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片区更新改造模式研究——以中山市大涌镇安堂社区片区更新改造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5
/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片区更新改造模式研究——以中山市大涌镇安堂社区片区更新改造为例

李炳君

佳兆业城市更新集团(深圳)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 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城乡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但在城市化进程中,部分历史文化片区的开发利用常容易引起业界的争议,对于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一直是项目实践中各方关注的核心,中山的大涌镇安堂社区片区更新改造在规划中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经验,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生态资源保护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解决了一部分城市化发展中多种要素间的平衡矛盾。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中山;安堂社区;保护;利用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其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出于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城市发展的必然性,对历史街区进行适当的改造与更新的动态保护观念已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实践证明,成功的商业开发会在充分尊重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供历史建筑、文物保护资金,提升历史街区人气,带动旅游业发展,使地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中山市大涌镇安堂社区的片区更新改造,以打造特色历史文化片区为核心,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历史特色、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文化内涵为改造思路。

1、项目背景

大涌东临岐江河,西靠西江,随卓旗山起伏错落之势环拥而建,历经沧桑岁月,逐渐形成现今的半城山水半城街的空间格局。其中具有极具岭南特色的民居风貌,主要分布在以安堂古村为核心的周边片区,内部留存有少量南洋风情的历史建筑。

历史文化上,大涌镇物华天宝,自然人文景观众多,中山市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27处。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共50余处,包括寺庙牌坊、家族祠堂、旧址古迹,古建民居等,其中保存完好的各类祠堂宗祠11处;隆都文化传承发扬至今,安堂社区有隆都民俗馆,收集传统生活用品生产工具70余件,展示隆都地区民间习俗、生活习惯和传统农业耕作;大涌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安堂林氏、南文萧氏、青岗黄氏等百年家族,并培养了众多的举子、进士。安堂林氏有“九龙世冑,双桂家声”的美谈。安堂古村内建有多处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有4处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保存完整,但大部分宗祠功能闲置,维护不佳。文化传承方式单一,缺乏有效利用,传统工艺文化未能活化传承。

2、总体规划

凭借中山市三旧改造推进土地转型、岐江河沿岸景观提升的建设机遇,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通过红木的多元化转型、田园的生态化体验、文化的场景化复兴、生活的品质化提升,打造生产、生态、生活相融合的新型社区。追寻最浓厚的隆都文化根源,感受最多元的人文魅力,体验最中山的悠闲生活,规划提出打造古村生活场景体验,并创造宜居+宜业+宜游“三维一体”的古村保护与开发可持续的模式。

2.1总体定位

挖掘大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街区风貌的同时,高度还原传统生活场景与生活内容,结合大涌优质山水资源,打造“山—水—城”为主要结构的文旅目的地;提升产业结构,向上延伸红木与服装产业链,引入教育设计、创意策划等产业环节,打造创意设计策源地。

2.2空间形态

形态采用边界限定、组团布局、肌理规整、疏密有致的整体格局,以“点、脉、网、面”四种形态意义上的多种空间要素组织,突出安堂社区空间形态的重点。

“点”是在安堂社区内形成绿地、水系、步行空间与核心建筑组群相结合的空间节点;“脉”是结合安堂社区的空间格局,选取步行走廊与绿化水系走廊两类线性空间要素,构造空间骨架;“网” 是在安堂社区内形成开合有致的交互错落的开放空间网络与慢行系统双重网络,优化生活品质;“面”是在历史文化核心区内设置公共绿化公园与历史文化风貌区,而核心区外围建设高层的现代城市风貌区,呈现岭南特色历史街区与现代繁荣都市交相辉映的城市印象。

2.3历史街区改造

以安堂社区安堂古村的历史文化街区为基底,梳理打造“两横一纵”的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微改造和局部拆除重建的方式,整合原有的历史文化建筑及隆都文化的生活方式,旧瓶装新酒,打造符合新时代消费及审美需求的历史文化街区。

着力打造的“两横一纵”历史文化街区中,双桂大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人气日渐没落,如璞玉尚待雕琢,围绕隆都文化之根,结合现有的祠堂、寺庙、茶室、迎龙门、南洋建筑,打造历史文化场所、商业场所和集市场所,重新演绎隆都传统闹市的繁华场景。

双桂下街人文底蕴丰厚,生活氛围浓郁,建筑文化特征明显,通过局部拆除合并打造隆都风情民宿,增加邻里交往空间,复兴双桂下街生活街区重现隆都传统生活静谧场景。

百岁大街现代建筑较多,建筑物空间相比古村较大,现状已有部分沿街商业,通过立面改造和功能置换,植入艺术家工坊、文化创新、旅游服务商业功能,提升安堂古村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居民、游客、艺术家和谐共生的创新服务大街。

