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让名老中医培土生金法临床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9
/ 2


王让名老中医培土生金法临床运用

翟艳丽 王让

兴化市中医院 江苏兴化 225700

王让:江苏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内科常见病及一些疑难病症有着独到见解,有专属名医工作室,在兴化及周边地区享有广泛声誉。

摘要:肺为娇脏,易损难复。当肺气虚弱到一定程度时,进而子盗母气,使脾失运化之能而出现脾病。考虑到子能令母虚,而母却能令子实,因而在治肺无效后,转以治脾,此法成为 “培土生金”,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补脾寓资生气血之义,气血充盈,对肺虚有利。

关键词:培土生金 肺脾同治

1.1肺脾相关理论基础 脾与肺之间属母子关系,肺属金,脾属五行中的土,土生金,脾为肺之母,即肺为脾之子。《黄帝内经》中首次将脾与肺联系起来,提出了土生金的五行相生理论,《金匮要略》虽然未表述土生金、脾生肺的关系, 但张仲景创立了从脾论治肺系疾病的方剂,孙思邈认为在治疗脾系疾病时不能专治于脾,需佐以补肺气之药,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曰“凡脾劳病者,补肺气以益之,肺旺则感于脾”。[1]

1.2 功能相系

1.2.1水液输布 气化津,津生气,津气同行。《医方集解》称 “肺为水之上源”,有输布津液,通调水道之职,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两者相辅相成,肺为脾行其津液,脾为肺供水液之源。痰湿为其病理产物,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责之肺脾运化水湿不利也。[2]

1.2.2五行相生 《管子》一书最先完整记录了五行相生次序: 即木-火-土-金-水(- 木),提出土为金之母。《黄帝内经》中则间接提出土生金的相生理论,为“培土生金”奠定了基础,结合脏腑学说,最终形成“培土生金”理论[3]。

1.2.3 经脉相连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中焦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十二条经脉中,独有肺脉起源于中焦,受脾胃之气推动, 环绕周身,维系脏腑、经络等机体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且两者同归太阴,同气相求。

2.培土生金理论

2.1 体现肺脾生理互助 脾属土,肺属金,《内经》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脾居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脏腑得其精微物质濡养发挥正常秩序运转。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肺气朝百脉而连通他脏,与脾气升降相因,共同维系人体循环,调达全身津液代谢。“脾气一虚,肺气先绝”,诸多形体、脏腑皆受累发病,肺脏尤甚。

2.2肺脾病理相关 《内经》曾载有: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观点, 《医学心悟》也提出 “久咳不已,必须补脾土以生肺金”。肺脾气机不利,肺气上逆发为咳嗽气喘,且脾虚又与痰液的生成运化联系紧密,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补益脾气使痰液生成无缘,调肺之水道使运化如常,也就能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

  1. 列举基于理论的方剂应用

    1.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 白术、茯苓、莲子、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甘草共 10 味药组成,为甘平培土生金之代表方。主要以健脾益气、补肺脾之气,主治脾胃气虚夹湿证以及肺脾气虚夹痰湿证。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燥湿止泻,山药、莲子肉补脾兼涩肠止泻,扁豆、薏苡仁健脾除湿,砂仁化湿醒脾、行气和胃,桔梗开宣肺气、通利水道,并载药上行而具有培土生金之功,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虚实并治、补而不滞,其健脾佐以宣肺,通过补脾达到补益肺气的效果,临床广泛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是针对肺脾气虚证型,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纳差便溏等。[4]

    2.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荣卫气虚,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从原书记载的主治中可以知道,四君子汤主要治疗的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食少、便溏、腹胀等症状,并未涉及到肺脏的疾病。而在久咳伤脾的情况下,生脉饮与四君子汤两方分而治之均力有不逮,在相合的情况下,突破了生脉饮治肺、四君子汤补脾各自的局限,产生了治疗脾虚久咳的新功效,而这正是通过培土生金的原则实现的。脾咳如《素问·咳论》所言,“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阳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以上关于脾咳治疗亦是培土生金的体现。[5]

  2. 验案

王老曾救治一年轻女性病员,患肺痨两年,骨蒸潮热,干咳痰少,经常少量咳血,一派阴虚火旺之象,先后予秦艽鳖甲散滋阴除蒸,百合固金汤养肺润燥,服药后症状不改善,相反,逐渐出现纳谷不馨,神疲,形瘦,便溏,舌淡苔薄,脉弱无力等中气亏损之象。分析病情之所以不退而进,与过服苦寒伤中,甘润滋腻有关。后以“有胃则生,无胃则死”为准则,综合调补中气,采用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先后四诊,服汤药13剂,患者纳增,咳减,血少,热衰,疗效显著。由于本例病变焦点在肺,所以当中气来复后,于第五诊时转入治肺,选择月华丸为主方,此方无苦寒伤中之弊,且有甘润养肺之能,取山药补中,寓肺脾同治之义。连服3月,症情稳定,除清晨稍有呛咳外,无其他所苦,遂停药,静养。

就本例来说,肺痨患者用“培土生金”法治疗时,一般病情已发展到中后期。这时的症状,除有潮热骨蒸,盗汗,咳嗽痰白,带血丝,气短胸闷之外,还有以下症状及体征:神情疲惫,纳少,腹胀肠鸣,大便溏薄,午后虽见颧红,多伴见面色晄白,虽口干少津,但舌不红而淡,脉虚大无力。以上症状,以参苓白术散最为适宜。待胃气渐复,可以再从肺论治。

总结:培土生金所蕴含的内容丰富。在治法方面,东垣把仲景的温中补虚发展到健脾益气,丰富、充实了培土生金法的内容。之后,此法逐渐得到了临床医家的重视。如明·李士材云:“虚羸而甚,食少泻多,虽喘嗽不宁,但以补脾为急……脾有生肺之能……土旺而生金,勿拘拘于保肺”(《医宗必读·虚劳》)。又薛立斋医案中亦屡见运用“补脾土以生肺金之法”治疗“脾土不能生肺金”所致的喘嗽案例。清代叶天士的医案中,多次论述并运用此法,如:“病咳而气急,脉得虚数,不是外寒束肺、内热迫肺之喘急矣。盖馁弱无以自立,短气、少气皆气机不相接续。既曰虚证,虚则补其母。黄芪建中汤”等。王老研读医书,孜孜不倦,深谙此法内容丰富,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融入自己临床临证所得,教以后辈,此文略作记述。


参考文献:

  1. 张召杨,孙增涛,刘南飞,王 霖,郭思佳肺脾相关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J]陕西中医,2020,41(11)

  2. 肖露,金朝晖,基于培土生金法论治慢性支气管炎[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30(3)

  3. 毛峪泉,吴蕾,林琳.“培土生金”治法的历史源流及其发展初探[J]中医杂志,2016,57(10):815-818

  4. 王成,罗均平,黄青松,张传涛,肖玮,董朝强 参苓白术散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6)

  5. 邱春华,贾春华,培土生金法之合方在临床中的应用[J]天津中医,2017, 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