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不确定的生涯决定论对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积极不确定的生涯决定论对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启示

夏雪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重庆市  邮编:404100

摘要: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测性已是生涯发展的本质特征,生涯的转弯处,通常是人生的重要转折处,需要生涯抉择。在大学生生涯教育工作中,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不确定的生涯观,用积极的态度来适应生涯规划中的不确定,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帮助大学生改变“一根筋”的思维模式,引导大学生左右脑并用,弹性应变。

关键词:积极不确定、生涯决定论、大学生、生涯教育

过去人们有能力预测未来,旧的决策依靠左脑,追求确定性和一致性。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就业形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今后从事的职业千变万化,不再局限于固定工作或岗位,如今社会各界对人才的灵活性和适应力越来越高。生涯规划之道便是不确定之道(刘淑慧, 朱晓瑜,1999),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已是生涯发展的本质特征(Bright,2011)。本文重点介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吉雷特提出的积极不确定的生涯决定论,并尝试结合我国大学生生涯教育现实情况,阐释其对我国生涯教育的几点启示。积极不确定的生涯决定理论主张灵活性,强调接受变化,对如今的生涯决定对生涯教育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文献综述

(一)理论起源

积极不确定的生涯决定论由吉雷特(Gelatt,1989)提出,积极的不确定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及接纳做决定时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包括信息、情绪、认知判断以及成功几率的不确定(金树人,2007)。积极不确定论是一种新的态度、新的思维方式,接受变化和弹性。生涯之学是应变之学,大学生应当树立“积极不确定”的生涯发展观(郭少东,2012)。生涯决策领域里 Gelatt的“ 积极不确定论”、Mitchell等的“计划性巧合理论”和生涯适应力理论都强调不确定性的观点,主张适应“现在”,但是不全然舍弃过去,而是更好的诠释现在(赵小云,郭成,2010)。

(二)积极不确定的生涯决定论的基本观点

1、不对事实报有幻想。

如果一个人对所有事情都有完整和完全可靠的信息,那么就不需要做任何思考(De Bono,1985)。但是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社会快速变化使得信息的使用期变得不确定,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远远不足以应对海量信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因主观意识发生改变,使得人们反而需要更多思考。马克·吐温曾说: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当事人不要对事实报有幻想,要知道眼前的只是冰山一角,要用批判和辩证的眼光看待信息,甚至要不断的寻求其他信息。

2、寻找信念,但勿执着于目标,执着于信念。

旧的决策理论和目标设定咨询方法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要去哪里,可能最终会去别的地方(Campbell,1974)。同理,如果一个人执着于追求某一个目标,便无法发现其他目标。March(1975)认为先有目标后有行动往往是错误的,应当是先有行动,才有目标,目标可以随着内外环境调整,决策应该是发现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信念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人执着的信念就像有色眼镜,只能用的单一的颜色看待世界,当改变信念时,就会改变眼镜颜色,从而改变了他们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实际行动。

3、尝试全方位的抉择

旧的决策理论和咨询方法教会人们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决定,新的决策理论和咨询方法则表示最终决策更大的关键在于做决定的这个人。人们无法将决定与决定者分开,人的独特性呈现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决策者如何做决定的过程与决策相关的事实、真相和现实一样重要。全方位选择是指左右脑同时使用,既要规划自己的未来,也要反思自己的过去,做出灵活的决策策略,对决策保持适度弹性,采用积极不确定的态度和方式去应对。

二、生涯决定理论在高校生涯教育中的启示

1、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随时都能通过手机接收外界的一切信息。网络的世界有真有假,大多数时候人们看到的可能只是表面现象,亦或是信息发布方为了博取众人眼球刻意修饰后的内容,因此人们所获取的信息未必是事实和真相,铺天盖地的信息反而给人们做决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信息体现出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而做决定最重要的部分,是当事人面对事实的态度,要有一种识别外界信息的能力,在外部信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高校应当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不以主观意志去判断,也不以偏概全,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思考、分析现实中变化多端的形式,在决策中切勿以为抓住信息就可以预测未来,不轻易被各种信息迷惑或诱导。大学生在听取他人意见时,要始终保持独立思考,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他人对某项事情进行利弊描述时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和价值倾向性,因此个人做借鉴别人经验时,切勿生搬硬套,否则只能闹陷入邯郸学步的窘境。要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自身情况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身的路径。

2、帮助大学生改变“一根筋”的思维模式

一个人如果没有勇气离开岸边,总是停留在眼前,就不会发现新大陆。不确定的积极性改变了决策者对决策目标和理性客观性的态度,生涯决定的最终结果是找到自己的目标,由于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应当根据外界环境进行调整。当前,不少大学生执着于考研“三战”“四战”,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不敢去承担未知的风险,妄想停留在舒适区,试图一劳永逸。高校在大学生生涯教育中应当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打破父辈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式就业观,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目标坚定无可厚非,但是要也深知认真不等于执念,过分执着会让人错失体验很多美丽的瞬间,从而无法发现新的目标,一旦初设的目标没有达成又容易让人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根据特质因素理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个人应当充分了解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根据外界变化调整恰当的职业目标,寻找个人和职业的结合,同时满足组织和个人需要。人在走路时,拐弯最重要,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变化,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路径,也没有一条通往人生巅峰的直通车,总是要多做些尝试,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

3、引导大学生弹性应变

未来是无法预测的,未来必须被想象和被创造,决策者不能孤立于决策情景之外,决策者本身就是决策的一部分,行动的选择恰好是决策者表达个性的地方,不应当被模式化或绝对理性化。一个人不可能在灵活的、具有创造力的环境中创造出一致结果,弹性应变和左右脑并用的新决策框架将导致结果的不一致,这就要求习惯于接受一致性的人们需要具备积极不确定的观点与态度5。高校应当帮助大学生培养弹性应变的能力,深思过去,熟虑将来,左脑理性而逻辑,右脑感性而直观,左右脑并用才能在变化中做出更加完备的决策。弹性应变是一种双向技能,包含应对变化和创造变革,应对变化意味着改变旧习惯,创造变革意味着发明新的东西。在高等教育观念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应变能力差,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高等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片面化地培养“读书型”、“考试型”的学生,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针对性的培养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接纳职业选择和生涯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塑造更好的生涯特质。

参考文献:

[1]刘淑慧, 朱晓瑜. (1999). 大学生的决策型态、不确定性的因应与生涯满意度之相关研究.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集刊.人文及社会科学, 9, 448–473

[2]Bright, J. E. H. , &  Pryor, R. G. L. . (2011). The chaos theory of careers: a user's guid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3(4), 291-305.

[3]Gelatt, &  H., B. . (1989). Positive uncertainty: a new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fo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6(2), 252-256.

[4]金树人. 生涯咨询与辅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郭少东. (2012). 大学生生涯发展不确定及其生涯适应力提升策略探析.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33(1), 3.

[6]赵小云, & 郭成. (2010). 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9), 8.

[7]Campbell, D. (1974). If you don't know where you're going, you'll probably end up somewhere else. Niles, IL: Argus Communications.

[8]de Bono, E. (1985). Six thinking hats. Boston: Little, Brown.

[9]March, J. (1975). Model bias in social a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2, 413-429.

作者简介:姓名:夏雪;出生年月:1995年12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重庆永川;单位: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