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中的美育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3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中的美育价值

付光琪

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青岛 266000


儿童音乐教育是美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儿童正确审美观念、提高儿童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功能。黎锦晖是中国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众多音乐作品,其中以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最为突出。他的儿童歌舞剧不仅在当时来说是对中国早期歌舞教育的继承和创新,直到今天,也对现代儿童教育及美育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和价值。本文主要以分析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中的美育价值为主,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呼吁大家加强对于儿童美育培养的重视,赋予美育新的时代内涵,为美育教育的展开和传播添砖加瓦,更好的实施美育。


关键词: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美育

第一章 黎锦晖的生平经历

黎锦晖,字均荃,湖南湘潭人。自小受父亲熏陶,倾心新学。少年时期就读于家乡的一所小学,直到中学时期才深入接触民间音乐。民国初年,在湖南“单级师范传习所”担任音乐教师。后来在他的哥哥黎锦熙的影响下,他专注于研究关于“白话文”和“国语”文化,从而有机会深入研究中国的民间艺术和说唱音乐。1919 年,他先后担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潇湘乐组”负责人和《平民周刊》的主编。1921 年,他又在上海中华书局工作,并担任“国语专修学校”的学术研究主任和校长。这些经历都对他在儿童歌舞音乐教育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1927年,黎锦晖首创了“明月音乐会”,专门为儿童提供表演机会,培养儿童的表演能力。同年2月,由于“国语专修学校”宣布停办,歌舞艺术在国语学校中的发展变得不堪一击, 为了突破这种局限,黎锦晖想到了中西合璧,取百家之长,因此他大量观摩西方发达国家歌舞团体的歌剧、舞剧、交响乐演出,如歌剧发源地国家意大利,当时代表性的大国美国还有以浪漫而著称的法国。创新的同时他也不忘汲取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优秀传统艺术,他还创办了近现代最早的专门训练歌舞表演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并亲自担任学校负责人,这也代表着黎锦晖先生开创了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和歌舞表演艺术由业余走向专业化的先河。在抗日期间,他给郭沫若先生的话剧“虎符”做了配乐。新中国成立后,他仍坚持儿童歌舞音乐的工作,创作了《快乐的早晨》歌集和一些小话剧、儿童歌剧等。1967 年,黎锦晖先生在上海去世。


第二章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

2.1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创作特征

黎锦晖共创作了11部儿童歌舞剧。他的儿童歌舞剧集人物、歌词、歌舞、情节和说白为一体,篇幅较大。一开始他的儿童歌舞剧和他创作的歌舞表演曲风格相似,后来的歌舞剧创作风格更接近于小型歌剧,表演剧情成分增加而歌舞的成分减少。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创作特色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题材和内容方面的创作特色。把儿童具有强大的想象力的特点放大,将艺术形象拟人化、生动化,以此向少年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他常常采用神话故事和童话故事为原型进行创作,大部分将其中的动物拟人,来吸引儿童的兴趣。比如《葡萄仙子》是将植物拟人化,教育儿童应该互帮互助、热爱大自然、倡导自由。《月明之夜》采用“嫦娥下凡”的故事告诉小朋友人类世界的生活要比童话世界更加幸福,从而打破了封建迷信,歌颂了“世界的爱”。《三蝴蝶》、《麻雀与小孩》、《小羊救母》等是将蝴蝶、麻雀、小羊等动物拟人化,教会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机智勇敢打败敌人,养成诚实善良、热爱动物、团结奋斗、知错能改的优良品德。《春天的快乐》告诉大家快乐是建立在每个人的辛勤劳动之上的,不劳动的人只有忧愁,没有快乐。

其二、在唱词和旋律方面的创作特色。在唱词上,黎锦晖的音乐创作已从原来的“选曲填词”延伸到后来的“自创新曲”。他最初的创作的几部歌舞剧依然使用了学校歌曲中使用的“选曲填词”方法,几乎没有任何自己的创作,像《麻雀与小孩》中,只有一首曲子是自己创作的。在此后的几部作品中,自制的歌曲不断增加,像《葡萄仙子》和《月明之夜》等。到创作《小小画家》的时候,其中的音乐大部分都是他的自创曲,强烈显示出了作者对于其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如第- -场第四 首中的“打盹曲”和第二二场第九首的“我想睡觉",可以反映出小主角天真质朴又简单的性格。对于剧中的配角,黎锦晖采用了简练的笔法,将推崇封建教育的人物进行:了讽刺。像第二场第四段中的“背书歌",就是将若干个性格不同的人物聚集在一起,进行正面交锋,最终达到戏剧的高潮部分。

