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舆情中看我限电措施及相关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0
/ 2

从国际舆情中看我限电措施及相关启示

喻爽,李占英

【摘要】2021年9月下旬,我国一些地区出现限电措施,造成工厂减产、停产,甚至连居民用电也受到影响。在国内一家水务公司发布将“不定期、不定时、无计划、无通知停电限电”的公告后,国内舆论达到高潮。境外媒体敏感捕捉到这一热点,纷纷刊发报道对我限电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在外媒一贯带有偏见的视角下,对事件相关影响的分析无疑存在夸大和演绎的成分,但这也给我信息发布及舆论引导等工作带来一定启示,即加强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防止外界利用国内舆论、转变观念建设服务型政府和企业。

【关键词】限电;电力危机;全球供应链;舆论引导

2021年9月,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出现限电、停电情况,全国范围内多家企业和工厂受供电影响临时停产。尤其是东北地区工厂用电和居民用电均受拉闸限电影响,受到境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境外媒体对相关话题进行大量报道,并从多角度分析我限电、停电措施的原因和影响。总体来看,外界对于限电原因的分析较为客观,和国内相关舆论分析基本一致,认为实现“双碳”目标、煤炭及天然气供应短缺以及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三方面原因造成电力短缺;但部分外媒对于限电措施造成的影响有夸大倾向,渲染其“威胁”全球供应链,甚至直接将矛头指向政府治理,同时也应警惕外界借此炒作“中国经济承压论”。

一、境外舆论走势及特点:地方水务公司不当公告引爆舆论,国内外舆情联动明显

实际上,自2021年7月以来,南方多个省市就已因高温天气频发、出现用电高峰,而陆续要求工厂限制用电量或控制产量以缓解用电紧张。9月以来,东北地区也经历了先对非居民执行有序用电,其后在仍存在电力缺口的情况下才采取居民限电措施,但并未引起国内舆论过多关注。直到9月26日晚,吉林市新北水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不定期、不定时、无计划、无通知停电限电,这种情况将持续到2022年3月份,停电停水变为常态”。该不当公告立刻引发当地不满,进而引爆国内舆论。#东北限电#的话题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持续刷屏。境外舆论借势跟风炒作,国内外舆情联动明显。

利用专业数据库检索统计,自9月26日起外媒对我限电举措的关注度急剧上升。虽然新北水务公司次日因“措辞不当,内容不准”而道歉,国家电网也公开表态,但国内外舆论并没有很快平息下来,而是继续发酵,直至10月2日才出现明显下降(见图1)。同期“谷歌趋势1”的搜索热度也基本印证了这一趋势(见图2)。

图1:2021年9月20日-10月2日境外媒体相关中英文报道量趋势图

图表, 折线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2:2021年9月-10月“谷歌趋势”关于中国电力短缺问题热度图

二、外媒从三个层面客观分析造成电力短缺的原因,同国内分析较为一致

(一)政策层面——受“双碳”目标和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驱动

从政策层面看,外界认为中国“拉闸限电”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已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且在2021年9月召开的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将停止在海外建设燃煤电厂,因此希望做出一些成绩,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脱碳”是认真的。外媒还认为,中国暂时关闭许多工厂是为了避免超过规定的能源使用限制。在中国制造业最繁忙时出台限电举措,反映出中国正努力平衡经济增长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也有媒体称,10月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加大了作为会议东道主的中国的压力。二是认为中国正尝试改变几十年来“依赖信贷和煤炭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在2022年冬奥会即将举行之际确保“冬奥蓝”。此外,部分“能耗双控”目标完成不理想的地区为完成审核加大调控力度,甚至采用强力手段也是造成拉闸限电的原因之一。外界对此评论称,中国经济能否承受如此剧烈的调整还有待观察。

(二)供应端——煤炭供应短缺及煤、气价格飙升共同阻碍电力增产

从供应方面来说,外界普遍认为煤炭供应短缺以及煤炭和天然气价格飙升是阻碍电力增产的主要原因。从2020年起,由于受到中澳经贸关系紧张的影响,中国停止了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然而中国的电力生产高度依赖煤炭。中国国内也因一系列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导致煤矿生产放缓。此外,新冠疫情限制放松后,世界其他一些主要经济体都希望储备天然气,造成全球天然气短缺。供应短缺等因素还将煤炭和天然气的价格推到了创纪录高位,而电价却不能随之上涨,因此导致一些发电厂难以获取利润,甚至出现发电越多亏损越严重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外媒多将报道重点放在中国“惩罚性”禁止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导致煤炭供应不足上,并由此指责中国“霸凌”澳方,却往往绝口不提澳大利亚屡屡甘当反华“急先锋”的跳梁小丑姿态。

