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30
/ 2

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张赛鹏

湖北震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00

摘要:强烈地震常常以其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力给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安全、社会稳定以及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冲击和危害。建国以来,我国发生的1966年河北邢台6.8级和7.2级大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7.8级大地震,特别是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等,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社会带来巨大灾难。因此,防震减灾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生活稳定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地震灾害;防震;减灾

引言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是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众了解防震减灾工作、学习掌握防震避险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对于提升全社会防范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新时代新变化新需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并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

1国外特大城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经验

旧金山制定了综合性应急减灾措施,着眼于系统和联系,注重协同效益,政府与社会共同开发提高旧金山及区域城市韧性的可行战略。以四大目标为导向,设立了13大行动,采取了包括制定长期的地震灾害恢复治理计划、加强对城市形态和基础设施的管理在内的几十项具体措施。东京推行国土强韧性计划,根据东京地区风险特点制定了实现强韧性的目标。分析和评估现行措施的反应能力,在脆弱性的基础上审查应对措施,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政策。从健康医疗、信息通讯、经济与工业、城市建设和环境角度出发采取系列措施。

2地震灾害防震措施

2.1研究方法

为充分了解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开展情况及其效果的评价,本次调查研究方法采用问卷法,通过在线调查平台并结合近年来开展的网络科普知识有奖问答结果数据、广场宣传活动收集的问卷调查及咨询数据对新时代安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状况进行了专门调查,调查中最大限度地兼顾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由于考虑到受调查群体的差异性,在进行结果分析时根据研究需要对部分调查结果按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进行分类统计,从而获得更详细和有针对性的研究结果。

2.2坚持政府主导,规范社会参与

政府是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最为有力的主导者,在主导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上更为全面,在综合施策上更为积极,在具体措施上更为严格,能有力推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的进展。同时,社会参与也应得到重视。针对目前与系统外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不够、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不足的问题,应加强政策研究,部门主动协同联动,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和优势资源参与地震灾害风险防治。

2.3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质量

一是要从改善地震科普作品开发的“散乱”分布状态,打造集科学性、权威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精品着手,吸引和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群需求;要继续加快地震科普作品创作,结合科学技术,增强科学性和趣味性,推动标准版地震科普读物和视频创作,全面提升地震科普水平。二是要从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效果着手,要遵循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借鉴其他领域科普宣传经验,提升科普作品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要总结成效和经验,充分认识“相对封闭”“信息屏蔽”的局限性,强化传播行为,更加重视传播效果;要把握好时间节奏,既要在地震事件发生后、重要纪念日,借力公众的舆论聚焦趋势,进行集中、有节奏的内容发布,也要加大平时科普力度,增加产品投放密度,强化社会公众沉浸式体验;还要针对不同媒体平台,投放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作品。三是要从做好防震减灾新媒体运维入手,要精雕细琢内容和语言,形成独特风格;要健全突发状况地震信息发布、完善快速响应、建立各级地震部门联动机制,增强互动性,及时化解舆论危机;要以用户习惯的方式通俗易懂地传播信息;要进一步增加新媒体平台与社会公众的互动,通过比赛、答题、投票、调查等设置,优化互动体验,强化公众的信息阅读习惯,提升信息接收效果。

2.4做好现场管控

现场管控是维持现场救援秩序、防止二次坍塌、保障救援行动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处置措施。通常需要在现场设置安全观察哨,以观察、监测坍塌建筑物二次坍塌风险,同时设置规范的人员装备进出路径,控制无关人员进出,设置明显的警戒线、警示灯等警戒标志,封闭处置区域。再次,应控制好大型机械现场作业条件,避免震动及起吊破拆对建(构)筑物造成救援通道倒塌,威胁受困人员。最后需要做好救援行动中对危险品及水、电的检测,一线作业人员应随身携带气体探测仪及漏电探测仪,及时发现未知风险。

2.5坚持全面防治,强化公共服务

城市韧性由城市经济、社会、制度、生态、基础设施等人文、环境系统组成。其中基础设施韧性是底线,各方面韧性共同发力才能实现城市的韧性。要强化基础设施的兜底功能,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业务体系建设,重视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配套制度。以满足公众需求,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为目标,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和水平。

2.6实行精准的差异化科普宣传

为提升影响力,提高关注度,增加宣传的内容宽度,应考虑群体性差异导致的不同行为和心理需求,对受众人群进行细化,增强科普宣传的针对性。以下仅从青少年学生、政府工作人员、老年人、农村民众和媒体从业人员等几个最为重要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受众群体角度出发,提出差异化宣传建议。青少年学生作为接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最为主要的对象,很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求知欲很强,但相当一部分局限于课本相关知识,同时喜欢较为新潮的内容和形式。地震部门应将生涩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课本中的知识点相关联,以青少年学生中流行的网言网语,趣味化地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上进行推送,多设计具有较高互动性的活动,加大宣传的吸引力,提升宣传频次和实效。政府工作人员文化和科学素养相对较高,形式上应结合重要时间节点,以主流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内容上应重点宣传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关联的地震事件、法律法规政策、地震部门具体工作举措等内容,提升其防震减灾意识。老年人群体的信息接收渠道相对较为单一,专业知识的学习领悟理解能力不高,需要根据他们生活习惯有针对性的在传统媒体以及线下活动中多宣传一些防震避险、自救互救和辟谣防谣知识。

2.7及时排除险情

对救援现场存在的险情应在救援前或救援中及时排除,如果有毒气体泄漏、扩散,则要关阀或堵漏,以有效制止毒气扩散。无法堵漏时,应同时采取稀释驱散、中和等方法化解毒性,以减轻危害。如有悬而未倒的建筑结构或墙体威胁被困、埋压、遇险人员或救援行动安全时,应使用扩张、切割、起重、牵引等救援工具排除险情,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同时合理开辟、清理作业空间,确保现场拥有安全可靠的救人平台和供救援车辆进出的救援通道。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自然灾害进入高发期,地震灾害事故将越来越多,如何在救援行动中确保安全需要包括应急救援、建筑设计、危险品管理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应急救援部门,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与规则,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帆.地震灾害现场救援方案决策研究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0(01):115-116.

[2]王东明等.地震灾害现场救援行动中的安全评估策略及步骤[J].国际地震动态,2010(7):23-31.

[3]宋述义.地震灾害救援中破拆营救方案制定的优先等级 [J].中国应急救援,2015(0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