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国土空间塑造——以平凉市国土空间规划魅力国土空间塑造专题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魅力国土空间塑造——以平凉市国土空间规划魅力国土空间塑造专题为例

胡小艳

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魅力国土空间塑造是在对自然与人文的特色识别挖掘基础上进行特色利用,通过延申与强化自然人文特色价值,实现特色资源价值外延,是城市形象与品牌的输出。本文以平凉市魅力国土空间塑造为例,研究魅力国土空间的规划思路与途径,主要包含魅力国土空间的识别、塑造和落实三大方面。

关键词:市级国土空间规划、魅力国土空间、平凉市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处于陕甘宁结合部,市辖一区六县,市域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平凉市域横跨六盘山脉,地处黄土高原陇中陇东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有“西出长安第一城”的称号,是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自然与人文资源优越。

本次规划为市级国土空间的专题规划,魅力国土空间在空间范畴上包含了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文化空间。

二、魅力国土空间识别

  1. 魅力生态空间识别

魅力生态空间以国土空间双评价为基础,在底线约束、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进行特色识别利用。

魅力生态空间的识别与评价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性识别方面,通过从全国、黄土高原、甘肃省、平凉市域四个层面来对比识别自然地理的同质化景观和异质性景观,从而确定平凉市所处地区的共性景观与特色景观,并对景观的特色价值进行定性梯级排序。定量识别方面,专题利用GIS技术,在原有地形、遥感影像、规划图纸基础上,分析出景观评价区域的用地类型情况,选取山、水、田、林、草作为自然景观评价要素,进行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定量与定性结合并科学构建评价因子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识别评价,平凉市魅力生态空间的分布特征一是呈现六盘山-关山南北、崆峒-太统山-灵台县南部区域的两条南北向廊道,二是呈现沿河谷廊道分布的规律。

  1. 魅力文化空间识别

魅力文化的识别评价同样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性方面,从大区域与市域两个层面入手研究,其中大区域研究包含河陇文化区、陇东南祖脉文化区、陕甘宁红色文化区、关中平原城市群、渭河流域及六盘山系地区。通过研究对比,明确平凉市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在区域内的共性和特色梯级排序。定量评价主要依据为各层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定量与定性结合并科学构建评价因子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平凉市的文化魅力最具特色的为道教祖脉文化,其次为丝路文化与防御军事文化,黄土高原农耕文化是平凉所处地区最为普遍的共性文化特征。魅力文化的空间主要沿泾河、汭河分布,集中于崆峒山及关山大景区,其次是沿葫芦河、达溪河、黑河分布。

  1. 魅力生产空间识别

魅力生产空间分为农业生产空间和城镇生产空间。根据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平凉优势特色产业现状与规划,明确平凉市的农业主导特色产业为苹果业、城镇主导特色产业为能源化工和安口陶瓷,通过对生产空间的加权重新计算,利用GIS叠加分析法,直接生成平凉魅力生产空间,主要分布于静宁县苹果集中种植区域及华亭县安口镇。

  1. 魅力生活空间识别

魅力生活空间从城镇魅力生活空间、乡村魅力生活空间两个层面进行识别,结合平凉市城镇体系规划、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规划、交通优势来进行评价。平凉市生活魅力空间分布中,城镇呈现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三级分布,乡村以六盘山脉为界,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魅力生活空间是未来平凉市塑造城市形象和控制风貌的重点区域。

  1. 魅力国土空间分布

通过对魅力生态、文化、生产、生活空间的识别评价结果进行数据量化和加权计算,利用GIS叠加法直接生成平凉市魅力国土空间的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落实布局到村行政级别,最终形成平凉市魅力国土空间分布图。

平凉市魅力国土空间分布图

三、魅力国土空间塑造

  1. 魅力国土空间格局

根据魅力国土空间识别评价结果,构建平凉市“两廊四带五区多节点”的魅力国土空间格局,凸显重要的魅力资源节点与魅力脉络。

平凉市魅力国土空间格局

  1. 塑造策略

平凉市魅力国土空间的塑造策略为“以点带面,以点串线,重点突破,潜力保护,整体魅力氛围营造”。基于平凉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应集中有限的精力重点打造魅力节点区域,对现阶段不能开发的潜力魅力区域应加强保护,注重对市域自然、生态、文化的整体培育。

  1. 魅力国土空间塑造

根据塑造策略,结合魅力国土空间格局分层级塑造。

第一层级为重点塑造的魅力主节点,包含崆峒山道教魅力节点、泾川道教与丝路魅力节点、关山山地自然与人文魅力节点、安口小镇人文魅力节点。魅力塑造措施为集中资源、精力和财力来打造魅力塑造突破区,打造5A级旅游景区,加强高品质的旅游配套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培育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文化体验,同时严格控制节点范围与周边的风貌,成为平凉市旅游突破发展的点状“触媒”。

