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补牙材料治疗牙体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不同补牙材料治疗牙体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分析

张维红

大庆市萨尔图区张维红口腔诊所 黑龙江大庆 163311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补牙材料被应用于牙体楔状缺损患者治疗实践中的效果。方法:本实验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我院收治的84例牙体楔形缺损患者,病例选择时间介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将双盲法作为依据将患者划分为两个组别,即甲组(42例)、乙组(42例)。乙组患者运用玻璃离子进行填充,甲组患者运用光固化复合树脂进行填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适宜治疗牙体楔状缺损患者的手段。结果:经对比研究后发现,与乙组患者相比较,甲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必表示为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于牙体楔状缺损患者治疗过程中运用光固化复合树脂进行填充优势明显,可加快患者身体恢复进程。故应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手段。

【关键词】不同补牙材料;牙体楔状缺损;临床效果

    牙体楔状缺损在临床上指的是牙齿唇颊侧颈部硬组织因发生缓慢消耗而引发的缺损[1]。近些年我国中老年群体牙体楔状缺损发病频率较高。导致该疾病的原因具有多重性,既包含遗传因素,又包含不良刷牙习惯等[2]。患者在患病后不仅其牙齿美观程度会受到影响,同时也会随着病程的推进引发牙髓炎等更为严重的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了降低牙体楔状缺损的危害性,临床上针对该类患者主张对其缺损部位进行修复填充。而伴随着医疗水平的日渐进步,修复材料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且不同修复材料修复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对适宜治疗牙体楔状缺损患者的手段进行了深入探究,现有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实验所包含的对象是我院收治的84例牙体楔形缺损患者,实验开始时间为2020年3月,实验结束时间为2021年3月,根据双盲法将患者划分为两个组别,甲组与乙组各包含患者42例。甲组患者年龄上限是62岁,年龄下限是31岁,均值为(45.47±3.64)岁;男女患者数量比为20:22。乙组患者年龄上限是63岁,年龄下限是32岁,均值为(45.52±3.59)岁;男女患者数量比为21:21。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即可继续完成横向对比研究。

1.2 方法

    乙组患者运用玻璃离子进行填充。在患者入院后医生应当对其病损区的牙垢、牙石、色素进行清洗,而后运用浓度为75%的乙醇棉球消毒牙体楔状缺损处及其周边。在室温为20摄氏度的前提下,将易混型超硬充填用玻璃离子充填粉液快速调匀[3]。而后应当将调和完毕的充填牙粉压入至患者牙体楔状缺损处,且在压入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患者患牙外形的调整。

    甲组患者运用光固化复合树脂进行填充。在填充前应运于用浓度为75%的乙醇对治疗区域完成消毒。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完成3M自蚀粘合剂的调配,并在患者牙体楔状缺损与充填树脂之间的缝隙处涂抹该粘合剂。当粘合剂被轻吹成薄层后应当完成粘合剂的二次涂抹,而后运用光固化灯对填充处照射十秒钟左右。在填充完毕后医生应当适当调整患者的牙齿咬合情况。

1.3 观察指标

    显效、有效、无效是治疗效果的三种情况,以此为依据评估患者治疗有效率。显效指患者经治疗后其咬合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且填充物完好;有效指患者经治疗后其咬合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且填充效果较好;无效指患者经治疗后咬合功能未得到任何改善,且填充物出现脱落等情况。评估患者并发症情况情况,包括食物嵌塞、牙龈乳头炎、牙髓炎等。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计算,计数资料检验通过卡方进行,其具体表现形式为百分比,计量资料检验通过t值进行,具体展现形式为X±S,若示为P<0.05,则说明对比有意义,若P>0.05,则说明对比无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甲组患者与乙组患者相比较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治疗效果(n,%)

分组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甲组

42

38(90.5%)

3(7.1%)

1(2.4%)

97.6

乙组

42

33(78.6%)

2(4.8%)

7(16.7%)

83.3

X2

-

4.974

P

-

0.026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甲组患者与乙组患者相比较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详见表2:

表2:并发症情况(n,%)

分组

食物嵌塞

牙龈乳头炎

牙髓炎

并发症发生率(%)

甲组(n=42)

1(2.4%)

0(0.0%)

1(2.4%)

4.8

乙组(n=42)

5(11.9%)

2(4.8%)

2(4.8%)

21.4

X2

5.126

P

0.024

3讨论

    牙体楔形缺损是临床上一种极为常见的口腔疾病[4]。针对该类患者尽早进行补牙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伴随着医疗水平的日渐进步,患者在牙齿填充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玻璃离子在乳牙填充治疗过程中应用频率较高,该方式并不会对牙髓产生过度刺激。但玻璃离子具有硬度低的特性,如若修复时间过长,则填充材料发生脱落的概率会较高。而树脂材料较之其他材料则具有粘结性好、耐磨度高的特性,运用该材料能够在帮助患者患者缓解症状的基础上提升美观程度。

    对84例牙体楔形缺损患者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与乙组患者相比较,甲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表示为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综上,应当在牙体楔形缺损患者治疗实践中更为广泛运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填充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亮,杨烁,李灿宏,等. 不同补牙材料治疗牙体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152-155.

[2] 王思杨. 不同补牙材料治疗牙体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69):63-64.

[3] 刘佳雪. 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治疗牙体楔状缺损的效果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9):116-118.

[4] 郑斐斐. 使用不同修复材料治疗牙体楔状缺损的效果观察[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2(2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