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发热病房发热患者防控的策略讨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2
/ 1

综合医院发热病房发热 患者 防控的策略讨论

王明芹 李娅 赵秀彩通讯作者

武警河北总队医院 050000

【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在综合医院发热病房发热患者防控中采取应急管理模式的价值作用。方法:将2019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院内的206例发热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利用应急管理模式开展发热患者的护理医疗管理工作,分析防控效果。结果:期间共收治206例患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152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35例、支气管炎16例,肺炎患者13例,无交叉感染情况。结论:在综合医院发热患者防控中采取应急管理模式,可以降低院内感染风险,十分有利于综合医院发热患者防控工作的实施。

【关键词】综合医院发热病房;发热患者;感染防控

发热患者急性期传播速度快,具有扩散性,目前针对发热疾病,主要依靠对症治疗及防控措施来控制疾病传播。综合医院发热门诊需要强化相关防控工作,才能降低院内感染率,充分发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防控工作价值,避免疫情传播[1]。文中对综合医院发热病房发热患者防控中采取应急管理模式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院内收治的206例发热患者纳入研究范围,男性198例,女性8例,年龄在18-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52±1.56)。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都存在发热情况。

1.2方法

利用应急管理模式开展发热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

1.2.1应急管理机制方面

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构建专门的应急护理医疗管理小组,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学习培训,确保每个人员都清楚发热病房管理的相关知识、疫情紧急处理方法与流程。针对发热患者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隔离观察、疾病诊断、传染防治等,建立相应的绿色通道,一旦患者确诊为新冠肺炎立即上报疾控中心并转运至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做好终末消毒、防护等工作。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关管理机制,包括预检分诊制度、发热病房内部就诊流程标准、发热病房工作人员管理与培训机制、发热门诊信息化防控网络建设机制等,构建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1.2.2具体实施方面

对于发热患者,需要详细做好流调工作并询问患者最近14天行程、接触史、既往病史等相关情况,并做好记录;对每个患者及家属进行体温检测,确保每个患者及家属都佩戴好口罩;对患者进行核酸检测,胸部CT,血常规等检查,严格按照二级防护标准要求开展防护工作;减少发热患者与他人接触机会,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处理患者接触过的垃圾;根据不同患者具体症状进行诊断,一旦确定患者属于新冠肺炎,需要立即对上报疾控中心并进行转运至定点收治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并对其诊疗环境、器械用具等进行全面清洁与消毒,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传染风险;利用医院信息化防控网络平台及时通知当地防疫部门,明确新冠肺炎患者行程轨迹,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让相关接触人员立即到附近核酸检测点进行检测观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传播风险。

2.结果

共收治206例发热患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152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35例、支气管炎16例,肺炎患者13例,无交叉感染情况。

  1. 讨论

发热患者主要有咳嗽、发热、乏力等症状,如果患者症状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就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而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及病房属于传染病应急防控体系的重要部分与前沿阵地,因此,需要重视医院发热门诊及病房防控工作,进而降低院内疾病感染风险,对传染病进行及时预警监测[2]

有相关研究报告证明,在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及病房护理医疗管理均采取应急管理模式,可以及时筛查新冠肺炎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十分有利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3]。结合文中研究结果,在综合医院发热病房对发热患者防控中采取应急管理模式,可以降低院内感染风险,十分有利于综合医院发热防控工作的实施,而且院内在疫情期间共收治206例发热患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152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35例、支气管炎16例,肺炎患者13例,无交叉感染情况。

因此,将应急管理模式运用到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及病房管理工作中,可以及时筛查出新冠肺炎患者,并对患者进行及时隔离与诊治,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提升医院新冠肺炎防控管理水平,对新冠肺炎进行预警监测,避免疫情大规模爆发。

参考文献

[1] 胡国庆,陆烨,李晔.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发热门诊设计的感染防控思路[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21,38(8):611-614.

[2] 何志鹏,韩晓东,李娅斐,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发热门诊院内感染防控的思考[J]. 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9):3030-3032.

[3] 朱楠,乔静,李静,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疫情期间发热门诊的管理模式分析[J]. 养生保健指南,2020,3(23):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