2.4建筑风貌与建筑高度控制

为更好地形成有序的历史文化风貌,规划对建筑风貌采取分类、分区控制的策略。在体现城市建筑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兼顾地域与时代的双重特色,平衡特色与经济的双重考量,准确传达和体现隆都文化历史与文化特征信息。

设计对建筑高度实行分区控制,以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在历史文化核心区外围,允许布置高层建筑;核心区近距离边界区域建筑以小高层为主,核心区以内的建筑高度尊重现状;节点区域尊重城市肌理,建筑高度限制为低层,使其与周围历史建筑协调。

2.5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教育配套上,移址新建安堂幼儿园,新建小学,原址修建卓山中学,针对全方位的教育层面,构建全新的教育教学系统,为安堂社区的居民的学龄青少年提供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与教育资源,改良、改善安堂社区的教育环境。

商业配套上,与大涌周边商业项目形成差异化,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购物需求,将原有安堂市场进行回置,并引入休闲娱乐等商业功能,从便民生活的角度出发,为安堂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全面、精致、前卫的商业休闲空间。

医疗配套上,新建大涌镇中心医院,针对安堂社区当前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进行重点建设,将原有大涌医院进行原址新修,提升医疗卫生条件,让安堂居民出门即可就医,就医条件优良,优化居民的就医送医条件。

环境配套上,优化居民出行环境,构建绿色慢性系统,开发大尺度街坊绿地,布置休闲步道、自行车道、健身跑道、休憩凉椅、街头口袋公园等休闲活动元素,沿社区外主干道进行慢性系统的构建,延伸至整个社区,使出行更加绿色、安全。

2.6文化活动植入

植入隆都文化艺术节。每年定期开办,以隆都特色的红木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为引力,举办包含文化展示、艺术鉴赏、民俗竞赛等主题内容的节庆活动,塑造大涌特色的文化展示体验活动。

兴建大涌名人文化馆。安堂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人文胜地,600年来名人辈出,辛亥革命时期,安堂的名人志士投身革命事业,涌现出林君复、林威虎、林卓夫等一批革命先烈,拥有浓厚的名人文化内涵,安堂古村的改造中,建设大涌名人文化馆,将大涌名人先贤的光辉事迹进行展出讲解,让后人铭记历史,向世人传播壮丽的安堂文化。

筹办“大涌镇红木工艺传承协会”。以大涌本地的红木工艺为重点保护工艺对象,举办一系列的木艺主题活动,包括红木工艺体验园、木工爱好者俱乐部、木艺时尚夏令营等,大涌镇为主导,安堂社区为载体,在“红木工艺传承协会”之下,开展关于保护与弘扬大涌植红木千年文化的主题活动。

3、实施计划

3.1开发模式

项目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三方持股的方式推动。

先期由镇政府宏观把控,制定发展方向,编制安堂古村保护规划,划定保护区、提出保护措施,明确开发时序、制定分期规划。通过政策引导,由村集体、政府、企业三方持股,成立项目公司。之后可进行项目融资,通过金融手段解决开发资金问题。引入多种类型的服务型企业,解决设计、策划、建设、运营等多种需求。整合各方资源,提供服务网络,遵循规划方向,合理开发运营。

针对开发过程中有回迁需求的原住民及其物业,安置于古村外围,保持古村原生状态,原住民可优先返回古村服务行业就业,保障原住民生产生活的延续。

在景区塑造上,遵循修旧如旧、还原历史风貌的原则,过程中大力解决基建改造问题、管线地埋问题、现有消防问题等。

在商业运营中,民宿统一经营,保障品牌认知度和经营统一性,返聘村民就业,成立创意基金,打造差异化产品。

在行政管控上,由政府派出机构进行社区行政管理;限制门店数量,避免过度商业;定期抽查,保障消费者权益,提升服务质量。

3.2开发时序

近期建设重点以安堂古村微改造及全面改造为主。考虑居民居住环境的迫切改善情况,落实文旅古村的建设进度,提升大涌镇文化旅游内核,优先对安堂古村进行微改造,同时进行古村周边的安置社区建设。

中期建设重点为中新路两侧全面改造单元。考虑交通条件相对便利,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作用,社会效益较高且可以将新建片区连片,产生规模效应,奠定区域形象,中期启动中新路两侧全面改造单元。

远期建设重点为安堂社区北侧全面改造单元及南侧田园休闲区。社区产业规模与居住环境改善完成后,启动安堂社区北侧产业片区的改造单元,完善社区配套,优化产业链。社区改造建设基本完成并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后,启动田园休闲区改造,提升社区影响力,优化社区环境。

4、结语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产业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中山市大涌镇安堂社区片区更新改造以保存历史街区风貌的完整性、重构城市空间系统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恢复城市活力、弘扬隆都文化为宗旨,促使安堂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激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5).

[2]陈可石,王瑞瑞.再现传统城市的文化价值——佛山市历史文化保护核心区旧城改造[J].城市建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