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合一”后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 2

“双轨合一”后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谭琼峰1,魏亚元1,赵士宇1,张帅1,吴相柏1#

(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北宜昌 443008)

【摘要】

目的:探究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提出对策和建议。

方法:以三峡大学为例,选择我校5家附属医院2019~2021级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星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所有图片均采用Prism 9.0进行绘制。

结果:共纳入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20例,有效问卷数量为116份,有效率为96.67%(116/120);约有84.48%(98/116)的导师能够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较为系统、全面、定期的培训指导,39.66%(46/116)的专硕生希望导师能够用心或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指导,12.93%(15/116)的学生满意度较低,91.38%(106/116)的专硕生在调查中表示临床工作较重,时间有限并相对分散,75%.00(87/116)的专硕生认为需要通过临床科研方案设计的培训来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结论:在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找准定位,加强科研配套课程的设置;完善制度的同时,健全激励机制,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持久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双轨合一;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科研能力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医学教育是我国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基石,是保障健康2030实现的重要手段。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临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还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科研人才,提升国家医学创新力。2015年提出“双轨合一”的模式以来,目前已走过近七年的实践,不难发现此模式在培养高等医学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如何培养专业型硕士临床技能的研究较多,对如何培养专业型硕士科研能力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对策,提升临床专业型硕士培养的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了解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真实水平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对三峡大学5家附属医院2019~2021级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有120例大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116份,有效率96.67%,平均年龄(27.14±2.53)岁,男性53例,占比45.69%。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专硕生的现状为“临床为主,略有学术”,但专硕生们普遍认识到了研究生学习期间应该“临床与学术并重”。专硕生对培养科研能力具有强大需求,但目前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尚需提高。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的方式进行线上问卷调查,为保证同学的参与度,将问题简化为导师对专硕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指导情况、专硕生希望导师进一步提升和改进的地方、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情况、专硕生认为制约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专硕生希望在读期间加强科研能力培训的主要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1.3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年龄和化验检查结果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例数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所有图片均采用Prism 9.0进行绘制。

  1. 结果:

2.1 导师指导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4.48%(98/116)的导师能够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较为系统、全面、定期的培训指导,但仍有15.52%(18/116)的导师存在着指导过少的问题,甚至有1.72%(2/116)的导师从未对自己的研究生进行过指导(图1)。

图1 导师对专硕生的科研能力培训指导情况分布图

2.2专硕生对导师的期待

专硕生希望导师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科研能力进行指导,约39.66%(46/116)的专硕生希望导师能够用心或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指导,约32.76%(38/116)的专硕生希望导师能够提升自己指导研究生的能力,约30.17%的(35/116)专硕生希望导师能够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详见图2。

图2 专硕生对导师的期待分布图

2.3课程设置

专硕生反馈,目前课程中,约有49.14%(57/116)的专硕生认为临床诊断学的教学效果最好,而临床科研方法[12.93%(15/116)]在反馈中显示满意度较低,详见图3。

图3 专硕生对课程设置的教学情况反馈

2.4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

制约目前科研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中,约91.38%(106/116)的专硕生在调查中表示临床工作较重,时间有限并相对分散;约57.76%(67/116)的专硕生认为自身松懈是自己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详见图4。

图4 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布图

2.5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约75%.00(87/116)的专硕生认为需要通过临床科研方案设计的培训来加强科研能力培养;约(85/116)的专硕生认为需要通过查阅文献,约(78/116)需要通过临床科研方法实战训练来提高科研能力,详见图5。

图5 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分布图

3. 讨论:

2014年教育部联合其他五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新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改革意见,要求所有新招收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也是需要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因此,专业硕士具有了“双重身份”,我国的临床专业硕士培训也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

上述举措解决了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长、重科研轻临床等众多问题,但也带来了专业硕士研究生缺乏必要的科研训练。此外,国家的指导文件中缺乏针对科研能力考核的具体定位。因此,目前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比较低。安徽省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0%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存在着“重临床,轻科研”的问题,约62%的专硕生表示在临床科研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临床工作繁忙,时间零散,无心科研[1]。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阶段的重要责任人,其学术能力和培养方案对研究生质量,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2]。专硕生的导师不仅承担着临床工作,还有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导师时间和精力比较有限,制约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指导[3,4],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导师需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5]。

此外,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轮转期间,临床工作相对繁忙,接受科研训练的时间相对较少,这是专硕生目前科研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与胡曼曼、刘尚静、罗海燕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2,6]。因此,需要通过完善考核制度和课程设置,提高专硕生的时间利用效率,重视临床的同时,注重科研创新培养。

参考文献:

[1] 胡曼曼, 钱志刚, 司菲,等. 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况调查——以安徽省为样本[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8):5.

[2] 刘尚静, 吴婧, 王体春,等.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探索[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2, 21(04):402-406.

[3] 莫小强, 陶丽华, 唐乾利,等. "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6(1):3.

[4] 王琳, 赵静洁, 郭水龙. 浅谈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的培养[J]. 继续医学教育, 2017, 31(9):3.

[5] 罗虎, 杨静翔, 周向东. 临床医学研究生学术水平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西北医学教育, 2016, 24(004):565-567.

[6] 罗海燕, 邓立普. "5+3"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J].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 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