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思政教育活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巧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思政教育活力

唐灿

华蓥市禄市初级中学

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从2021年秋季入学开始,在全国大中小学普遍实施。时代呼唤学校思政教育要不断变革图强。我们要以建党100年为契机,不断探索“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红色文化进思政课堂的教育新机制,努力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一、红色文化进思政课堂意义

百年芳华千秋伟业,红色文化的精神谱系蕴含着强大的思想动能,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常感人。思政课引入红色文化资源,必定能更好地固本培元,凝心聚力,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红色文化进思政课堂有利于

1.凝聚民族信仰。文化有源,信仰有根。习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于个人国家,如黑夜明灯,大海灯塔,就是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支撑,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力量。现阶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仰伟力,就蕴藏于红色文化的宏伟巨著之中,风雨不动,岁月不老,只待我们读他入梦。

2.赓续红色血脉。读党史,我们知道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救中国,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了解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思政课堂在红色文化的融合中,才能更好铭记昨天怎样过去、今天怎样奋斗、明天怎样创造,才能更好地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3.传承核心价值。从南湖到北京,从站起来到强起来,从建立新社会到走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凸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时代精神,内容弥新,宗旨不变。思政课堂学习红色文化,让为国为民的价值观灵魂得以强调、弘扬和传承。

4.培育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之大变局,文化多元,观念多维,利益博奕,价值冲突,把教育推到汹涌的时代潮头。而青少年的思想易受新生事物影响,一不小心易受错误思潮观点价值诱导。因此思政课堂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引入红色文化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回答好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

二、红色文化进思政课堂原则

1.信仰塑造价值认同体现思想性。红色文化包含忠贞不渝的信仰力,坚定不移的价值观,与思政课道德品格,法治意识,国民素养,民族精神结合,会潜移默化地改造人的思想境界。通过红色文化的课堂引入,帮助青少年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尊心,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识。

2.精神激励情感共鸣展现亲和力。红色文化尤其是身边的故事如红岩精神等,通过讲真人真事真理真心真情,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人物,故事,案例,情节,晓之以理,贴之以心,动之以情,让思政课灵动起来,穿越时空,丰富内涵,直击心灵。

3.课程融合课堂拓展实现一体化。针对性配置有温度高度深度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有机融入思政课堂的重要保证。在此基础上把国家统编教材和地方课程统筹起来,把思政课堂和课外研学结合起来,思政教育和文化传承就能统一到立德树人的一体化进程里,丰富课程,延伸课堂,构建起学校大德育大思政的育人环境。

三,红色文化进思政课堂内容

依托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进校园活动,开发身边红色文化资源如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事迹、武胜红色文化公园、华蓥三线建设遗址等,引入广安市情四张名片即伟人故里、滨江之城、川东门户、红色旅游胜地等本土资源,与思政课国情等内容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三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达到品德浸润,人格塑造,思政教育,价值引领的目的。

四,红色文化进思政课堂途径

通过学习,参观,挖掘,体验,实践,开发,融合,创新等方法,让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堂,文史并举,情理相融,德智共生,实现青少年态度同步,情感同心,价值观同频。

1.多元学习。通过书本,影视,歌曲多元红色文化文本阅读,营造校园和课堂红色文化学习氛围,如坚持每天中午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播放教唱红色歌曲等,形成处处有德育渗透,时时受教育薰陶的大思政格局。

2.实地参观。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如毕占云故居、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等实地参观,身临其境,近距离感受革命前辈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这种教育直观形象生动,也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

3.研学实践。如"重走游击小道"等研学实践活动,重温先烈心路历程,感受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感受新中国来之不易。还可以组织党史知识竞赛征文活动,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4.情境体验。课堂上通过诗歌朗诵,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等音画重现的方式,让情与景,法与理智慧的碰撞交流,达成润物无声的教学目的。

5.深度挖掘。利用人名地名书名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如武胜王璞的故事,华蓥刘隆华的故事,小说《红岩》与红岩精神的区别和联系等,让青少年在深入学习红色文化时思想上受洗礼,品德上受教育。

6.课程开发。如利用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制作专题PPT,利用井冈山"星火"精神开展三分钟德育小演讲,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的教研活动,编写红色文化的校本思政教材等。

7.课堂融合。如在语文、政治、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中渗透"四史"教育,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目标的融合发展。

8.文化创新。绘画,书法,征文,板报,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文娱活动,艺术工作坊等形式,在与红色文化结合中,可以不断拓展新形式,开创新品牌,与时俱进,扩大思想教育主阵地。

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史学习教育热潮中,学校要巧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思政教育活力,让青少年在个人与集体、自我与时代、责任与担当教育碰撞中,学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筑牢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之基。学校思政教育就会源有活水,行有活力,青少年健康成长才更有保证。


Shape1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