控、治超治限等一系列行动,守护好渌江“一江碧水”,打造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区。

参考文献

[1]周灵灵,张琦.关于革命老区协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建议[J].社会治理,2020(12):53-57.DOI:10.16775/j.cnki.10-1285/d.2020.12.014.

[2]赵平.推动湘赣边区域交通高质量发展[J].新湘评论,2021(20):13-14.

[3]张文涛,肖大威,廖路思.粤闽赣省际边界区的协同关系和尺度重组[J].南方建筑,2022,(03):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