(三)需求端——用电需求持续增加造成电力供不应求

从需求角度看,自2021年年初以来中国电力需求持续处于提振状态,高温、供暖、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都较高。外媒称,多年来,中国电力消费的增长速度几乎不低于经济增速。但随着中国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雄心转化为政策目标,这种模式开始遇到问题。在不增加煤炭消耗的情况下,如果电力需求维持年均5%的增长率,中国每年将需要100千兆瓦的太阳能和50千兆瓦的风能,但目前的供给只能满足近一半需求

2。同时,世界上更多地区在新冠肺炎疫情有所缓和后重新开放,也大大增加了中国出口工厂的用电需求。据称,中国2021年的电力需求增长速度几乎是往年的两倍。

三、外界从三方面夸大我电力短缺对国内外造成的影响

(一)对经济的影响:电力短缺拖累经济增长速度增加短期经济成本

境外媒体及相关分析人士称,各地的限电停电措施造成工厂减产或停工,电力紧缺问题也已经导致多个地区重工业萎缩,将拖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给“正在放缓的经济增加新威胁”。日本最大券商野村证券将中国2021年经济增长预期从8.2%下调至7.7%3,美国知名券商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也称,如果工厂减产持续下去,中国2021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可能会下降1个百分点。不过,路透社引述资深专家称,电力紧缺问题对中国经济短期有些影响,中长期影响不大。野村证券的经济学家也称,“中国实施能源消耗限制的空前决心可能会带来长期效益,但短期经济成本巨大。”

(二)对社会民生的影响:“电力危机”影响居民生活和社会稳定

境外媒体热衷报道“电力危机”对民众生活带来的冲击,渲染在经济放缓和全球供应链中断之际,“加大了社会不稳定风险”。个别媒体还将电力短缺问题同政府管理工作挂钩,称其对党“构成挑战”,试图造成社会对立,还需加以警惕。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在保持供电、供水方面遇到的困难,给执政党带来挑战。中国执政党今年一直在做出必胜的姿态,强调中国在迅速遏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上的成功,以及在一场与美国和加拿大的争端中赢得了华为高管孟晚舟的释放4

(三)国际影响:中国电力问题“威胁”全球供应链并导致欧洲等地电价上涨

境外媒体还报道苹果和特斯拉等公司的主要供应商因中国“严格的电力政策”已停止一些在华企业的生产,称其“威胁到包括iPhone13在内的一些产品的旺季供应”并可能在圣诞节前“进一步扰乱全球供应链”5;并称中国许多制造业中心出现停电现象有可能进一步扰乱本已紧张的全球半导体和其他重要商品供应链。野村证券分析师也指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制造商的电力供应冲击,将波及并影响全球市场。”《纽约时报》甚至称,中国的电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欧洲等其他地区电价上涨,试图将一切问题都“甩锅”给中国。

四、舆论引导工作相关启示

(一)面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需跟上

这次危机的暴发暴露出地方政府和企业存在应急事件处置不到位的情况。9月23日起,东北三省部分地方已开始在用电高峰时段部分拉闸限电,给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带来影响。甚至已经出现了因突发限电造成排风系统停运,导致辽宁某公司发生高炉煤气中毒事故的情况。此事本应给各方敲响警钟,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吉林新北水务公司公告引发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从此次舆情发展态势看,国内外舆情联动愈来愈明显,时间差也越来越小。如能争取在第一时间做好国内舆论引导和民情疏导工作,一定程度上就能避免境外媒体的持续炒作。

(二)防止国内民众不满情绪和不利言论被外界利用放大

境外媒体在报道中反复强调限电措施给民众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利用并放大国内民众不满,制造对立情绪;夸大我“电力问题”和溢出效应,渲染我“电力危机”给外界带来“威胁”,这一动向值得注意。尤其是国内有些网络文章宣称,缺电其实是国家下的一盘大棋,与对外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权、中美金融摩擦相关,甚至断言可以通过大规模“拉闸限电”措施,“一举击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从此“彻底扭转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仅要杜绝此类“降智”言论的传播,还要防止这种根本不存在的“阴谋论”被外界利用。

(三)转变观念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企业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是建设令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方面。并且这不仅是对政府部门的要求,为民众提供各种服务的企业也应将群众的满意作为自身努力的重要方向。有关机构或企业在发布消息时如果高高在上缺乏人文关怀及同理心,只会引起民众的反感和愤怒,最终导致舆论“翻车”。此外,还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提前做好预案,在实施限电措施前对居民给予充分合理的解释,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出充分预判和前期准备,帮助民众顺利度过停电期,并且一定要避免再次发生危及民众生命安全的情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