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药论中药煎煮方法与中药有效成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探讨中药论中药煎煮方法与中药有效成分

刘泉益

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30070

摘要:中药煎煮的方法与中药有效成分密切相关,汤剂设备、温度、水量、次数、时间等因素可能影响重要有效成分的溶出和用药效果。选择合适的汤剂方法可以提高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本次主要概述了中药汤剂的传统方法,总结了汤剂方法与中药有效成分的关系,为正确选用汤剂方法提供了指导,保证了中药汤剂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所得文献与同行业人员共享,望对行业的前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药汤剂;煎煮方法;有效成分;临床疗效

  中药汤剂是指去除中药废渣后获得的液体制剂,是中药中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形式。剂型组灵活,充分满足中医辨证治疗的需要,临床应用广泛。中药汤剂具有容易吸收、效果强、效果好等特点。正确的用药可以帮助改善病情,但用药方法不对,不利于病情的改善,甚至可能使病情恶化。作为中药汤剂使用前的最终工艺,直接影响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而汤剂方法的选择也直接影响中药汤剂的功效。本文分析了煎煮方法与中药有效成分的关系。

1煎药原则
  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取决于其活性成分的完全溶解,中药有效成分能否完全溶解取决于汤剂方法的选择。用具的选择、水量的控制、温度的控制、煎煮次数和煎煮时间都会影响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因此,煎药应遵循最优化配置原则,并考虑到所有影响因素。清代医生徐令泰谈到汤的重要性。他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中药煎煮过程实际上是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然后发生复杂反应的成分分解过程。只有掌握科学的解吸方法,严格实施相关操作规程,有效成分才能完全溶解,减少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2煎煮方法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影响
  2.1煎药器具
 中医论著和现代研究均认为,最为理想的煎药器具是陶罐或砂罐,其原因在于这两种材质的器具受热较为均匀,性质也比较稳定,通常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不建议选择铜和铁制成的仪器,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如果选择这样的仪器,轻者药物中的一些有效成分会沉淀,药物的有效含量会降低,而重者会产生有害物质,产生毒性。发现铝锅并不是理想的选择,因为它不耐强酸强碱,煎出的汤汁会含有铝离子。银器不通用,导热系数高,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2.2煎药用水及用水量的科学控制
   水质和水量的差异影响着药物活性成分的溶解,即汤的质量。汤里的水对医生来说一直很重要。《本草纲目》中提到的汤水有40多种,还有井水、河水、雪水等。建议将冷水煮沸,因为它含有较少的矿物质和金属离子,这样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有效成分的溶解能力。此外,水量在溶解活性药物成分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太多的水会延长烹调时间,影响药物浓度,太少的水不易溶解活性成分。对于水量控制,可通过实证估算和水量测量实现[1]。

目前煎药最常用的水是自来水、济宁水或干净的河水。但最后还是用凉开水比较好,因为目前自来水需要消毒,而且含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很可能会和中药中的一些药物发生反应。加入的水量取决于剂量、吸水程度和实际煮沸时间。通常第一次煎药需要加更多的水,比中药多泡2厘米到3厘米的药。第二次煎煮时,可酌情减少加水量。确定汤剂的加水量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经验估算法:解表药、普药、补药加水,煎煮400毫升至600毫升、500毫升至700毫升、700毫升至900毫升,第二次煎煮中的计量比分别为280毫升至300毫升、300毫升至350毫升、400毫升至500毫升。另一个计算加水量的公式是: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药物总重量×3+煎煮时间×10+用量;沸水量=煮沸时间×10+用量。对于吸水性强的中药材。考科选择:一、代水煎药法是将一剂中的大剂量药物分开煎服,然后以汤代替中药渣,其他药物以中药汤煎服。二、煎服法。将大、小剂量药物分别煎煮,分别过滤,然后取中药汤剂,再混合、煎煮、浓缩。三、多肉植物浓缩法。即,将上述中药混合在一起,煎煮2-3次。你需要每次煎300毫升左右的汤剂,过滤杂质,放在一起继续煎,浓缩到300毫升左右服用。前两种煎法更适合于方中只有少数大剂量中药时使用;第三种煎法适用于那些一般为大剂量药物的方剂。