第二层级为积极塑造的次要魅力节点区,包含界石铺红色文化节点、静宁苹果谷产业节点、成纪文化与农耕魅力节点、庄浪梯田农耕文化节点、石拱寺丝路文化节点、百里密须与生态魅力节点、泾明丝路与农耕魅力节点。整体塑造措施,首先严格风貌管控,体现节点所属的人文特色,其次是提升保护节点内外的生态自然环境、乡村风貌,扩大节点影响范围、增加可游度、体验丰富度和魅力值,最后是完善旅游配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第三层级为重点培育的魅力廊道区域,是市域乃至陇东地区最优的自然景观资源,包含六盘山脉魅力廊道区、太统山脉魅力廊道区。整体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主,近期保护培育生态环境,丰富动植物资源,远期根据平凉的旅游与交通发展情况进行低影响建设必要设施,成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道教养生与森林养生胜地、山地户外运动天堂和户外自然科普区。在未来的塑造中,一是需要挖掘廊道区域内的自然、乡村、历史文化节点,建立廊道内部联系,形成连续的魅力体验路径,二是要强化文化体验,如六盘山、关山、陇山的诗词文化传播与体验,沿途丝路、道教、民俗文化的科普体验,三是严格控制乡村风貌与旅游景区风貌,四是统一旅游标识系统,完善旅游配套服务、游憩交通与基础设施。

第四层级为积极培育的市域魅力带,包含泾河魅力带、天水-平凉魅力带、葫芦河魅力带、达溪河魅力带。整体塑造措施为控制沿线风貌建设,提升沿线生态环境与田园景观,结合丝路古驿道塑造特色主题魅力带,完善游憩交通、旅游配套服务与基础设施。

第五层级为严格控制的各区县中心城区。现状平凉城镇建设千城一面,且新建建设高度过高,影响城市整体的形象与辨识度,因此魅力塑造需严格保护城镇山水格局,管控景观与建筑风貌,尤其是严控建筑高度。同时需要加强开敞空间系统的建设,美化街道空间,提升景观环境。此外,城区需要完善高品质生活空间,加强文化设施与特色文化体验、文化遗存的展示,形成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魅力城镇空间。

四、魅力国土空间的实施

魅力国土空间在规划上尚没有具体的落实途径,结合魅力国土的作用在于识别特色,实现特色资源价值外延,是城市形象与品牌的输出。因此魅力国土空间规划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强化落实。

  1. 魅力国土的实施空间

魅力国土空间的实施应以资源约束为底线,通过全域旅游发展空间、自然保护地空间、城乡蓝绿网络、公共开敞空间、乡村振兴空间进行落实。结合魅力空间的布局和整体格局,将魅力节点、魅力廊道、魅力带落实到各类政策规划文件和法定规划图纸中。

  1. 魅力国土实施的反向诉求

魅力国土空间的落实对交通、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城乡景观风貌提出了魅力层面的建设诉求,因此,交通规划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城乡景观风貌的建设与控制均需要考虑魅力国土空间的落实要求,进一步强化魅力国土空间的实施性。

  1. 魅力国土实施的空间保障

生态红线与魅力国土空间重叠部分管控措施分为两种。属于自然保护地的魅力国土空间按照自然保护地相关管理办法执行,根据不同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开展适宜的游憩游览及相关设施建设,做到“保护中有服务,服务以保护为前提”的管控。不属于自然保护地但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内的魅力国土空间,严格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实施管理。

永久基本农田与魅力国土空间重叠部分管控措施,首先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必要的游览线路和必要的游览设施不占基本农田,可结合现有村庄内部道路进行优化建设,尽量利用村庄建设用地和空闲地。该范围魅力国土空间塑造的重点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提升农田种植景观、控制村庄建筑风貌、优化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矿产资源方面,由于魅力国土空间是平凉永续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因此魅力国土空间的主次节点区域所涉及的矿产资源开发宜禁止开发、逐步退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巍,杨承兴,王录仓,冯斌,权金宗. 魅力国土空间:重塑区域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J].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3): 501-512

[2]宋国庆.州域视角下国土空间特色魅力风貌区塑造方法初探 ——以伊犁州国土空间特色发展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21.

[3]王笑时,束晨阳,邓武功,王璇. 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魅力景观空间构建 研究[J]. 中国园林,2021,37(S1):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