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黄冈市黄梅县小微水体治理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4
/ 2

针 对黄冈市黄梅县小微水体治理的探讨

熊万清 1 张博涵 1 徐恩奎 2

1 湖北省黄冈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湖北 黄冈 438000

2 湖北省随州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随州 441300

要:小微水体相对封闭,水体交换周期长,自我修复能力差,水生态系统脆弱,加之长期以来,“人进水退”、乱占乱排、垃圾倾倒堆积等现象普遍,导致水体流通受阻、面积和功能萎缩、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突出,小微水体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盲点”和“难点”,治理小微水体迫在眉睫。本文以黄冈市黄梅县塘堰现状为例,对小微水体治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黄梅县、小微水体、技术措施


1 引言

自2016年12月11日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逐步形成多部门对河湖管理保护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推动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河湖保护治理难题,河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河湖生态安全得到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为进一步打通治水护水“最后一公里”。2019年6月27日,湖北省河湖长办印发《关于在小微水体实施河湖长制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市州要因地制宜将具有输水、蓄水、排水功能的堰塘、山塘、支沟、偏河等小微水体,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围。

本文以黄冈市黄梅县塘堰现状为例,对小微水体治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

2 黄梅县塘堰情况

黄梅县共有塘堰1367座,其中,面积在5000m2以上塘堰有444座,面积在2000~5000m2塘堰有624座,面积在2000 m2以下塘堰有299座。

3 调查方式及成果

3.1 调查方式

因全县塘堰数量较多,分布面广,实地调查工作难以全覆盖,在综合各类规划、整治情况等资料的基础上,从行政区、水体功能和水域面积等多方面考量,采用抽样调查方式进行,实际抽调塘堰数量为147座。

3.2 调查成果

1)塘堰功能

调查的147座塘堰中,调蓄是塘堰最基本的功能,有139座塘堰具有调蓄功能,灌溉是塘堰第二大功能,有104座塘堰具备此功能,养殖是塘堰第三大功能,具备此功能的塘堰有103个。此外,有90座塘堰具备人畜用水功能,54座塘堰具备景观娱乐功能。

2)塘堰水源

部分塘堰水源单一,仅靠降雨汇流补给,水源来水无可靠保障,此类塘堰数量为83个。另外64座塘堰具备第二水源,可通过水泵抽水补给、闸门引水补给、涌泉补给、自来水补给等多种方式在枯水时期进行补水。其中,水泵抽水方式补给塘堰32个,闸门引水方式补给塘堰25个,涌泉方式补给塘堰4个,自来水补给塘堰3个。

3)塘堰水质

本次调查中,除5座塘堰因塘干未进行采样分析,对其余142座塘堰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进行分析评价。根据水质监测评价结果,Ⅱ类水质塘堰占比38.7%;Ⅲ类水质塘堰占比33.1%;Ⅳ类水质塘堰占比21.1%;Ⅴ类水质塘堰占比4.2%;劣类水质塘堰占比2.8%。

4)塘堰岸线物理性状

本次调查的147座塘堰中,岸线未整治,呈天然状态的塘堰占比32.7%;岸线经整治的塘堰占比67.3%。塘堰岸线整治模式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经混凝土或预制板完全衬砌模式,二是险段或重要堤段衬砌,其余岸线为天然护坡模式,三是水下部分衬砌,水上部分保留自然坡岸,有乔灌草等植被生长的生态护岸模式。

4 结论

本次共抽样调查塘堰147座,调查范围覆盖黄梅县16个乡镇,山塘、门口塘和鱼塘3大类型。根据调查结果,从塘堰基本特性来看,调蓄、灌溉和养殖是黄梅县塘堰三大主要功能,部分村组当家塘、门口塘兼具景观娱乐和人畜用水功能。绝大多数塘堰水体流动性差,水量交换缓慢,且有56.5%的塘堰无稳定水源补给。

在水环境方面,黄梅县塘堰整体水质状况良好,71.8%的塘堰水质类别在Ⅲ类及以上,21.1%的塘堰水质类别为Ⅳ类,4.2%的塘堰水质类别为Ⅴ类,2.8%的塘堰水质类别为劣Ⅴ类。