2.3煎药次数
  为了充分利用药用草药,发挥作用,一剂药通常要煎煮两三次。根据煎煮药物的次数调查,结论基本相同。第一次煎煮率约30%,第二次煎煮率40 ~ 50%,两者合并煎煮率可达70 ~ 80%。如果使用中药汤剂机,汤剂数量不应太高,以免药物成分发生变化。研究表明,大黄头的头煎会促进肠蠕动,而二煎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即会抑制肠蠕动。可以看出煎煮次数是根据药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以统一的模型作为参考是不科学的[2]。

2.4煎药火候和时间
 李时珍认为: “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可以看出汤剂需要掌握火的顺序和火力的大小。汤火分为文火和武火,应该用武火煎煮到微沸,继续用文火煎煮。根据各种药物的不同特点,控制热量和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煎煮药物的活性成分。具体来说,一般药物应先用武火发酵,然后用武火和文火煎煮,头煎和二煎各需20min;解表药当以武火速煎,头煎和二煎各需10min;滋补调理药物应先武后文,煎煮时间较一般药稍久一点,保证药汁浓厚,药理持久[3]。

3 注意事项
3.1 浸泡
  中药在煎煮前必须浸泡,因为中药一般是具有一定大小和厚度的干植物。因此,没在进行煎煮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将其进行浸泡,使中药饮片更加潮湿,细胞膨胀,产生相应的渗透压力,使有效的药物成分逐渐渗入细胞组织之外的水中,促进药物活性成分的溶解。
3.2 在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
  一些患者认为污垢等杂质粘在中药表面,需要先用干净的水清洗中药才能浸泡在汤汁中。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很多中国草药都是粉末,如爽身粉。如果对其清洗就会将滑石粉清洗掉,药就会失去原来的功效[4]。

4讨论
   中药汤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汤剂质量将直接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因此,充分了解中药汤剂的相关预防措施十分重要。中药主要是具有一定体积和厚度的干植物。煮前先浸泡,使其潮湿柔软,使细胞肿胀,这样可以减少煎煮时间,有利于活性成分的溶解。但是,应避免开水浸泡,具体浸泡时间应根据药用植物的性质。药物可以在汤剂前嵌入,但不应该清洗,因为很多药物都是粉末形式存在的,在清洗过程中可能会随着水流失,导致有效成分的流失。大多数儿科和外科药物遵循不太精细化用药的原则,来消化一些特殊的药物,如贝壳、矿物质、康乃馨等,要彻底煎煮,保证有效成分完全溶解,必须分解成颗粒。对于大剂量草药的煎煮,可采用煎汁代水法、多汁浓缩法,尽可能提取有效成分,取得最佳疗效。大量研究证明,汤剂法对中药有效成分影响最直接。煎煮设备、用水量、次数、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中药汤剂的质量,影响有效成分的溶解和临床治疗效果[5]。

5总结

  总之,中药汤剂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选择正确的汤剂方法可以加快患者病情的改善,而选择错误的汤剂方法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果病情严重,甚至会恶化。作为中药辩证法的最佳表现,中药煎煮过程中影响有效成分溶出的因素很多,导致临床疗效差异较大。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煎煮方法尤为重要。煎药应遵循最优化配置原则,规范煎煮工艺,使得汤剂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溶出,提高中药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顾根网.浅谈中药煎煮方法对汤剂疗效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20,12(4):21-22.
  [2]庄延双,蔡皓,刘晓,等.影响中药汤剂质量的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2021,11(5):1048-1050.
  [3]陶春虹.谈煎煮方法对中药汤剂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0,16(5):105-107.
  [4]刘萍,王平.影响中药煎煮质量的因素分析[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20,12(5):44-46.
  [5]李学林,王璟.中药煎药机煎煮及包装汤剂过程中卫生学控制要点[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6(8):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