2.2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中“爱"的情怀

在音乐的旋律方面,他非常喜欢带有民族特色和流行易唱特点的作品。黎锦晖从小广泛接触民间的音乐,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于是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大量的我国民间小调、民族器乐、戏曲和说唱音乐的身影。比如在《麻雀与小孩》中,第四首“安慰"中的曲调就是选自民间传统歌曲《苏武牧羊》。同时《银绞丝》和器乐曲牌《大开门》也在其中,使得曲调和谐优美,旋律动听。黎锦晖的这些作品,从旋律、内容、风格等方面来看,都能够体现出他善于将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歌舞剧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儿童可以理解、喜欢的儿童歌舞剧。

黎锦晖为孩子们所创造的儿童歌舞剧从现实情况出发,教会孩子认识“爱”、理解“爱”, 强调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他用为孩子们创造的儿童歌舞剧去表达了无数人内心世界的希望,通过一个个示例,教会儿童如何去爱。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是一种新型戏剧形式,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舞台剧结合起来,是一个时代教育思想进步的表现,尤其是对于儿童的文化启蒙教育特别是“爱”的教育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爱”是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最大的主题。当时,黎锦晖深受“民主”、“爱国”、“民间文学”思想的影响。因此,他将五四时期的“自由”、“平等”观念发扬出来,从而加强对于儿童“爱”的培养。所以他的大多数作品是围绕动物、自然以及美好的事物创作的。比如《麻雀与小孩》中炽热的母女爱从老麻雀和小麻雀之间很好的表现出来,《葡萄仙子》在大家互帮和互助中,最终形成一个爱的大家庭。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各行各界动荡不安、人心不稳,民主思想广为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黎锦晖所写的儿童歌舞剧成为一盏灯塔,他教会孩子们大到爱社会、爱集体,小到爱家人、爱自己,激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些优秀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年轻人,剧中“爱”的力量,深深根植于无数人心中。


第三章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中的美育体现和价值

3.1美育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美育能够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及素质提升,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在众多教育中拥有着特殊又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各种类型的教育相结合将美育所赋予的育人功能体现出来。儿童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触觉、视觉和听觉得到锻炼。同时,儿童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也得到很大发展。儿童在音乐欣赏和音乐实践的过程中,更多的展现个性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随着社会对于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逐步重视,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儿童的全方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培育完善的人格等优势也越来越突出。音乐教育可以贯穿儿童的整个人格培养周期,从一个新生命还未降生时音乐就可以通过胎教的方式进行智力开发。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表明,五岁以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让儿童学习音乐,进行音乐实践,如学习各类乐器,可以培养和锻炼儿童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坚韧性,使儿童形成不屈不挠的自励人格,培养儿童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正确归因方法,从而磨炼儿童的意志,因此抓住关键期,利用音乐这一特殊手段培养儿童的完整人格,促进儿童全方面发展等方面的优势都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

3.2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中的美育

3.2.1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向儿童表达了真、善、美的情感,对孩子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中的童谣风格,牢牢的把握住了儿童的心理情绪特征,刻画出人物的可爱形象,因此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这些儿童歌舞剧以童话故事演绎的方式,充分反映出了儿童的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内容,让孩子们自己去表演符合其内心深处特征的歌舞剧作品,利用儿童边唱边跳的这种活泼的、生动的表演形式,使他们在玩耍中便培养了音乐兴趣。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黎锦晖加入儿童歌舞剧作品的排练演出,让儿童充分认识到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仅只有基础文化知识,还有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奇妙的世界。孩子们主动参与演出的所有过程,从舞台的装饰布景、排练过程中道具的制作分发、到演出时的化妆、服装等等都要孩子们亲力亲为。这样从头到尾的参与过程可以充分发展孩子们的想象力,提高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才能。