在水生态方面,黄梅县塘堰35.4%的塘堰岸线完全衬砌,坡面无植被覆盖,水生生物较为单一,以鱼类为主,塘堰自净能力弱;64.6%的塘堰坡面为驳岸[1],驳岸坡面为灌草丛覆盖,水边生长着挺水植物,水生动物物种相对丰富,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5 治理建议

依据不同类型塘堰的特点,结合水环境、水生态现状,在共性和特性两个层面,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5.1 共性措施

(1)清洗废水控制

对周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减少岸边衣服、拖把等清洗,避免高浓清洗废水直接排放。必要时,在有条件的塘堰边设置公共清洗间,将清洗废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经污水产处理达标后排放。

(2)生态引水

生态引水的目的是通过水利设施的调控作用,从入清洁水源引入活水以改善塘堰水质。根据调查,大多数塘堰水体水流速度慢,水体更新周期长。若塘堰附近有水质较好且水量充沛的河流、水库或湖泊等,可考虑建设引水泵站、涵闸、引水管等设施来实施生态引水。

(3)增氧曝气

在水流流动性差、水质差的塘堰设置增氧曝气设施,补充水中溶解氧,可加快水生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帮助水体生态系统恢复,改善水质。目前,常用的增氧曝气设施有推流式增氧曝气设施、浮水喷泉式增氧曝气机、纳米增氧曝气设施等。

(4)生态护堤技术

生态护堤技术[2]分为植物护坡技术和植物工程复合护坡技术。植物护坡主要通过植被根系的力学效应(深根锚固和浅根加筋)和水文效应(降低孔压消弱溅蚀和控制降雨径流)来固定防止水土流失,在满足塘堰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还能进行景观造景。

5.2 特性措施

对于特定的塘堰,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分阶段、分步骤开展治理工作,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面积较小、易于受人工干预、基本无生态功能的塘堰,可以用“塘堰清淤+微生物修复+食物网操纵”的模式;鱼塘的治理可以使用“增氧曝气+合理控制池塘养殖量+食物网操纵”等等。

(1)塘堰清淤

塘堰清淤是将污染底泥从塘堰系统中清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地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从而改善水质。塘堰清淤技术主要包括抓运抽清淤施工、干挖清淤、环保绞吸清淤、泵吸式清淤等。

(2)食物网操纵[2]

生物操纵是利用水生动物的摄食作用完善食物链和水生态系统。水生底栖动物及滤食性鱼类能增加藻类滤食量,减少藻类含量,提高水体质量。螺、蚌等底栖动物可过滤悬浮质,摄食生物碎屑,其分泌物有絮凝作用,虾和部分鱼类可摄食藻类、碎屑、浮游动物。通过投放数量合适、物种配比合理的水生动物,可延长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提高塘堰自我净化能力。

(3)微生物修复[3]

目前在水体治理中运用较多的是混合微生物制剂方法,即运用多种类微生物菌剂制得的混合制剂进行水体治理,其中运用较多的有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微生物制剂修复具有操作简便、投资省、效果显著等特点,且该技术不受地域差异影响,可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4)合理控制池塘养殖量

塘堰水体体积小,相对封闭,环境容量有限,养鱼密度的选择和各种鱼种类、混养比例、肥料饵料供应情况、混养模式、池塘条件及鱼的规格、生态操纵系统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试验、专家咨询等方式确定。合理控制养鱼密度,可有效保证水质不恶化。

6 结束

小微水体治理是河长制工作向纵深推进,打通治水护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手段。要将小微水体治理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系统谋划,让村民门口塘水清岸绿景美,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


[1]陶苏芹.“三生”视角下乡村小微湿地景观修复设计研究[C].现代农业,2020(7):16-17.

[2]莫晨剑, 魏晓琴, 吴含西,等. 沿海某镇小微水体消劣治理措施探讨[J].节能与环保, 2020(05):36-37.

[3]邢鹏,孔繁翔,陈开宁,等.生态修复水生植物根际氨氧化细菌的研究[J]. 环境科学, 2008, 29(8): 2154-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