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视阈下纯粹利他行为的解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4
/ 2

生命哲学视阈下 纯粹利他行为的 解释

贾栗

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广东东莞 523808

摘要:人类普遍存在着不要求回报的他虑行为,即纯粹利他行为。这种行为的产生及进化机制还没有被很好地解释。本文结合贝克尔、西蒙、德瓦尔和苏珊·布莱克摩尔等一些西方学者的观点进行阐释,探讨三大体系融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 纯粹利他 道德收益 强互惠 情感需求

、自虑与他虑

金迪斯认为,在利他问题里有两个重要的术语,“自虑”和“他虑”, “自虑”本意是只考虑或只关心自己,即一切以自己为考虑的出发点;与此对应,“他虑”就是会关心和考虑到他人。因此“自虑”是比“利己”更为准确的一个词[i]

所谓的“自虑”的行动者,指的是个体最大化其适合度。自虑者只有在他人的行为和盈利影响到自己适合度的时候,才会关心他人的行为。

由此可见,“自虑”比“利己”更为准确,因为一个他虑的个体若始终最大化其适合度,则可以说他是利己的。例如,如果我能从我给你的馈赠中获得极大的愉悦,那么我向你赠送礼物是他虑的行为,但是其实是利己的。我们之前很多利他行为的解释理论都是在讨论这种名为他虑实则利己的行为。尤其是针对人类存在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即自虑的利他行为,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释。

亲缘选择理论只解释发生在狭小范围内的利他行为,互惠理论最终期望得到回报,并不是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我们目前认为纯粹利他行为的论域仅限定在人类,这是一种既不要求回报,也不要求彼此之间具有亲缘关系的利他行为。

、纯粹利他行为的解释

经济学家贝克尔的收益最大化模型[ii],将纯粹利他行为视为个人即定的主观偏好,这种模型是引用了亲缘利他理论的成果。这种偏好使得个体把提升他人的适合度也当作自己的一种主观偏好。但是,这里的偏好是“外生”的。

西蒙首先提出了顺从性理论来解释这种行为。人需要适应社会,儿童的适应性需要成年人培养,成年人的适应性需要别的人来帮忙。学习能力与适应性成正比。有两个方面的社会本领需要学习:第一,是生活技能。就是指人的活动能力,特别是指适应环境的知识和技能;第二,是“正当行为”。是文化引导下的亲社会行为,通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利他行为从而获益,西蒙把对这两种本领的学习行为称为顺从性行为。

当然,由于社会个体的智力和行为动机存在着差异性,所以个体的顺从性并不相同。西蒙提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这就要求人向社会学习来增加个体的适合度,顺从性高的个体比顺从性低的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适合度。个体因为顺从性而获得的适合度收益,大于因为利他行为导致的代价或适合度支出。当然,正当的社会行为有很多种,而纯粹利他行为只是其中一种。

有限的理性使得人们在不知情的条件下,遵从社会约定作出了利他行为,西蒙的顺从性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纯粹利他行为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进化机制。但是,仍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这里存在一个预设,即社会给予的适合度回报必须大于个人的适合度减少。这里依然没有逃脱前面各种理论所面临的复合适合度“b-c+d〉0”的逻辑解释结构的问题。第二,无法解释社会奖赏小于利他者适合度损失的行为,比如战场上舍弃生命救人的这一类行为。所以,西蒙的解释并不彻底。第三,西蒙并没有真正解释纯粹利他主义遗传进化的起源。

美国桑塔菲学派的强互惠模型可以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解释。强互惠原则是牺牲个人利益去惩罚群体中的“搭便车者”(违反合作精神的人)。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利他惩罚”。强互惠行为能够很好地减少群体中的存在的“搭便车”行为,促进群体合作,从而增强群体适合度。但实施这种行为却要减少个人的适存性,个人并不能从群体收益中得到额外补偿,这显然是一类带有纯粹利他性质的行为。

得不到适合度的补偿,强互惠行为的激励机制是什么?瑞士苏黎世大学国家经济实验室通过使用正电子发射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对强互惠行为的神经基础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个实验,苏黎世大学国家经济实验室主任恩斯特,费尔(Enst Fehr)和他的同事们指出,“在没有外部补偿和激励的条件下,合作剩余促使合作得以维持的社会规范内部化,即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能够启动粹利他行为的自激励机制,它使行动主体从利他行为本身获得某种满足,从而无须依赖外界的物质报偿和激励。]

这个模型依然是复合适合度“b-c+d〉0”的逻辑解释结构。利他惩罚减少了生物个体的适合度收益(b-c),但是得到了某种内部激励d’(道德收益),这种内部激励与适合度收益d成正比关系,因此总的适合度b-c+d’〉0,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纯粹利他行为。

以上三种理论体系彼此之间相互割裂,贝克尔和西蒙的理论是建立偏好外生机制,而强互惠理论则是建立偏好内生的机制。但是,以上三种理论均揭示出道德偏好以及非理性则是利他主义形成和进化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利他主义的经济分析中不得不考虑的。

三、三大理论体系的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这里,我们希望可以找到一种融合三种理论的可能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三种理论各自的缺陷,这是纯粹利他解释的新可能。根据上面的分析,内生偏好和外生偏好似乎存在一条鸿沟,而消除这条鸿沟的关键是“道德效益”理论,而这也是融合三种理论的核心。

在生物学意义上,强互惠理论更具备解释层面上的基础性,也是理论融洽的出发点。强互惠理论的不足在于无法解释那种“激励”, 如果我们先把这种“激励”定义为“道德收益的增加”,就可以将强互惠理论和前两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融合。这里首先提到的是,人在没有获得物质收益的基础上还可以有某种“收获”所激励,这种收获不是“物质收益”必是“道德收益”,但是“道德收益”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基因的适存性。

强互惠理论存在着论域过于狭小的问题,如果与西蒙的顺从性理论相结合,就可以增加解释的范围。这里可以借鉴库恩的理论,西蒙的顺从性理论是“常规时期”,强互惠理论则在“革命时期”体现得比较明显,这种惩罚性行为,降低的是对某种“次级道德观”的置信度,从而保护了“核心道德观”。在库恩的理论中,“革命时期”是产生“新理论”的契机,而强互惠理论在实验中正是被视为纯粹利他主义的摇篮。

西蒙理论的价值在于顺从性理论对“常规时期”的纯粹利他有很好地解释力,而且理论体系完整缜密,缺点有三:第一,西蒙所标榜的自己论文公式中的“简单性”,其实是一种粗糙。而这一缺点可以在与贝克尔论文中精密华丽的公式体系的融合中得到消除。第二,无法解释纯粹利他的起源问题,这是由于他解释的是“常规时期”,需要与强互惠的“革命时期”相结合,才能相映生辉。第三,理论的前提在于社会给予的大于个人付出的,这一情况并不永远存在,但是,如果,把收益看成“道德收益”,而不是“物质收益”,就可以得到解释。

贝克尔的理论最大缺陷在于“偏好外生”,即使是加上“道德收益”假说也难以根除这个问题,但是其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将生物学最新成就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用自己的理论和亲缘假说相结合的思路。贝克尔华丽的公式体系,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理论融合的公式基础,来替代西蒙和强互惠粗糙的公式体系。而由于经济学领域的互通性,又可以在借鉴贝叶斯置信度,亚当斯可断定度,吉利斯主体间概率的基础上,将道德收益更好的融合在我们的体系中。

i] 赫伯特·金迪斯.《理性的边界》[M],董志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

ii] 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86.

本文是2021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生命文化视域下的人文医学交叉学科建设”(2021WTSCX034)和2021年度广东医科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协同育人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