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政策与规划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2
/ 2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政策与规划分析

封胜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垫江分公司  重庆  408300

摘要:新能源作为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我们也在不断的研究和开发。一些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和太阳能不会枯竭但是人类目前大规模使用的非可再生能源,是不能利用后再次生成。能源开发和利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过度开发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只有调整目前的能源资源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才能真正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政策规划

引言

能源是人类从事生产和维持生活的必要保障。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不断加大对能源的开发利用,甚至采用了掠夺式的开发手段。21世纪以来,全球面临的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趋严峻,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严重冲击了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将经济复苏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紧密结合,各国纷纷选择“绿色复苏”路线,将绿色经济置于刺激计划的核心,加大对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入,我国也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的战略举措。

1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政策概况

目前,强制性政策主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更高一级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2005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又称《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在中国正式实施,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第十二次会议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了修订。2010年,修订后的《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不仅《可再生能源法》在法律上获得通过,国家也根据其法律政策实施了完全有保障的可再生能源采购制度。此外,在当前市场上,对企业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成本补偿机制,国家还启动了可再生能源基金,鼓励现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可再生能源。2007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了中国加快发展风能和生物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使可再生能源消耗在2010年达到能源总消耗的10%以上,在2020年达到能源总利用的20%以上。《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后,实施了支持电价和投资补贴、促进可再生能源规划体系建设和加强对可再生能源产业支持等各项造福人民的政策。

中国逐步完善了可再生能源的法律体系。考虑到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以及管理、可持续发展和产业成熟市场的需求,刺激成本和效益应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关注的焦点。经济手段作为刺激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途径,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激励制度可分为发展基金、减税、财政补贴和价格控制四大类。

2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意义

2.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水平

我国属于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能源相对稀缺,主要以煤炭为主,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偏低,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对外依赖度较大。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从我国的能源资源情况以及国际形势考虑,改变我国能源结构的任务已十分迫切。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全局高度,提出能源安全新战略,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占领未来能源利用制高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

2.2有利于开拓新的经济体系

我国可再生能源分布广泛,发展潜力巨大。各地区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条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推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对优化当地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均可发挥积极作用。随着可再生能源自身不断推动创新,拓宽行业增长边界,将会带动能源计算、装备制造、电动汽车等多学科领域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将成为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3国内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3.1开发利用

在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需要建设相关项目,如大规模水电站、大规模风力发电基地和太阳能项目。项目在制定过程中,必须严格规划,并制定年度可再生能源计划。对于一些小型可再生能源项目,应在政府支持下提供相关指导,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3.2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一是加快推进电源调节能力提升。通过改善机组调峰能力、爬坡速度、启停时间等多个方面,增加机组运行灵活性并提升调峰能力,同时要求电力系统优先利用新能源电力,加快优化配套储能规模,充分发挥配套储能调峰、调频作用。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源网荷储系统。开展市(县)级、园区(居民区)级等不同规模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在城市商业区、综合体、居民区,依托光伏发电、并网型微电网和充电基础设施等,开展分布式发电与电动汽车(用户储能)灵活充放电相结合的园区(居民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在工业负荷大、新能源条件好的地区,支持分布式电源开发建设和就近接入消纳,结合增量配电网等工作,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建设。三是加快推进配网向智能主动配电网转变。推进城市电网升级和现代农村电网建设,在居民集中区优先开展局部电网建设,针对城市重要负荷加强局部电网结构,配置保障电源以及自备应急电源。推动电网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调控,优化调度运行,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新能源并网质量和效率。四是推进高度电气化的终端负荷多元互动。以现代信息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储能等新技术为依托,运用“互联网+”新模式,调动负荷侧调节响应能力。

3.3提升技术装备能力

为了有效地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必须对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各类设备进行全面创新和改革,促进风力设备的使用,有效地使用太阳能。国家应在高信息技术领域使用适当的政策和战略决策,妥善应对新兴产业政策,确定相关产业,并为相关技术提供支持。做好新能源的产业基地工作,鼓励各地区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新能源装备生产,了解新能源装备质量,与相关产业合作,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我国必须不断使用可再生能源,为我国建设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相应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旨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可再生能源的收集和利用,以满足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健,李莉,吴念远,赵英汝.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展望[C]//.国际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报告(2019)

[2]田其云.绿色能源革命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路径[J].中州学刊,2019(07):89-94.

[3]王婷,蔺洁,张汉军.主要国家新能源政策进展及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9,

[4]梁琪琪.我国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5]张倩.能源转型下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研究[J].低碳世界,2019,9(03):23

作者简介:封胜,男,1980年5月出生,重庆市垫江县(籍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