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学科核心素养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3
/ 3

药学学科核心素养构建

廖予菲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医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 药学学科核心素养一直存在于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是学生通过药学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药学学科核心素养模型由学科知识与学习能力、药学思维与实践技能、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四个维度构成,并可从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三个方面在药学人才培养中的落地问题。

关键词: 药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1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1]。核心素养指的是“核心”的素养,即关键素养,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发展性特点的概念,是对事物全局起支撑线、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作用的能力集合,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质就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问题,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新起点,如何将其正确的落实在课程改革活动中,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意义重大。

1 药学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的必要性

1993年国际药学联合会提出了一个设计、实施和评价现代药学教育课程的概念性框架 “优良药学教育规范”,经与世界卫生组织磋商,于2000年共同提出良好药学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七星药剂师”(Seven-Star-Pharmacist),目的是提高药学服务的质量。“七星药剂师”是指药剂师应具备7个方面的品质和作用:即健康的看护者(Care giver)、决策的制定者(Decision maker)、信息的交流者(Communicator)、领导者(Leader)、管理者(Manager)、终身学习者(Life-long learner)、教学者(Teacher) [3]。这些素养需通过多层次的复杂教育系统最终落实到实践中。作为培养基层药学人才的民办学校,将“七星药师”作为药学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专业教学策略,培养高道德情怀、高技能水平、高社会适应性的全面发展人才,恰好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宗旨完美契合。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所形成的能力和品格,是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学科价值的根本认识[4]。如何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培养“七星药剂师”为目标,构建药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药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

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时,其概念的本身并不是内涵,只有将其与学校、学生、课堂等结合在一起折射到概念之中并成为思想内容时,才能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根据《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认为药学学科核心素养一直存在于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是学生通过药学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通过研究,课题组认为药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以及课外训练所习得的素养,其基本的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药学”“核心”两个方面,即药学学科自身具备的最能反映药学学科价值的素养。结合药学学科特点及药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并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初步提出由学科知识与学习能力、药学思维与实践技能、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四个维度构成的药学核心素养模型,四个维度层层递进,前一个维度为后一个维度形成的的基础,如图1所示。

61c41296f26de_html_602ba64005806a7b.png

1 药学学科核心素养

2.1 学科知识与学习能力

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与实训中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方法的传授,积累学科专业知识,满足毕业后岗位需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2.2 药学思维和实践技能

为了适应现代医药经济发展的趋势, 培养新型药学人才,药学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药学思维是指在提供药学服务过程中,药师注重药物的性质特别是药理、药物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和药价等内容的一种思维过程。药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药品生产、药品分析检验、药品调配、药品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还要熟悉药品分析检验和制剂生产的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 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 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有较强的竞争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药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2.3 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其质量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各国政府均制定严格法律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药学学生作为未来药学从业人员,培养职业道德,提高法律意识,力求在工作中做到依法管理、依法生产、依法检验、依法经营,是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基础。

2.4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是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是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是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是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是执著敬业的献身精神。药学领域的诸多进步,如艰苦卓绝的新药开发均依赖于科学精神。同时,药品应用于人,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可以说药学既是“科学”又是“人学”,因此以人为本、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维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素养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多种素质的重要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有利于自身气质的培养以及三观的形成。

3 药学学科核心素养模型在药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只有充分了解企业、行业需求,才能将学生发展所需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打造适应行业发展的关键人才。可见药学人才培养过程应有企业、行业深度的参与,通过校企双方协同发展,深入合作,从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着手,保障核心素养培养。

3.1 融合学科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起点和终旨,其定位是否科学、准确、合理,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质量和达成度。药学类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邀请企业、行业、用人单位直接参与,明确毕业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此外,还要建立毕业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之间的映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品格和能力往往与课程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某一课程可能渗透多种核心素养,而同一核心素养也可能存在于多门甚至全部课程中,素养与课程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立足行业发展特点,明确学科核心素养,设置更加科学,具有针对性实用性,面向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明确各门课程及其教学内容与毕业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关联,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为什么教”“为什么学”,有效调动其教学、学习的积极性。

3.2 彰显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教学模式

在课堂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项目,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则承担引导者的职责,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这种任务驱动式的课堂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摒弃了传统式课堂教师滔滔不绝灌输理论知识的模式。这类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的认知规律,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个性化教学的开展。同时,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有利于提升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强责任感。这种课堂模式,既能有效传授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规律。

此外,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实训环节的设计、开设可以更加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如模拟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场景和过程。学生在参与中,不仅能够体会课程在岗位中的定位,提其高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更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提高安全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核心素养应用于未来工作中。

3.3 保障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基于药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出的药学类人才能否在现今多元职业环境和复杂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这需要以企业、行业需求为导向,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制定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且具可操作性的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5]。该体系应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本,涵盖药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体现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能力。

4 结语

药学学科核心素养一直存在于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是学生通过药学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药学学科核心素养模型由学科知识与学习能力、药学思维与实践技能、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四个维度构成,并可从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三个方面在药学人才培养中的落地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贤志.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教育视界,2015(9):56-58.

[2]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26-30.

[3]廖沈涵,宫栾,秦绪龙.药剂师在卫生保健和实施国家药物政策中的作用[J].中国药师,2004(11):894.

[4]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3-2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药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药事管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编号:SGH20Y1521)

作者简介:廖予菲(1985-),女,陕西咸阳人,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为中药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