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型政党引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3

使命型政党引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

李亚梅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的使命课题。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使命型政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生产力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制度保障;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承担现代化建设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念构筑。

关键词:现代化国家;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实践逻辑

与选举型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因使命而存在,因使命而发展,是一个典型的使命型政党。正是因为这种“使命”的内在驱动,使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呈现出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1]一方面,现代化的发展深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催生了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的现代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另一方面,国家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共产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摆脱民族危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手段。


一、政治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具有艰难性和复杂性,这就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发挥引领作用,而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使命型政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驱动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从未改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前提。

一方面,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近代以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等运动也尝试带领中华民族自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但无一成功。西方选举型政党往往遵循“零和博弈”的思维,以获得竞选活动的胜利为其目标,这样的社会目标是狭隘、片面的。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这一美好而崇高的社会理想目标也是使命型政党的先进性特质的表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艰苦斗争中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使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又按照时代特点,担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使命;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演变,党又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制定并执行自己的使命。在实践中克服种种困难,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最重要的资源。[8]

另一方面,现代化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9]中国共产党探索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托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才能建设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两个大局,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了新思想与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基础上,按两步走来设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也为我们清晰地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路径。[7]

二、经济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生产力发展

现代化一定是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的现代化。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物质文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难以继续。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成立和发展起来的政党。1847年,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通过了由马克思恩格斯参与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诞生之初,就明确认识到了自身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其中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就是其目的之一。

中国“主动式”的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借鉴了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的现代化模式,也在历史中经历过波折。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忽视生产力发展、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承担使命的思想条件与实现机制都存在问题,而这两方面在实践中又相互强化、互相作用,最终导致了经济现代化任务的受挫。[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终于从严重的历史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征程。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部署,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这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看到了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结构和质量问题,作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 十九大“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中,对物质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目标。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排除干扰、保持战略定力,筑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11]

三、制度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纵观现代化的历程,国家的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属于现代化的中轴,它不仅是经济现代化进一步推进的必然要求,也为价值观的现代化奠定牢固基础,在一国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关键位置。[10]

为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进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党内等多方面,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建设怀有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此党急于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在这种使命的驱动下,中国共产党突破了原有现代化的模式,确立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维度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与“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面临各种风险与挑战,都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化解。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中形成并完善的制度,不仅是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命的成功密码,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展现其领导的中国制度优势的重要表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党的大会主题,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作出了具体化设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通过系列的制度安排和宏观顶层设计,使国家的治理体系日趋系统完备、不断科学规范、愈加运行有效的过程,并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密切结合,同向发力。[12]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及其具体化战略设计的提出使得中国模式的制度图谱日趋系统,同时也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新境界。

四、理念构筑: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承担现代化建设使命

现代化理念的构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对于使命的自觉承担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党在实践中培育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思维,并根据历史的经验和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决要素——新发展理念。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现代化发展,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3]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现代化理念,使其不仅停留制度建设的层面,还要具体贯彻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与世界化的现代化进程,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种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思维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又借鉴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既着眼于中国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又兼顾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仅使得中国共产党践行使命的步伐向前迈进一大步,也为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智慧典范。

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只有培养起自觉的使命意识,将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全党形成一种使命共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才能稳步前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其文件是全党意志的集中体现,党的每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件,实质就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制定的不同阶段的政策,代表各历史时期党对各方面问题的认识水平。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现代化都是一个高频词和关键词,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现阶段的使命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二大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稳步推进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化等等,这都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实现现代化使命的自觉承担。

小结: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召,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坚定决心。“政党主导、使命驱动”是中西方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作为理论支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引领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现代化发展路径,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以“使命”引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显著成就,用实践证明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


参考文献:

[1]蒋明敏,陶林.使命型政党与中国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逻辑证成[J].学海,2020(06):5-9.

[2]欧万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逻辑理路[J].观察与思考,2018(01):99-10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4]李海青.使命型政党与中国的现代化建构——基于历史之维的审视[J].浙江学刊,2020(01):61-68.

[5]沈壮海.刘灿.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N].人民日报,2021-04-16(009).

[6]徐奉臻.从两个图谱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人民论坛,2020(01):68-70.

[7]陈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目标及新内涵[J].中共党史研究,2017(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