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梅毒患者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9
/ 4

神经梅毒患者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

刘芮芳、黄文愉、李琳琳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518000

摘要:目的 调查神经梅毒患者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状况,并了解神经梅毒患者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相关性。方法 采用第3版UCLA孤独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 SSRS) 对神经梅毒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神经梅毒患者的孤独感得分为( 39.5 ±8.25)分,在性别、年龄、学历、梅毒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婚姻、神经梅毒病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总分为(37.45±8.70)分,在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神经梅毒病程、梅毒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得分为(17.75±6.89)分、( 12.83±4.26) 分和(6.88±2.20)分;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孤独感与客观支持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婚姻状况、不同病程的神经梅毒患者孤独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神经梅毒患者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孤独感水平越低,提高神经梅毒患者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客观支持,可降低其孤独感。

关键词:神经梅毒;孤独感;社会支持


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关系网络不足时的一种不愉快的心理感受[1],研究显示孤独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2]。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是梅毒螺旋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慢性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多变,主要与受累的责任病灶相关。该病患者有很强的病耻感,还常承受社会对该病的偏见,受到歧视和排斥,无法和其他人倾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无法宣泄,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3],因此关注神经梅毒患者的孤独状态对临床及公共卫生有着重要意义。回顾文献发现,目前尚无神经梅毒患者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因此本研究对神经梅毒患者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为干预神经梅毒患者孤独感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神经内科收治120例神经梅毒患者为调查对象,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符合神经梅毒相关诊断标准[4];(2)能和医师有效交流;(3)无临床精神症状。排除标准:(1)有精神性疾病史;(2)特殊患者:比如幼儿、老年、妊娠或哺乳期;(3)患者拒绝参加本次研究。

    2. 调查方法

1.2.1调查工具

1.2.1.1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梅毒首发时间、神经梅毒确诊年限及冶游史等。

1.2.1.2 UCLA孤独感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第三版)UCLA(第三版)量表是由Russell等[1]人编制,共计20个条目,包含11个“孤独”正序条目与9个“非孤独”反序条目,每个条目采用4级计分方式,总分为20个条目得分相加,总分范围为20-80分,得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严重,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6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1.3 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RS):此表由我国学者肖水源[5]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分别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测评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三个维度包括10个条目:客观支持(2、6、7条)、主观条目(1、3、4、5条)、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8、9、10条),将三个维度各自所包含的条目的得分相加即为各维度的总分,十个条目得分总分即为社会支持的总分。总分66分,以45分为界,<45分为社会支持度低,≥45分为社会支持度高,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9,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真实反映出受调查人群所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

1.2.2 调查方法 将UCLA孤独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一般资料调查表制成一份纸质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问卷发放、指导、回收、检查等工作,为保护隐私,均为匿名填写。每份问卷均要求患者当场独立完成,交卷后由护士检查要填写有无漏项、字迹不清等问题,若发现有上述问题存在及时要求患者自行修正后交回。发放问卷共123份,中途自行退出3份,回收120份。调查时间为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graphpad Prism8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及分析,数据录入由双人进行,并交叉核对。本研究中年龄、孤独感得分、社会支持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神经梅毒患者孤独感和社会支持水平分析


