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与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经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及其邻近椎体骨折、伤椎再骨折情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2
/ 2

经皮椎体成形与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 经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及其邻近椎体骨折、伤椎再骨折情况分析

李振东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骨科 四川内江 641000


摘要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与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邻近椎体骨折、伤椎再骨折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为病例搜集时间段,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KP组22例和PVP组23例,分别行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cobb角度、伤锥前缘高度及其邻近椎体骨折、伤椎再骨折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PKP组cobb角度小于PVP组,伤锥前缘高度高于PVP组(P<0.05)。两组邻近椎体骨折、伤椎再骨折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PVP相比,PKP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具有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邻近椎体骨折;伤椎再骨折


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生于胸腰椎,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而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但对于两者之间的优劣势,仍存在争议[1-2]。因此本次研究就这两种手术的效果及对其邻近椎体骨折、伤椎再骨折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KP组22例和PVP组23例。PKP组男16例、女6例;年龄62-89岁,平均(72.25±6.44)岁;骨折部位:胸10(T10)椎体1例、T11椎体1例、T12椎体10例、腰1(L1)椎体4例、L2椎体2例、L3椎体2例、L4椎体1例、L5椎体1例。PVP组男14例、女9例;年龄65-87岁,平均(68.73±5.62)岁;骨折部位:T10椎体1例、T11椎体2例、T12椎体9例、L1椎体4例、L2椎体2例、L3椎体2例、L4椎体2例、L5椎体1例。两组一般资料数据比较,差异具有同质性(P>0.05)。

纳入标准:(1)影像学检查显示单个椎体楔形变(椎体前缘高度丢失≥30%);病椎后壁均基本完整,骨折块无明显后移;病椎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和脂肪抑制相呈高信号。(2)单纯腰背部疼痛,无脊髓、神经根受损症状;(3)骨密度(双能X线吸收法)T值≤-2.5;(4)告知患者及家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有肿瘤、创伤等影响骨代谢的非退变性腰椎疾患;(2)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引发的骨质疏松者;(3)无法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者;(4)随访<6个月。

1.2方法

两组均取俯卧位,腹部悬空,C型X线臂机确认伤锥,在伤锥棘突两侧旁开约2cm处局部浸润麻醉。透视下找到椎弓根,于单侧椎体椎弓根处穿刺达椎体前1/3,拔除针芯,置入导针,经导针置入扩孔套管、工作套管,拔出导针。PVP组需将空心钻缓慢钻入椎体,注入骨水泥(主要成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依据扩散速度、范围,调整注速、针尖方向和位置,当骨水泥均匀分布,达椎体后方或椎体外时停止注入。而PKP组在将空心钻缓慢钻入椎体后,需经工作通道送入膨胀球囊,至椎体中1/3处,透视确认位置无误后缓慢向球囊内注射显影剂,扩张球囊,在椎体内形成一个供骨水泥填充的空腔,尽可能恢复椎体高度,透视下观察椎体复位高度满意后,停止加压撤离显影装置,取出球囊并注入骨水泥。两组均在骨水泥硬化之后拔除套管,撤出工作通道,缝合伤口。术后均服用骨化三醇、阿仑膦酸钠等抗骨质疏松药物。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前、后6个月,运用胸/腰椎X线,统计cobb角度、伤锥前缘高度,以了解手术效果;并记录其邻近椎体骨折、伤椎再骨折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n(%)描述计数资料,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629818316aaaa_html_516eb74bb9bf0608.gif )描述计量资料,独立样本t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前、后6个月的cobb角度、伤锥前缘高度比较

两组术前cobb角度、伤锥前缘高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PKP组cobb角度小于PVP组,伤锥前缘高度高于PVP组(P<0.05)。见表1。

表1:术前、后6个月的cobb角度、伤锥前缘高度比较

组别

例数

cobb角度(°)

伤锥前缘高度(mm)

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

PKP组

22

20.65±3.75

9.86±1.37

18.64±2.05

26.64±1.64

PVP组

23

21.21±2.97

11.93±2.03

19.03±1.95

21.47±1.78

t


0.549

3.962

0.646

10.014

P


0.293

0.000

0.261

0.000

2.2两组邻近椎体骨折、伤椎再骨折情况比较

两组邻近椎体骨折、伤椎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邻近椎体骨折、伤椎再骨折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邻近椎体骨折

伤椎再骨折

PKP组

22

2(9.09)

4(18.18)

PVP组

23

3(13.04)

3(13.04)

校正χ2


0.003

0.004

P


0.958

0.949

3.讨论

PVP和PKP已成为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的手术方式。本次研究就这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及对其邻近椎体骨折、伤椎再骨折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类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PKP术中运用球囊撑开椎体前柱,可降低椎体内压力,与单纯骨水泥撑起的高度相比,能够使得骨水泥更加容易形成团块,因此其cobb角度下降更为明显,伤锥前缘高度更高,因此其在椎体高度恢复中更加具有优势,更加适用于椎体前缘压缩及后凸明显者。在手术的过程中,骨水泥的注入,增加了病椎的强度,加大了邻椎的应力,导致其骨折的发生。因此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均发生了邻近椎体骨折、伤椎再骨折,但无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PVP和PKP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PKP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肖飞,郑国庆,危中生,等.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32):112-115.

[2]李国富,林子庆,聂友根.骨质疏松症压缩性骨折患者PVP/PKP术后远期病椎及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02):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