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围岩塑性区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6
/ 2


隧道围岩塑性区影响因素分析

伯洋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杭州市 311122

【摘要】隧道开挖后,周边的围岩应力状态将发生改变。本文利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分析了直墙拱形和圆形两种形状的隧道在不同埋深、不同围岩等级状态下开挖后的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以期为隧道设计及施工提供指导。

【关键词】隧道,围岩,应力状态,塑性区

1引言

隧道开挖前后围岩分别处在两种不同的应力状态之中,前者谓之初应力状态或一次应力状态,后者谓之二次应力状态和三次应力状态[1]。

隧道开挖后周围岩体的应力、位移,视围岩强度(单轴抗压强度)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开挖的围岩仍处于弹性状态,此时,隧道围岩除产生少许松弛外(由于爆破造成的),都是稳定的;一种是开挖后的应力状态超过围岩的单轴抗压强度,此时,隧道围岩的一部分处于塑性区设置松弛状态;隧道围岩将产生塑性滑移、松弛或者破坏。在隧道处于深埋或者埋深较浅但围岩强度较低时,二次应力状态可能超过围岩的抗压强度,产生塑性区。

本文利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软件FLAC3D[2-4]分析了直墙拱形和圆形两种形状的隧道在不同埋深、不同围岩等级状态下开挖后的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以期为隧道设计及施工提供指导。

2直墙拱形隧道围岩二次应力场分析

2.1模型建立

直墙拱形隧道开挖宽度及开挖高度均为10m,隧道直墙高5m,顶部为直径10m的半圆弧形。为减小边界效应,隧道两侧均设置5倍开挖宽度围岩,底部设置3倍开挖宽度围岩,模型尺寸为长×宽=110m×(40+H)m,H为隧道埋深,分别取10m、35m、80m。围岩参数分别按表1选取。在模型左侧和右侧均施加水平向约束,在模型底部施加水平向约束和竖向约束。

表1 围岩参数表[5]

围岩级别

密度(kg/m3)

摩擦角(°)

凝聚力(MPa)

泊松比

抗拉强度(MPa)

弹性模量(GPa)

体积模量(GPa)

剪切模量(GPa)

2150

34

0.6

0.23

0.4

5

3.086

2.033

1940

23

0.2

0.38

0.1

2

2.778

0.725

1600

20

0.08

0.46

0.09

0.8

3.333

0.274


2.2结果分析

隧道的开挖使得周边的围岩从单向应力状态变为二向应力状态,沿隧道周边应力值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平侧压力系数62c54fceb50d9_html_529dd8956dc872b3.gif 。由公式62c54fceb50d9_html_c9caf2ead9bbc853.gif 计算得,四级围岩时62c54fceb50d9_html_c833c031f4d95aef.gif ,五级围岩时62c54fceb50d9_html_a4e08b08fe1428bf.gif ,六级围岩时62c54fceb50d9_html_a7d81a36bcb6c42e.gif 。对比图1~图3可知,直墙拱形隧道底部两个角点处于应力集中状态,最易形成塑性区;当埋深相同时,随着62c54fceb50d9_html_8d3e028b83783c31.gif 的增加,直墙拱形隧道开挖后围岩从没有塑性区逐渐形成塑性区,并且塑性区范围也随着62c54fceb50d9_html_8d3e028b83783c31.gif 的增加而扩大,角点处首先形成塑性区;随着埋深的增加或者围岩参数的弱化,洞室两腰开始出现塑性区,接着拱顶和顶部开始出现塑性区,但其塑性区范围一般都比两腰塑性区范围小;当围岩级别相同时,随着埋深的增加,即意味着围岩条件的恶化,塑性区也随之扩大并呈现不同的形状,即深埋隧道更容易产生塑性区。

62c54fceb50d9_html_f1eadf87b9d33d29.jpg

(a)四级围岩塑性区(无塑性区)

