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对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3
/ 2

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对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的影响分析

肖娟

长沙市第四医院 410000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对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于2020.11-2021.11期间于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手段,观察两组之间的一次性穿刺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三次及以上穿刺成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共发生4例并发症,占比8.33%,对照组共发生13例并发症,占比27.08%,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采用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有效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具有较好的临床干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护理
前言:动静脉内瘘是是使用寿命最长,加之并发症相对较少的血管通路,该种血管通路常见于血液透析中,其中血液透析是维持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重要手段[1]。动静脉内瘘对于血液透析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动静脉内瘘的一次性穿刺能够减少对于血管壁的伤害,减轻痛感,提升血液透析时患者的舒适度,故一次性穿刺对于治疗进程具有较好的干预作用,常规血管护理干预专注于患者生理指标的检测中,较易忽略血管情况[2],故本研究将收治的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手段对于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的影响,现发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对象选择96例于2020.11-2021.11期间于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护理人员均与纳入患者进行沟通,在征得同意后,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每组48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在50~72岁,平均为(62.35±2.36)岁,透析时间在2~5年,平均为(3.68±3.15)年。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在51~71岁,平均为(62.42±2.14)岁,透析时间在2~5年,平均为(3.67±3.19)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透析时间等一般资料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者;透析时间在3个月以上者;一般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且具有沟通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以动静脉内瘘作为透析血管通路,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透析前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分析,评估其症状、体征情况,告知透析中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提升病情了解程度,而后进行常规穿刺及透析。

观察组采用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成立护理小组,主要包括:①成立护理小组:由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长担任组长,对组员进血通路护相关培训。合理安排会理值班表,并指导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动静脉内瘘进行评估,监督常规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指正出现的问题等。小组内组员均为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主要工作为指导其他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内瘘穿刺工作,针对疑难内瘘配合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穿刺工作,并对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内瘘急性动态评估。②内瘘情况评估:记录患者的病情情况,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定期回访,关注患者的内瘘情况。③穿刺方案的制定:小组间制定患者的穿刺方案,根据超声检查的血管内径、血瘘血流量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穿刺方案,制定准确的穿刺部位、穿刺方向、深度以及穿刺针型号,将方法形成示意图交由对应护理人员,根据示意图进行穿刺工作。④组间总结归纳:小组间成员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在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时,及时进行拍照记录,并在组间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1.3
观察指标
1.3.
1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情况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的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由专科护理人员负责记录。
1.3.2
并发症情况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由专科护理人员负责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 SPSS24.0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X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三次及以上穿刺成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一次穿刺成功比较(n/%)

组别(n=48)

一次穿刺成功

二次穿刺成功

三次及以上穿刺成功

对照组

21(46.75)

15(31.25)

12(25.00)

观察组

36(75.00)

8(16.67)

4(8.33)

X2

9.717

2.802

4.800

P

0.002

0.094

0.028

2.2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共发生4例并发症,占比8.33%,对照组共发生13例并发症,占比27.08%,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进行穿刺时发生的并发症对比(n/%)

组别(n=48)

血栓

出血

感染

内瘘堵塞

总并发症

对照组

4(8.33)

3(6.25)

2(4.17)

4(8.33)

13(27.08)

观察组

1(2.08)

2(4.17)

0(0.00)

1(2.08)

4(8.33)

X2





5.790

P





0.016

3讨论

对于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而言,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是十分必要的,动静脉内瘘是一种使用寿命最长的血管通路[3]。维持血管通路的难度与血液透析进行的时间的长短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对于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而言,维持血管通路的难度将逐渐增加[4]。其中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次数与患者的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均会影响透析的充分性,进而影响治疗效果,故对于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的血管护理干预,是较为重要的[5]。本研究采用护理小组模式进行干预,成立护理小组,组织培训,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穿刺示意图,保证穿刺顺利。通过实施团队护理,在建立内瘘及透析前,对病人具体情况进行评估,进而能够有效提高穿刺及血管选择的准确性。对进行穿刺功能的护理人员进行工作监督,及时对其进行指正,记录透析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并发症,及时进行组内研讨,提出针对性整改计划。经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的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三次以上穿刺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使用护理小组模式干预,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进而提升穿刺成功率。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小组干预护理,能够减少多次穿刺对于内瘘的刺激,保证血液透析进度,减少并发症情况。

综上所述,针对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采用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有效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具有较好的临床干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1] 陈瑶, 缪小萍, 武蓓蓓,等. 集束化护理模式下绳梯式穿刺术在动静脉内瘘患者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血液净化 2021,3(20): 213-216.

[2] 刘沙沙, 杨文君, 迪丽努尔·麦海提江,等. 不同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疗效及并发症的比较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 2021, 18(5):3.

[3] 袁潇, 高燕, 章炜,等. ACUSEAL人工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早期穿刺及护理[J]. 浙江临床医学, 2020, 22(6):2.

[4] 蔡盈妮. 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J]. 大健康, 2021,05(16):2.

[5] 罗丽敏, 王鹏. 循证护理在预防动静脉内瘘假性动脉瘤护理中的应用[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 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