n

孤独感得分

P

社会支持总分

P

性别






75

39.52±8.69

0.9751

37.44±8.99

0.9854

45

39.47±8.06


37.47±8.19


年龄






20-45

57

39.58±8.31

0.9229

37.00±8.56

0.5941

63

39.43±8.60


37.86±9.02


学历






小学

18

36.00±9.16

0.2363

39.00±8.97

0.4975

初中

33

41.09±6.12


35.82±9.93


高中

33

40.00±10.36


38.73±9.52


大学

36

39.33±8.25


37.00±7.36


婚姻






未婚

12

42.25±9.78

0.0112

35.50±14.62

0.6116

已婚

102

34.38±8.46


37.76±8.09


离异

6

36.00±4.24


36.00±11.31


梅毒病程






<12个月

42

38.36±8.93

0.2664

37.42±8.64

0.9811

≥12个月

78

40.16±8.14


37.46±8.90


神经梅毒病程






<12个月

78

37.85±8.37

0.003

37.50±7.72

0.8781

≥12个月

42

42.57±7.69


37.36±10.62









表2 神经梅毒患者心理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Pearson相关分析

项目

社会支持总分

主观支持得分

客观支持得分

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

r

P

r

P

r

P

r

P

孤独感总分

-0.4683

0.0023

-0.1178

0.4691

-0.4802

0.0017

-0.1208

0.4578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共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其中男性75人,女性45人,年龄范围27-71岁,平均46.58±12.65岁,见表1。

2.2 神经梅毒患者孤独感情况 120名神经梅毒患者孤独感平均得分39.5±8.25分,得分范围20-55分。孤独感得分在性别、年龄、学历、梅毒病程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婚姻、神经梅毒病程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见表1。

2.3 神经梅毒患者社会支持情况 120名神经梅毒患者的社会支持平均得分为37.45±8.7,得分范围21-53分。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分别得分 17.75±6.89,12.83±4.26,6.88±2.20。社会支持得分在性别、年龄、学历、婚姻、梅毒病程、神经梅毒病程方面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4 神经梅毒患者孤独感情况与社会支持情况相关性分析 Pera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孤独感情况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客观支持得分存在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一般认为神经梅毒是梅毒晚期的表现,多因梅毒病人早期治疗不规范和不及时,导致未能根除梅毒螺旋体,延及神经系统。但研究表明神经梅毒可在梅毒感染的任何时期出现[6]。由于该病属于性传播疾病,患者经常被社会所厌恶甚至歧视,产生强烈的病耻感及孤独感。这种病耻感及孤独感不仅影响疾病的治疗及预后,还会带来心理问题及社会适应问题等一系列危害[7]。

本研究针对120名神经梅毒患者的调查发现神经梅毒患者的孤独感与婚姻状况和神经梅毒病程有关。有研究表明,家庭是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未婚患者孤独感较强,可能与不能获得家庭支持有关。未婚患者独立居住,生活阅历浅,还可能避免父母的担忧而不寻求父母的帮助,可能是其孤独感较强的原因。而神经梅毒病程超过12个月其孤独感较强的原因可能与其病情进展,对其病情理解加深有关。

神经梅毒患者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水平为负相关,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孤独感越低。这与社会支持能缓解个体身心紧张的状态、减轻心理应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有关。患者所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调节压力、缓解紧张的方式就越多,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孤独感的水平随之降低; 相反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低,自己承受压力并将其不断扩大,负性情绪也会随之出现,处理、理解、沟通能力也随之降低,易产生封闭心理,导致孤独感的发生。这一点从孤独感与客观支持得分负相关存在统计学意义也可以得到佐证。

综上所述,神经梅毒患者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孤独感水平越低,要重视提高神经梅毒患者的社会支持,尤其是未婚、病程较长(超过12个月)的患者,可缓他们的孤独感。



参考文献

[1]. Russell, D., L.A. Peplau and M.L. Ferguson, Developing a Measure of Loneli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78. 42(3): p. 290-294.

[2]. 万彬等, HIV/AIDS患者孤独感和疲劳的相关性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2021. 48(01): 第114-117页.

[3]. Beauchemin, P. and R. Laforce, Neurocognitive Changes in Tertiary Neurosyphilis: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Canadian 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ciences / Journal Canadien des Sciences Neurologiques, 2014. 41(4): p. 452-458.

[4]. 孔维泽与朱以诚, 神经梅毒诊断研究进展.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0. 27(3): 第227-230页.

[5]. 肖水源,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4(02): 第98-100页.

[6]. Kimberly A WorkowskiGail A Bolan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treatment guidelines, 2015,2015[J].MMWR Recomm Rep. 2015 Jun 5;64(RR-03):1-137.

  1. 银秀君,120例梅毒感染者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护理学报. 2018(22),第44-47页.

基金项目: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启动基金