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俭欲思想与丹溪之相火妄动理论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8
/ 2

《道德经》的俭欲思想与丹溪之相火妄动理论初探 *

陈丽① 李慧洁① 葛文姝 * 蒲瑾 *

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 201700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00032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433


摘要:相火论是朱丹溪的核心学术思想。相火是维持人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肝肾之阴是其物质基础。相火妄动消耗人体元气、阴液,而相火妄动之由在于“心”,治病求本,治病先治心,养心莫善于寡欲。

关键字:《道德经》,俭欲,相火,丹溪

一.相火

1.1丹溪其人

朱丹溪,“滋阴派”的代表人物,拜朱熹四传弟子许谦为师学习理学。四十四岁听闻刘完素弟子罗知悌医术了得,登门拜师。故此,朱丹溪援理入医,包括阳有余阴不足论与相火论,同时在治疗杂病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等,弟子不计其数,世称丹溪学派。

1.2相火与相火妄动

“相火”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此后诸医家少有述及,讨论始于金元时代[1],刘完素首先加以阐述,朱丹溪[2]援儒入医,扩大了相火内涵,对相火理论进行了系统性论述。朱丹溪在“少气壮火”说的基础上,继承了刘完素火热论、李东垣阴火论等,提出了相火的生理病理理论。相火理论是丹溪理论的精华所在,强调欲望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3]

《相火论》其强调相火是维持人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4],朱丹溪强调相火与肝肾息息相关,相火之动以肝肾之阴为物质基础[5],《相火论》言:“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故曰相火元气之贼”,相火妄动消耗人体元气、阴液[6]。故朱丹溪强调阴气不仅难成,而且因“人之情欲无涯”造成其“易亏”,形成了“阴不足”的生理基础、“阳有余”的病理[7],加剧了人体“阳有余阴不足”的变化,强调了欲太过是导致人体阴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8]

二.相火妄动

相火禀命于君火,正如王冰所言君火主神明,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相火代君行事,若君主不明,为欲望所惑,则相火妄动,疾病始生[9]。物质作用于人,使人欲动而心摇[10],如《千金要方》中言:造成神、志损伤之关键在于“多”,正如相火妄动在于“妄”而非“相火”。

2.2治病先治心

朱丹溪言:“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在中医文化中,形与神并非同等重要,《素问·宝命全形论》将“治神”放于首位,《灵枢•天年》将重“神”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出神相对形的重要性[11],神不定则正虚邪侵[12],治病求本,相火妄动之由在于心,遵从“形神统一、神主形从”,故治病先治心是也。

三.俭欲

3.1何为“可欲”?

丹溪之欲[13](饮食男女、温柔、声色、馨香)与《道德经》之“可欲”殊途同归。“可欲”本质即“私欲”,无论是珍宝、黄金、珠玉,亦或是五色、五音、五味,作为人自然欲求都应尊重并且满足。

3.2俭欲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体之“道”要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欲念萌发之初隐微难觉,任其滋长至穷奢极欲,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14]。后世张栻[15]也认为自然需求“饮食人之大欲”或是个人对于社会的“入世”欲求,属于“常理”的范围。尽管“私欲”客观存在,但可通过控制自身减轻欲望过度所造成的危害[16],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心灵平静,做到清静无为、知常达命,方可延年益寿。

3.3道心

“水”即“道心”。慈心入道,正心达道,静心归道,真心会道,虚心合道[14]。老子对“私欲”的超越过程,本质上就是“我”融入“道”[16]。在现代社会,即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寄托于他人将永远于精神上的得益的事业上。无私方能成其私,水不与万物争利益,天下万物无怨尤于水,久之天道自然,天不与人争,人自畏之敬之[17]

四.结语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 相火亢盛的因素有五志不和、心火引动、相火妄动、机体气机阻滞等[18]。择其一,相火之“妄”源于心与《道德经》之“俭欲”相为探讨”。“欲”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我们需改变对待“欲”的态度。人生即修行,修行即修道,修道即修心,人心主静,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听命于道心。

参考文献

[1] 姜春华. 相火考略[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0, (01): 33-37.

[2] 杜羽,司鹏飞. 基于知识考古学分析朱丹溪相火理论的形成[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42(10): 821-824.

[3] 张航,冯嘉玮. 李东垣“阴火”与朱丹溪“相火”之比较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 25(07): 871-873.

[4] 王心恒,王劲松,王晓虎. 相火生理病理与证治探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5(03): 251-253.

[5] 戴琪,朱明. 从朱丹溪君火与相火的关系论中医心理调节机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02): 5-9.

[6] 薛益明,王中越. 朱丹溪的养生观及其指导意义[J]. 山东中医杂志, 2004, (01): 6-8.

[7] 朱近人. 论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 33(06): 1461-1463.

[8] 夏永良. 论朱丹溪“人之情欲无涯”致阴虚[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1): 35-36.

[9] 王文炎,梁凤霞,陈瑞. 基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理论探析相火离位之因[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10): 4494-4496.

[10] 马玉芳. 论人先论欲 治病先治心——朱丹溪欲病理论初探[J]. 江苏中医药, 2002, (04): 4-6.

[11] 吉军. 坚持形神合一,防止形神分离[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04): 1559-1561.

[12] 田建辉,刘海涛,董昌盛,等. 御神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探析[J]. 中医杂志, 2018, 59(24): 2093-2098.

[13] 董晓艳. 朱丹溪节欲保精理论研究[J]. 江西中医药, 2016, 47(06): 18-20.

[14] 张继禹. 修心与体道[J]. 中国道教, 2012, (02): 11-17.

[15] 吴亚楠. 从重“欲”到“无为而治”——张栻理欲观的三个层次[J]. 孔子研究, 2019, (04): 78-86.

[16] 孙旭鹏. 老子论“私”[J]. 中国道教, 2019, (02): 45-49.

[17] 许建良. 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精神论[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18(02): 29-41.

[18] 张国松,易法银. 论相火为病的证治规律[J]. 中医杂志, 2019, 60(16): 1431-1433.

2

*本课题为上海市卫计委课题(20184y0180)肾通颗粒治疗慢性肾衰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