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论持久战》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启示

闫晓彤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其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对抗日战争做出了全方位的剖析与预测,为抗日战争指明了方向和方法,最终指导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论持久战》中的斗争智慧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展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战争,伟大斗争

一、《论持久战》是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智慧结晶

时刻总结实践经验并将其与理论相结合,由抽象上升为具体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优势。毛泽东深刻总结过去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的斗争经验,并将其与革命战争理论相结合,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军事战略理论,毛泽东的斗争思想生于中国革命,用于中国革命。

1深刻总结实践经验,创立中国化军事理论

反“围剿”时期,毛泽东深刻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立足于“敌强我弱,敌大我小”实际,灵活运用地形,扬长避短,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游击作战的原则指导下,利用“积极防御”“战略反攻”“战略退却”“诱敌深入”等正确战术战略的引导下,灵活运用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形式,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通读古今中外军事名著,深入研究军事战术战略,在其1936年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中反思并总结了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斗争经验,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毛泽东将中国的革命战争的特点总结为四点:一、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国家,而且经历了国民大革命时期;二、敌强;三、红军弱小;四、“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1]。其中,第一个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2],而第二和第三个特点则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持久性。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就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论持久战》是对这种认识的验证和进一步阐释。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始终以中国军民顽强抵抗和艰苦抗争的实际以及“抗战十个月以来”的 实战经验总结为基础,多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进行阐述。在抗战爆发的十个月里,毛泽东时刻总结抗战经验,对全民抗战和持久战都做了系统的阐述,也为《论持久战》的提供了理论准备。

2驳斥批判错误思想,坚定必胜信心和抗日持久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国必亡论”就已经存在着,其论调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如果抗战,必会作阿比西尼亚”[3]等。为反驳批判这种错误论调,毛泽东指出,中国不会输,战争的最终胜利必然属于中国。毛泽东清楚地把握住了时代特点,指出当时的日本是“退步的”“寡助的”,而中国是“进步的”“多助的”,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时代之下,中国的抗日战争必然是正义的,是进步的,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势必会得到“大量的直接的支援”。有的亡国论者在当时将积极抗战的中国比喻成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1935年反抗意大利侵略失败),针对这种说法,毛泽东直接指出中国不同于阿比西尼亚,阿比西尼亚是弱小的奴隶制和农奴制国家,它没有先进政党的直接领导,没有进步的军队,也得不到国际的援助,而中国虽是弱国,但强在国土辽阔,人口兴盛,同时有进步的政党和进步的军队,中国的战争必将是得道多助的,因此中国绝不会是第二个阿比西尼亚。

与亡国论不同的是,另一种错误论调“中国速胜论”在当时也大当其道。所谓的“速胜论”是指当时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认为“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已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4],还有人被平型关和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直接指出国民党接下来的徐州战役将是“准决战”,日本方面军队将“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能等着最后的失败。针对这种论调毛泽东指出,“我们也不是不喜欢速胜,谁也赞成明天一个早上就把‘鬼子’赶出去”,但敌强我弱是客观事实,敌我情况的变化绝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发生,“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5]

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据理力争,始终立足于事实与经验,客观而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既不悲观妥协然后投降,也不盲目乐观然后冒进,始终坚持中国持久抗战的理论和抗战必胜的信心,为当时的中国军民树立了信心,坚定了行动,明确了方向,武装了思想。

二、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启示

1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必胜信心

《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始终以“中国必胜”为主基调进行一系列战略战术的阐发。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各个领域的危机和风险挑战,共产党人要始终明白新时代的伟大斗争绝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是为了人民的生活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斗争,新时代共产党人要始终坚定这一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踏入新的征程,面对新形势的风险挑战和更加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与舆论,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始终以昂扬的姿态迎接前进路上的斗争与挑战。继续发挥优良传统,做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定必胜信心,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2、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有效斗争

《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矛盾的观点在斗争中的灵活运用,其精髓在于紧扣时代背景和特点对斗争的特殊性进行分析。现如今时代发生变化,斗争形势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党要更加保持头脑清醒,能够科学准确的把握斗争中矛盾双方的特点及其发生转化的条件和形式,要做到针对不同性质和形式的矛盾,开展针对性的有效斗争。与此同时,要注意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使斗争能够把握住“火候”,进行既有理有利有节又灵活多效的斗争。

更重要的是,增强忧患意识,要能够看到矛盾未来发生的趋势,对潜在的风险能够预测其在哪里、会怎样发展、要怎样预防,做到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从而在真正需要斗争使才能头脑清醒,见招拆招。

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彻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也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根本立场。进行新时代伟大斗争,要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终生奋斗。同时,在斗争中要听到群众的声音,看到群众的身影,只有如此,才能始终紧紧地同群众靠在一起,不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有这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6]从抗战胜利到抗疫胜利,人民群众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在一起,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创造一次又一次奇迹。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90页

[2]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91页

[3]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441页

[4]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441页

[5]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459页

[6]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