3.2.2传统美德的培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最宝贵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中华民族的“神”与“魂”。在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中,突出表现了“百善孝为先”的优良美德。例如黎锦晖十二部儿童歌舞剧中唯一的悲剧《小利达之死》,该剧讲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故事:老祖母救济了一个不学无术的孩子,却惨遭恩将仇报,小利达为了保护年老的祖母不受伤害,用小小的身躯抵挡住了坚硬的刀刃,献出了幼小的生命。小利达孝敬祖母,宁愿自己献出生命也不愿祖母受到伤害的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孝”的优良传统美德。黎锦晖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来教导他们孝顺、敬爱长辈,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一种先进方式。

除了“百善孝为先”这一优良传统美德以外,在其他作品中也还有多种体现,这些美德无一不是少年儿童必须具备的品格,例如:

(1)诚实品格教育

《麻雀与小孩》中调皮的小男孩将麻雀女儿抓走,在麻雀女儿和妈妈的一番话语下有了“如果我不见了,我的母亲会是怎样的着急和痛心的醒悟。小男孩没有掩盖自己犯下的错误,而是对麻雀妈妈诚恳的道歉,并反省了自己做的错事。

(2)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神仙妹妹》一剧中,在神仙妹妹的指导下,小孩、羊、兔子和螃蟹团结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败了敌人,表现出在活动中大家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黎锦晖在他创作的每一部儿 童歌舞剧的剧本之外,都要附加一篇文章用来介绍他的舞 剧大意和创作目的,这里面就包含了许多的教育思想。比如在《三只蝴蝶》的卷头语中,黎锦晖写道:“在每一部歌舞剧中,必有主角和配角。谁的外貌漂亮,谁的声音好听,谁的舞蹈好看,谁更有能力,便有资格当剧中的重角,切不可因此互相争执,互相妒忌,决不允许任何人有自私自利的鄙见!”。

3.2.3寓教于乐,在合作表演中启迪智慧

黎锦晖善于把握孩子们的好奇心、注意力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等等,来丰富剧中的人物形象,用活泼幽默的歌词来揭露儿童的内心世界,反映孩子们的生活。在排演儿童歌舞剧的过程中,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去好好生活,在合作表演中启发了孩子。

《麻雀与小孩》一剧中,在第一场教小麻雀如何飞的时候,麻雀妈妈唱到:“要飞上天去就要把头抬,转弯的时候把尾巴摆一摆,下来的时候要斜着飞来...通过麻雀妈妈教小麻雀如何飞的过程,孩子们学会了鸟儿们飞的要领。麻雀妈妈出门觅食时唱到:“女儿女儿,你别慌。飞上去了要提防,老鹰老鹞很可怕,也还有那猫大王,还有那蛇大娘,他们都能够爬上墙... . .”。看到这里,孩子们又学到了鸟类都有哪些天敌。在歌舞剧《葡萄仙子》中,小葡萄一出场便唱出了葡萄生长的过程,“我先把芽儿排起来,再把叶儿发起来,还要把花儿开起来,更要把果儿堆起来,我结:了那么多果儿,人人都要爱着我。”在这段歌词中,孩子们就学到了葡萄的果实是如何生长的。第三场中,雨点儿唱:“我是 小雨点儿,我到这里伺候你,这时候,土地太干燥,你早就渴了吧,待我用潮湿的水点儿,将你干燥的土地浇一浇”, 还有风儿、露珠的作用等等全都在歌唱中体现出来。黎锦晖将每场的题目都按照葡萄的生长顺序来定:枝丫、嫩芽、花儿、果实等等,还把太阳、雨点、雪花等放在不同的场中出现,便于儿童记忆。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学到知识,黎锦晖先生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本文主要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美育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和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中蕴含的美育价值及体现三个方面论述出自己对于美育的见解,通过《葡萄仙子》、《麻雀与小孩》、《小羊救母》、《三蝴蝶》这几部作品把歌舞剧中的美育价值体现出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开发智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增强美育价值。这既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美育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的全面德智体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儿童的健康成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美育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我们要重视美育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美育教育,使祖国的花朵拥有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