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勒斯壕地区铁路互通互联方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9
/ 2

海勒斯壕地区铁路互通互联方案研究

刘伟

鄂尔多斯市铁路民航中心

摘要:实施区域铁路网互通互联是地区集疏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鄂尔多斯区域铁路路网规划和海勒斯壕地区铁路发展实际,研究提出海勒斯壕地区铁路互通互联方案和相关工作建议。


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丰富,约占全自治区的2/3、全国的1/6。为满足煤炭资源外运需要,近年来,鄂尔多斯市规划建设了东乌、包西、准东、巴准、呼准鄂等铁路通道,但区域内地方铁路、企业铁路与国铁路网之间未能实现互联互通,无法形成高效畅通的运输网络,影响了整体运输能力的发挥。海勒斯壕地区作为鄂尔多斯市煤炭资源富集区之一,区域内转龙湾、王家塔等煤矿年外运需求在1000万吨以上。周边既有东乌、准东、巴准铁路尚未连通,严重影响铁路运输效能的发挥和地区经济发展。因此,研究海勒斯壕地区互通互联方案,有利于缓解资源外运压力、提高区域铁路运输效率,对于研究鄂尔多斯地区铁路互通互联,也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海勒斯壕地区铁路概况

(一)既有铁路及集运站建设情况。目前,海勒斯壕地区既有铁路有市国投集团的东乌铁路、国能集团的巴准铁路和伊泰集团的的准东铁路,拟建铁路有鄂尔多斯国投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已完成初设),计划于2022年开工建设。东乌铁路在海勒斯壕站为尽头站,准东铁路在准格尔召站为尽头站,巴准铁路在东乌铁路海勒斯壕站南侧设海勒斯壕南站。拟建国投海勒斯壕铁路专用线在海勒斯壕站北端与既有东乌铁路相接,在海勒斯壕南站北端与巴准铁路相接。

(二)存在问题。一是周边缺乏便捷高效的煤炭集运设施,区域煤炭铁路集运系统分布失衡、服务覆盖面欠佳;二是区域货流对应后方通道主要为巴准线、准东线和东乌线,目前区域内既有铁路集运系统只能衔接东乌线或巴准线单一方向的运输径路。准东、巴准铁路与东乌铁路作为鄂尔多斯地区铁路重要干线,未进行连接,运输不畅、效率不高。

二、研究目标

1.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减少重复建设、完善海勒斯壕地区铁路网络布局,优化矿区煤炭外运径路,提高运输质量,有效增加铁路服务半径,提高铁路服务水平。

2.以互联互通为目标。打通不同权属铁路之间的运输藩篱,沟通区域煤运干线实现东乌线、巴准线、准东线间互联互通,促进铁路运输合理分工。

三、海勒斯壕地区铁路互通互联方案研究

拟建国投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在满足区域煤炭集运需求的基础上,可实现既有东乌铁路与巴准铁路的连接;需要新建准东与东乌联络线,以实现东乌线、巴准线、准东线之间的衔接。根据海勒斯壕地区铁路现状,新建准东铁路与东乌铁路联络线连接方案研究如下:

(一)方案I:联络线下穿国投集运站铁路后外绕方案

准东至东乌铁路联络线从东乌铁路海勒斯壕站北端引出后北行,下穿拟建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交叉处两线高差9.38m)后向东,沿巴准铁路西侧并行,下穿包府公路后至准东铁路侯家梁站。准东至东乌铁路联络线正线长7.875km,拟建国投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正线长4.52km。方案如下图所示。

62a144f660573_html_553bb7f0dead440c.png

本方案存在的问题:

夹心地数量:本方案准东至东乌铁路联络线与拟建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间产生大量加心地,约为750亩。

当地村民出行:本方案准东至东乌铁路联络线经闫家壕村西侧,与巴准铁路、拟建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将闫家壕村围在铁路之间,虽预留了当地村民出行通道,但对当地村民出行会产生影响。

(二)方案II:联络线上跨、下穿国投集运站铁路方案

准东至东乌铁路联络线从东乌铁路海勒斯壕站北端引出后北行,上跨拟建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交叉处两线高差12.0m)后东行,再下穿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交叉处两线高差12.3m),后沿巴准铁路西侧北行,下穿包府公路后至准东铁路侯家梁站。准东至东乌铁路联络线正线长7.661km,拟建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需调整线位,调整后正线长4.782km。

拟建国投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线位调整说明:因准东至东乌联络线在拟建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原线位处上跨,交叉处两线高差7.5m,净空高度不能满足6.55m限界要求。需将拟建国投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重车线接入巴准铁路处东移161m,两线交叉处东移400m,采用框架墩形式上跨,交叉处两线高差12.0m。

62a144f660573_html_8868f41ab69db436.png 路桥位置调整说明:因拟建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重车线接入巴准铁路处东移161m,与巴准铁路DK16+158处3-20m公路桥位置冲突,且公路桥处准东至东乌铁路联络线铁路轨面高差与公路路面高差基本等高,故将公路桥调整至DK16+385,连续上跨巴准铁路、拟建国投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重车线、准东至东乌铁路联络线和拟建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轻车线。公路桥长度增加约120m。调整后方案如图所示。










本方案存在的问题:

夹心地数量:本方案铁路间加心地较少,但涉及房屋拆迁数量较多。

当地村民出行:本方案准东至东乌铁路联络线和拟建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均紧贴巴准铁路,预留了当地村民出行通道,对当地村民出行影响较小。

拟建国投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线位调整:拟建海勒斯壕集运站铁路重车线接入巴准铁路处东移161m,线路长度增加262m,相应增加工程投资。

公路桥位置调整:公路桥位置调整及新建长度增加约120m,相应增加工程投资。

综上,以上互通互联方案技术方案可行,但各有利弊,因涉及多家业主切身利益,建议征求各家意见后,在总图枢纽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后尽快组织实施。

四、相关建议

本文旨在以海勒斯壕典型地区为例在技术上研究区域铁路互通互联方案及成效,但制约铁路互通互联的问题不仅局限于技术方案,还涉及不同产权铁路运营管理模式的协调、企业利益关系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建议下一步,在研究整体路网(枢纽)互通互联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从机制层面研究探讨区域铁路合作联盟的方式,加强区域不同产权铁路间运营管理合作,以统一可持续的运输组织模式,实现铁路网真正意义的互通互联。


参考文献:

1.张晓东.铁道工程.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年

2.杨浩.铁路运输组织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年

3.魏庆朝.铁路线路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年

4.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研究院.鄂尔多斯市“十三五”及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2015

5.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研究院.铁路工程设计手册.站场及枢纽.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6.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海勒斯壕铁路专用线项目可行性研究.202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