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代建筑如何转向生态建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浅论现代建筑如何转向生态建筑

袁春银 ,胡田汉 ,田增鑫

身份证号:372923199008165636

身份证号:371329199105200039

身份证号:371302198607234031

摘要:生态建筑建筑理论是以自然生态原理为基础,探索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塑造最舒适、最合理、最具维度的环境发展。生态建筑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发展生态建设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态建筑的概念和特长,简要概述了其设计原则,并从建筑方案、建筑能耗、绿化、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重点论述了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生态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新能源;降低污染

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人类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进步,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自196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退化和资源枯竭等对其生存的严重威胁。在这个阶段,自然研究、自然意识、良好的环境治理和良好的生态保护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1现代理筑的发展

现代建筑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当时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一一中国。现代主义建筑潮流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达到顶峰。

现代主义建筑潮流是20世纪众多建筑潮流中最重要、最深刻的。“国际风格”的出现为现代主义提供了一种理论,即“开拓机器生产时代的新的创造潜能,怀有对机器的热忱”。强调功能决定形式,不谈民族特色、个性特征,而以纯洁性为目标,反对装饰。这种国际语言正逐渐走向理性和标准化,最终使现代主义走向极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根植于现代主义建筑相反原则的争论和创造性建议成倍增加。复古新古典主义;全开结构,展示各种机电设备的原始形式的高科技阵营;以及理性、情感、抽象和历史相结合的理性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反建构主义等建筑潮流。

2生态建筑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的新理念。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生态建筑是一个宽泛概念。狭义上说,它专指符合生态学原理、与环境良好的建筑;广义上说,它不仅是生态学思维与城市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还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广阔视野。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减少对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的消耗,能较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负面影响;构造适合人类健康、舒适生活的生存和居住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生态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生态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

3、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

3.1建筑全过程的资源与能源消耗

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新建200000hm2建筑,现有的4410000hm2hm2建筑,绝大部分属于高耗能建筑。据欧洲建筑师协会测算,建筑在整个过程中的能耗占全部能源的50%。例如水泥建造,谁去开采石灰岩烹调的水泥灰岩中,运输时混凝土厂家做的成品贸易或建材随后被用于建造,这一过程需要很大的能量消耗。一旦建筑完成,建筑的运行和废物的最终处理都需要消耗能源。此外,建筑消耗50%的水资源,40%的原材料,占农业用地减少的80%。与此同时,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气体、50%的水污染和48%的固体废物来自建筑。无论是能源消耗、材料消耗还是污染产生都与建筑有关。

3.2我国生态建筑的理论与实践

总的来说,生态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将“绿色建筑系统研究”列为九五规划的优先资助课题。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宪章)明确呼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新世纪的工作标准。各部和研究机构、大学和大学随后开始了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在一些办公楼、大学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和农村住宅中实施了绿色建筑实践。2002年底,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奥组委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牵头并联合有关单位,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建立了科学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形成了绿色建筑定两化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全过程控制的观点和与之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实施指南。

4、我国发展生态建筑的对策

4.1加大生态环境观的教育,提高生态意识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生态建设的发展首先是对意识问题的回应。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加强生态建筑发展的国际文本流动和合作,加强了生态建筑发展的培训和宣传工作。生态建筑的发展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除了一贯倡导社会普遍对增强环保理念、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也需要加强建筑师“以环境为中心”的认识,重视开展生态建筑科研工作。

4.2建立健全发展生态建筑的政策法规

在政策制定方面,许多外国经验对我国是有益的。例如,为了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德国政府和该公司采取了各种措施。其中,国家银行系统为绿色建筑提供低息支付,并为节能技术的应用提供资金;为明确界定的目标群体(如业主、建筑师、推广人员)建立推广信息和咨询系统;这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公众对采用新的节能技术的认识和咨询等。目前,中国需要加快建立一个政治和监管体系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提高建筑技术标准的支持对于节能和绿色建筑,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行政制度,发展节能和环保建筑。

4.3大力发展节能建筑

建筑节能的重点必须是提高建筑的热性能和减少热损失。城市生态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仔细规划和设计,包括建筑朝向、外墙表面、墙体热性能、窗户关闭性能、朝南窗户表面大小等方面。中国加大了对节能建筑的开发力度。其次,新建筑必须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第三,启动现有建筑能源改造政策,重点是政府公共建筑能源改造;第四,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特别是太阳能、风能、地热热泵、水热泵等;第五,改革城市供热制度和方式;第六,改进旨在提高建筑物节能的技术措施。

结语

节能的技术原理是减少能源消耗的热量储存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减少依赖性等不可再生资源利用和煤等。大楼的设计中结合不同气候特点,依法运行阳光和风训练法、利用等节能措施的阳光和通风,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采用蓄热材料和绝热性能。改善维修结构的隔热和保温,利用太阳能在冬季取暖,在夏季制冷,通过遮阳装置避免夏季过热,最后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参考文献:

[1]欧阳东生态建筑节能设计研究[期刊论文]《电气应用》ISTICPKU-2016年2期

[2]叶宇丰基于生态理念的住宅节能设计研究[学位论文]2016-同济大学:建筑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3]孟聪龄,曹艳霞.对生态建筑发展重要性的分析[J]山西建筑;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