62c54fceb50d9_html_4ff388f8c1e40a32.jpg

(b)五级围岩塑性区

62c54fceb50d9_html_b33affcd53b834fd.jpg

(c)六级围岩塑性区

图1 直墙拱形隧道埋深10m时围岩塑性区分布

62c54fceb50d9_html_52db3cbfe3012abd.jpg

(d)四级围岩塑性区

62c54fceb50d9_html_191cb6e878a2d25d.jpg

(e)五级围岩塑性区

62c54fceb50d9_html_6fd8b3a86c47716d.jpg

(f)六级围岩塑性区

图2 直墙拱形隧道埋深35m时围岩塑性区分布

62c54fceb50d9_html_a5892e544d27bcbc.jpg

(g)四级围岩塑性区

62c54fceb50d9_html_78c30ba596bf3ae5.jpg

(h)五级围岩塑性区

62c54fceb50d9_html_26fb65c7fb7b8023.jpg

(i)六级围岩塑性区

图3 直墙拱形隧道埋深80m时围岩塑性区分布

3圆形隧道围岩二次应力场分析

3.1模型建立

圆形隧道开挖直径10m。为减小边界效应,隧道两侧均设置5倍开挖宽度围岩,底部设置3倍开挖宽度围岩,模型尺寸为长×宽=110m×(40+H)m,H为隧道埋深,分别取10m、35m、80m。围岩参数分别按表1选取。在模型左侧和右侧均施加水平向约束,在模型底部施加水平向约束和竖向约束。

3.2结果分析

由公式62c54fceb50d9_html_c9caf2ead9bbc853.gif 计算得,四级围岩时62c54fceb50d9_html_c833c031f4d95aef.gif ,五级围岩时62c54fceb50d9_html_a4e08b08fe1428bf.gif ,六级围岩时62c54fceb50d9_html_a7d81a36bcb6c42e.gif 。对比图4~图6可知,埋深相同时,随着62c54fceb50d9_html_8d3e028b83783c31.gif 的增加,圆形隧道开挖后围岩从没有塑性区逐渐形成塑性区,并且塑性区范围也随着62c54fceb50d9_html_8d3e028b83783c31.gif 的增加而扩大,四级围岩62c54fceb50d9_html_c833c031f4d95aef.gif 、埋深80m时塑性区基本出现在侧壁,六级围岩62c54fceb50d9_html_a7d81a36bcb6c42e.gif 接近62c54fceb50d9_html_7202070e062d6c9c.gif 时,塑性区近似为圆形;围岩级别相同时,随着埋深的增加,即意味着围岩条件的恶化,塑性区也随之扩大并呈现不同的形状,即深埋隧道更容易产生塑性区。

62c54fceb50d9_html_e54151a9bacb06d.jpg (a)四级围岩塑性区(无塑性区)

62c54fceb50d9_html_b288a2e0cd0f8423.jpg

(b)五级围岩塑性区(无塑性区)

62c54fceb50d9_html_674b302e03e0033b.jpg

(c)六级围岩塑性区

图4 圆形隧道埋深10m时围岩塑性区分布

62c54fceb50d9_html_36d0fb11ebe301da.jpg

(d)四级围岩塑性区(无塑性区)

62c54fceb50d9_html_ae66216565e54a21.jpg

(e)五级围岩塑性区

62c54fceb50d9_html_4150a345efb6c105.jpg

(f)六级围岩塑性区

图5 圆形隧道埋深35m时围岩塑性区分布

62c54fceb50d9_html_864e10aeedc5cbe5.jpg

(g)四级围岩塑性区

62c54fceb50d9_html_9399d7c12f5d75e1.jpg

(h)五级围岩塑性区

62c54fceb50d9_html_661e941e059220e7.jpg (i)六级围岩塑性区

图6 圆形隧道埋深80m时围岩塑性区分布

4结语

本文利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分析了直墙拱形和圆形两种形状的隧道在不同埋深、不同围岩等级状态下开挖后的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直墙拱形隧道底部两个角点处于应力集中状态,最易形成塑性区,在隧道设计和施工时应及时打设锁角锚杆。

(2)当隧道埋深相同时,随着围岩水平侧压力系数62c54fceb50d9_html_8d3e028b83783c31.gif 的增加,隧道开挖后围岩从没有塑性区逐渐形成塑性区,并且塑性区范围也随着62c54fceb50d9_html_8d3e028b83783c31.gif 的增加而扩大。

(3)当围岩级别相同时,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加,隧道开挖后围岩塑性区也随之扩大并呈现不同的形状,即深埋隧道更容易产生塑性区。

(4)直墙拱形隧道开挖后围岩较圆形隧道更易出现塑性区,且塑性区范围更大,设计时应避免隧道轮廓出现尖角,尽量使隧道轮廓圆滑。

【参考文献】

[1]关宝树. 隧道力学概论[M] .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2]彭文斌. FLAC3D实用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李围.隧道及地下工程FLAC解析方法[M] .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4]孙书伟,林杭,任连伟.FLAC3D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M] .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5]国家铁路局.铁路隧道设计规范[S].201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